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须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2012-04-29 00:44闫举锋
甘肃教育 2012年2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学习关系

闫举锋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关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2-0056-01

中学课本中有大量的文言文供学生学习,但学生普遍反映枯燥,那么,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如何能化枯燥为有趣,变苦学为乐学,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教学法中应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学与好,好与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师生有层次的阅读,要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美,进而喜欢上这篇文章。文青文教学注重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读,能成为作者与读者感情交流的加速器。如,《劝学》第三自然段中一连十几个比喻句,正反设喻,一气呵成,那作为长者的谆谆教诲和惟恐晓理不彻的苦口婆心,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朗读深受感染。要让学生人情至境,教师首先要倾吐真情,才无愧于言传身教。为了更好地加强读的训练,真正领略读之精髓,笔者一直采用齐读、单读、分读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多方位的情感体验,因为“观千剑而后才能识器,操千曲然后方可晓声”,多读之后其理自明。教师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体会到乐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与思,思与问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的学习、反思、再学习,如读《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句名言时,笔者会让学生思考与之相关的俗语、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冻三尺非一口之寒”等,然后再思考这两个比喻的意旨。当然,学生对所有的疑难并非都能自我消融,教师讲的未必能解答学生的疑惑,只有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才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对教师自身来说,也不必害怕学生问,力争让善问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这也是求学的必经之路。

三、学与识,识与诵

光思不记,也不是有效的学习之法,必须注意学与记的结合。首先,对一些客观知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记忆,记住与这一知识点相关的句子。如“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柳”和“留”谐音,有留下的意思,表示挽留。先记住例句,再来理解“柳”的意思。其次,就是掌握字的基本意,即字的常用意。常言道:字不离形,行不离意。就是说从字形人手,记住词性。再者,默记,对那些在理解基础上记忆的知识,宜于默而识之。

四、学与会。会与通

求学问,若得法,既轻松快意,又能事半功倍。“学习语文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要学一种技能。”(吕淑湘)为了让学生不限于知识点记忆,且会找规律,会归纳,有知识迁移能力。笔者认为应给学生指出常见的字词基本用法,并把文学常识词类活用,对句释意等现象教给学生。

五、学与习,习与新

求学问不仅要“学而时习之”,更要紧的是“温故而知新”。文言较零碎、琐细,就得积少成多,平时多记诵,让学生先记住一些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再加强记诵。如,教授《过秦论》时,教师应让学生先把它背下来,定期复习。在充分掌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再去思考如何突破、创新,也就是我们要领会古人做人的道理,为人处世的法则,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把这些精华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这才是学习文言文的精髓。

六、学与境,境与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概括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的三种境界。教授学生文言文的过程,也就是这个过程。如,《项脊轩志》一文,学生先得弄通字词句,因文章比较长,有些困难,但是不妨反复诵读,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分析体会感情。此文抒情,平中见奇,突出一个“真”字。情到真处自感人,本文抒情最大的特色就是情真意切。例如,写祖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将貌似嗔怪实则疼爱的至真至切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样,学习文言文就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语文教学过程是心智交流的美育的过程,也是作者、书本、教师、学生四位一体的活动。如何让学生领会作者凝固在文中的永恒的美,让美的瞬间复活,那就要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并用美的语词直接激发、感化、美化读者未曾感受到的衷情,用古人的顿悟熨平学生的郁结。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学习关系
新课改下初中文言文教学探析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