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启航
摘要:本文以攀枝花学院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具体操作方法,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调查了大学生对旅游文化公选课的认知情况,并分析了大学生喜爱旅游文化公选课的原因。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文化;公选课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2-0047-02
旅游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集历史、文学、艺术、建筑、美学、宗教等于一体,是“人类文化在旅游中的普遍显现”[1],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高校培养素质人才的背景下,部分高校开设有旅游文化选修课,深受学生喜爱。如笔者近年在攀枝花学院连续开设四个学期的旅游文化选修课,每个学期开设两个班,在学院设置限报320人的情况下,报选率达100%。在这种情况下,分析大学生对旅游文化的认识及探究大学生喜欢旅游文化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在查阅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开设旅游文化公选课实践,笔者对攀枝花学院大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的认知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非旅游管理专业大一至大四学生。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大学生对旅游文化的认知情况、感兴趣的程度、开设课程的必要性、选修意愿和大学生的旅游态度等。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1162份,回收率为96.83%,其中有效问卷为1087份,占回收问卷的93.54%。本文在对1087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形成。
二、大学生对旅游文化课的认知情况
(一)认知程度
从调查情况看,大学生对旅游文化的认知程度中(见表1),认为认知程度“一般”的占71%,所占的比例最大,这说明旅游文化在大学生中的认知程度还可以,他们在生活中对这一问题有所关注。而对这个问题的认知程度选“很高”的人数最少,占5%,表明只有很少的大学生对旅游文化的认识达到较高水平。此外,还有13%的大学生对旅游文化不了解,这说明对大学生旅游文化的教育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
表1大学生对旅游文化的认知程度
(二)认知内容
旅游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覆盖面广,但人们接触较多的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学等。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程度相对最高,占39%;“旅游文学”次之,占28%;“宗教文化”再次之,占20%;而对“民俗文化”与“建筑文化”的了解程度最低,分别为10%、3%(见图1)。这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曾在中学阶段学习过中国历史、语文和政治等方面的课程,而对中学课本里很少涉及的民俗文化与建筑文化等则知之甚少。
图1大学生熟悉的旅游文化内容
(三)认知途径
调查得知(见图2),在大学生了解旅游文化的途径中,有41%的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旅游文化,所占比例最大。主要是因为在网络时代,很多相关知识可以从网上获得。通过旅游书报来了解旅游文化的占30%,通过收看电视节目的占22%,只有8%的大学生是通过旅游实践来了解。这表明,旅游网络与书报是大学生了解旅游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普及旅游文化知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2旅游文化获得途径
(四)学习影响
从图3可知,大学生认为学习旅游文化对自己旅游质量“影响很大”(占19%)和“影响比较大”(占42%)所占的比例很大,占71%。有33%的学生认为对自己的“影响一般”,还有6%的学生认为“影响较小”。这反映出在旅游成为当今潮流的情况下,随着大学生外出旅游机会的增多,认识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文化对提高旅游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图3旅游文化对旅游质量的影响
(五)课程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查发现,大学生自身对旅游文化课“很感兴趣”和“比较感兴趣”的占近70%;“兴趣一般” 的占30%,“不感兴趣”的占5%(见图4)。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对旅游文化课有兴趣,主要是因为旅游与大学生的生活与休闲密切相关,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为高校开设旅游文化课,提高大学生旅游文化素质奠定了重要基础。
图4大学生对旅游文化感兴趣的程度
(六)必要性和重要性
高校能否开设旅游文化课,完全取决于学生的选课需求,即学生对该门课的必要性认识、选修愿意。调查显示,“很有必要”占55%与“有必要” 占28%两者之和为83%,占了绝大多数。认为“不必要”的占10%,只有7%的学生选“不清楚”(见图5)。这反映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有开设旅游文化课的必要。
图5高校开设旅游文化课的必要性认识
从表2可以看出,在学校开设旅游文化课的情况下,有80%的学生“会选”修旅游文化课,说明高校开设旅游文化课能满足当代大学生主体对旅游文化的诉求,在大学生素质选修课中有极大的市场需求。因此,高校完全有必要开设旅游文化公选课。
表2大学生选修旅游文化课的意愿
三、大学生喜爱旅游文化公选课的原因
(一)大学生爱旅游引发了对旅游文化课的喜爱
大学生面临着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学习压力,有的还面临着感情、就业等压力,通常有强烈的放松、恢复身心的需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绝大多数都愿意外出旅游。调查显示,有35.78%的大学生“很喜欢”旅游,“喜欢”的占48.41%,两者之和为81.62%,这说明大学生对旅游抱有积极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爱屋及乌”,喜欢选修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旅游文化课。
(二)旅游热助推了学习旅游文化的欲望
目前,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与潮流。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受大众旅游的消费氛围、旅游广告、传媒以及社会舆论和政策宣传的影响,出于炫耀、攀比等心理,加上周围旅游群体的“示范效应”,旅游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消费热点之一,有的学生即使借钱也要“潇洒走一回”,成为追求旅游时尚的先行者。因此,旅游热的出现直接推动了大学生学习旅游文化的欲望。
(三)旅游文化是文理结合的典范
旅游文化是文化学众多分支中的一支,有着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历史学、地理学、资源学、宗教学、建筑学、民俗学、社会学、美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实现了文理学科间的知识交叉和渗透,是文理结合的典范。各专业的学生都能在此找到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兴趣点,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文理科之间的鸿沟,避免人才培养“专门化”的局限,对拓展大学生的视野,提升文化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四)旅游文化可弥补不能出游的遗憾
目前,虽然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大学生有很强的旅游动机,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影响,阻碍了部分大学生的出游,留下遗憾。而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结合,高校开设旅游文化选修课,可使学生看到图文并茂的内容,观赏到影音同步的景区,自觉地进入旅游模拟情境,悠游其间,进行精神、思想的游览,从而弥补未能出游的遗憾。
(五)旅游文化可提高旅游质量
旅游作为一种文化消费行为,旅游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旅游者文化品位的高低。英国学者史蒂芬·佩吉曾指出:“旅游作为一种全球化现象,本质是受旅游者品位驱动的。”[2]参观寺庙不懂宗教,对建筑、园林艺术一无所知,会出现“外行看热闹”的情形;涉足异乡,不“入乡随俗、入国问禁”,容易陷入尴尬的处境,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因此,旅游者要想获得文化娱乐与精神审美的享受,提高旅游质量和旅游品位,必须学习旅游文化。
(六)旅游文化可提高综合素质
旅游文化中沉积与浓缩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包含有丰富内涵的传统人文精神。如建筑文化中体现礼乐相济的文化精神、上下之礼的尊老精神、天人合一的环境理想等;宗教文化中道教的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修道积德思想与佛教的从善体悟、抑情疏食等思想。同时,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旅游文化中,本身包含有丰富的创新思想与创新精神,在哲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均有体现。因此,学习旅游文化,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精神、培育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等,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在当今旅游热的推动下,旅游文化课作为一门文理结合的公选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是素质教育的好形式。高校应高度重视旅游文化课的开设,加强大学生对旅游文化的认识,提高旅游文化课的认知度,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谢贵安.旅游文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3.
[2]史蒂芬·佩吉.现代旅游管理导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
版社,200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