渝东南区域经济发展再议

2012-04-29 12:26石峰田文章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20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少数民族

石峰 田文章

摘要: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一般需要从这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角度进行各种细致的研究。渝东南地区既是重庆市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聚居地,也是重庆市的贫困聚集地,该地区的區域经济有序发展,对促进重庆市区域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渝东南;区域经济;少数民族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060-02

渝东南位于武陵山区腹地,包括黔江区、武隆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所辖区域,其中黔江是区域性中心城市或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县,是中国西部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与渝鄂湘黔四省市结合相连,是重庆唯一集中连片、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渝东南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其中,秀丽的自然山水、独特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尤为著称。区内有以酉阳桃花源、武隆仙女山、芙蓉洞为代表的5A级景区等著名景点,渝东南地区正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热点地区。

重庆直辖以来,农业人口占绝对比例的渝东南地区始终坚持以“强基础、增实力、求突破”为基准,不断加快自身的发展步伐。渝东南各区县认真贯彻中央政府、市委市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方针和政策,坚持把“三农”问题摆在突出位置,牢牢把握农民增收这条主线,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坚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为契机,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力地推动了渝东南地区农业经济平稳、健康、快速发展,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绩。其中,2009年粮食产量达到1 634 805吨,农业技术得到了提高。酉阳县建设了渝东南现代科技园,在“十一五”时期,科技普及推广

表1渝东南地区农林牧渔业产值表 单位:万元

数据来源:2010年重庆《统计年鉴》

范围不断扩大。2009年,渝东南整个区域内油料产量达到89 334吨;甘蔗主要产地石柱县和彭水县,甘蔗产量480吨;烟叶产量53 166吨;茶叶产量4 008吨,其中秀山县产量最为高;水果产量123 312吨,其中秀山县和黔江区产量最高;蔬菜产量达到1 202 380吨。

纵观渝东南地区经济产业链发展,虽然新兴旅游产业在渝东南地区发展势头不断强劲,但该地区仍处于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地区。

二、渝东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1.社会经济基础相对滞后

渝东南地区辖区区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区县,社会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地方区县财政大多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靠自身财力维持正常的运转都十分困难,所以大部分资金需要上级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项目补助等形式给予扶助。这样就导致地方区县自己根本没有多余财力进行自主建设,在绝大部分项目建设过程中常常成为被动业主,在经济发展中的自主权、发言权和行动权就大打折扣。所以,薄弱的经济基础是制约渝东南社会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

2.农村社保体系未能健全

渝东南地区各区县均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区县,农业人口比例占地区总人口比例的绝对优势。由于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原因,社会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差,产业风险大,没有相应的产业保障。当前,区域内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合作医疗刚刚起步,保障能力较弱,大量的农村贫困、弱势群体难以获得社会的有效救济,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仍有相当数量;教科文卫设施陈旧落后,基础教育质量差,大部分乡镇学校高中升学率不足10%;乡镇医疗机构条件简陋,难以承担群众基本医疗要求,无法满足群众的卫生保障。脆弱的社会保障体系,不但严重影响社会稳定,更制约了群众建设地区经济的热情。

3.区域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渝东南地区地处武陵山腹地,地形以山地为主,起伏度大。这些客观的地理条件大大地提高了区域内基础设施成本建设费用,对于以“吃饭财政”为主的渝东南财政,没有过多的资金大规模的投入到基础设施之上,严重制约了当地交通网络、电力网络,信息网络的通达度,成为外来资金进入的一道天然屏障。

4.小规模农业生产观念强

九年义务教育在渝东南地区的普及,区域内适龄居民的文盲现象得以从根本上解决,但是九年义务教育后地区学生的再升学率较低,乃至区内居民受高等教育的程度明显低于重庆市其他区域,这种相对滞后的教育的现状,严重的制约了地区内社会经济发展观念的大幅度转变。多数群众都始终坚持以小规模农业为主的经营观念,不能从改变早已落后的社会经济现状,把自己融入大农业、多产业、多格局的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之上。

5.地区旅游产业不够超前

据统计,渝东南地区有国家5A级景区两个,是全市5A级景区占有量的二分之一,渝东南地区还有4A级、3A级景区,可以说旅游资源相当丰富,但是由于区内群众对旅游产业认知度不高,始终认为旅游属于过“过家家的游戏”,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保障,不愿放弃自己坚持数辈的农业,使区域内旅游业的发展方针贯彻上存在着极大的偏差与漏洞,这一系列的原因大大的制约了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渝东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渝东南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市委市府关于“一圈两带”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现,使该地区成为巴渝大地上的又一经济增长亮点,助推统筹兼顾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使全市人均GDP得到总体上的提高。

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地区农业经济不断朝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让农业由简单的粗放型农业朝集约型农业转变;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助于区域内单一的第一产业占绝对比例的产业格局得到打破,使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化与和谐化;渝东南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当地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的健全完善,改变当地群众长期以来养儿防老、存钱养老等一系列不利于搞活地方市场经济的错误思想观念,提高当地群众的生存质量感和公平感,激发他们建设家乡的热情,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使社会公平与正义在制度上得到长足的保障;区域经济的发展可助推地区内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并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其基本要求是人类能动地调控“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区域经济的的快速发展,能使区域内各种产业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从根本上解决过多的经济资源搁置不用的浪费现象,实现区内各种经济资源的重新整合,全面提高区域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在地方上的具体体现。

四、区域经济发展思考

1.独辟新经,走特色之路

渝东南区域经济发展本质上应坚持走特色经济道路,应大力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主导产业,扬长避短、突出特色,选择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坚持走“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规模化”的路子,因地制宜,选择优势产业,聚合各种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架“以农业发展为基础、旅游业发展为先导的渝东南区域经济发展战车”,把产业链拉长,完善产业体系,避免区域间产业结构的趋同化,构筑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2.因地制宜,让优势先行

东南区域经济发展应坚持优势先行原则,相对于发达区域,该区域有着人力、生态、资源等先天潜质性优势,用好这些优势,能够快速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渝东南锰矿、铅锌矿、煤矿等稀有矿产资源充沛,生物多样性丰富,历史民俗和大自然还赋予该区域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相对廉价的土地、廉价的剩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资源,有利于在广阔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价格优势。通过学习、模仿、技术引进,借鉴经验少走弯路,形成后发优势,实现区域经济跨越发展。

3.健全制度,解后顾之忧

渝东南区域经济发展应坚持制度体系先行的原则,在区域内各个群众阶层内逐步推进完善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构建一套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避免群众在投身区域经济的建设的同时,还需兼顾自己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等困扰已久的社会问题;使之在搞活、搞强区域经济的建设大潮中全身心投入,让地方经济得到最快且最長足的发展。

4.尊重历史,扬民俗文化

渝东南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所以,在区域经济建设过程中应坚决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在帮助他们发展区域经济的同时,也应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保护少数民族的的历史文化建筑,尽力避免当地原始民俗风貌的改变。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水平,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他们在作为中华大家庭中一员的同时,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

5.从长计议,强产业结构

东南区域经济发展应坚持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注重发展的长远大计,又要着眼于现实的需要。首先要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放到有利于劳动者素质技能发展的产业上,其次必须从根本解决好区域内群众的受文化教育问题,改变当地居民的文化水平构成,助推产业结构改革从根本上得到确定,力求实现渝东南区域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