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运华
摘要:低碳经济是全球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备优质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转变区内经济发展方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系来支撑。因此,探寻碳金融发展路径,是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金融;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2-0174-02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就是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最大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的不利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从各国碳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金融机构在低碳经济的推进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碳金融因此成为各国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所谓碳金融,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其他相关金融中介活动。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和中国最大的淡水湖,对调节长江水系、确保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保障人类生存质量等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鄱阳湖区域也是江西省工农业生产的主要基地,省内生态资源优质、地理环境独特,但常规能源短缺,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与生态保护的要求是一对亟待解决的矛盾。充分利用金融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展碳金融活动是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国内碳金融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
一、发达国家碳金融发展现状及经验借鉴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已有20多个碳交易平台,遍布欧洲、美洲和亚洲等市场。据世界银行预测,2012年碳交易量和交易额将分别达到100亿吨和1 500亿欧元(约1 8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有望超过石油成为世界第一大商品;而2020年将分别达到440亿吨和4 440亿欧元;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2009年6月发布的报告预测,碳市场到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随着全球碳交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国际金融机构已经成为碳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欧美发达国家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基金、保险机构、风险投资等都纷纷涉足碳金融领域,开展碳金融业务,抢夺这一新的利润增长点。
欧美发达国家的国际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够成为碳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参与主体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主要得益于国家和政府为碳金融发展所创造的良好环境与金融机构自身在碳金融领域的探索和投入。第一,政府为碳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平台。西方国家的政府对碳金融给予了充分重视,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碳金融的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有力促进了碳金融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协助交易机制设定和交易平台的搭建,也通过设立政府碳基金的形式直接参与到碳金融市场中来。第二,建立了完善的碳交易市场体系。目前,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区域碳交易市场,涉及欧盟27个成员国以及列支敦士登和挪威共29个国家,近1.2万个工业温室气体排放实体,8个交易中心。2003年美国建立了全球第一个由企业发起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CX)作为以温室气体减排为目标和贸易内容的专业市场平台。日本也表示正在制定一个类似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的总量管制与配额交易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场,把碳排放权转化成可以直接交易的商品。第三,金融机构坚持低碳金融理念不断创新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国外金融机构契合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探索,不仅发展了各类碳信贷、碳基金、碳保险等碳现货金融产品,还创新了碳远期、碳期货、碳期权、碳结构性产品等碳金融衍生产品。
二、国内碳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联合国CDM项目执行理事会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8月,中国已注册项目917个,其项目数和减排量均居世界首位,全球碳交易市场中,中国是CER一级市场上的最大供应国。目前中国碳金融发展势头非常好,已经先后建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能源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交易平台,无论在碳交易市场还是国内节能减排工作上都取得显著成效,但总体而言碳金融发展的基础薄弱,规模有限,市场不够成熟,尚属“起步阶段”。
1.相关交易所有价无市,交易量少。虽然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山西等12个省市相继成立了环境交易所,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缺乏强制减排的相关制度,也缺乏合适的交易产品,这些交易所建立以后基本上很少有碳减排产品的交易。
2.金融机构对待碳金融的态度还不够“积极”。《京都议定书》生效后,碳金融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但由于认识不到位、外部环境不充分、成本收益失衡等原因,国内金融机构对此较多采取观望态度,行动上有一定的“抗拒”。随着低碳经济的高涨,国内部分金融机构从环境保护的行为中发现了商机,开始积极探索碳金融的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例如,银行业从新产品开发的角度,把低碳、新能源作为新的金融业务,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都先后推出相关产品。但是,总体来讲,金融机构在碳金融的介入上还比较薄弱。
碳金融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金融机构参与碳金融业务的“动力”不够充分,即能够产生利润的碳金融业务品种有限。究其原因主要有:其一,认识不足。由于低碳经济理念在中国传播时间较晚,还没有得到全社会的真正理解和接受。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对其社会效益、利润空间、项目开发、交易规则、操作模式、风险管理等很多方面尚未熟悉,在利益上没有足够的动力、技术上又没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参与碳金融程度还远远不足。另一方面,许多国内企业对低碳经济了解甚少,更没有认识到这其中蕴藏的巨大商机,其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企业开展碳交易的初衷甚至只是出于行政压力。其二,储备不足。低碳经济和碳金融兴起时间较短,金融机构对其操作模式、利润空间和风险控制等认识不深,且在化工、会计、法律等方面综合人才储备及业务培训不够。其三,风险较大。社会效益好的项目,其经济效益不一定最佳,而严格标准后的绿色信贷的实施也可能挤出部分优质客源。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碳金融的建议
1.金融机构应提升低碳意识。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关注低碳产业,提高对碳金融的认识不仅是金融机构应负的责任,也是其未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趋势。因此,管理者应着眼长远利益,积极学习国外金融业处理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先进理念和方法,熟悉赤道原则等国际惯例,在适合中国国情的情况下,响应政府的宏观政策,努力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低碳产业,从而改善自身形象,提高自身品牌价值。
2.加快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一方面,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大型企业和机构投资者要努力提高本身的环境意识与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善于捕捉低碳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金融发展机会,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适时建立环境风险投资基金、环境产业投资基金、环境金融市场中的对冲基金,发行绿色金融债券,开展商业银行的绿色贷款以及环境信用风险评估,重点支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环境经济发展,创新出环境与金融互动的金融工具。在具体运作中,建议选择若干个金融机构作为低碳经济发展基金的具体操作单位,通过政府特别投入、企业税务提取(如碳税)、社会公益充值等多种方式充实该发展基金。
3.建立和推进CDM(即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库,不断提高区内CDM项目进入国际清洁发展机制市场的能力。利用市场机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走低碳之路是《京都议定书》的一项有益创举。全球碳市场支持符合成本效益的减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向发展中国家的融资和技术转让。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建议由政府牵头,会同各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共同研究制定出动态的环保产业目录、环保项目库,同时出台相应的政策管理体制,推进CDM项目的国际国内合作。为促进该项目的具体落实,有必要在省一级层面建立起相应的统一协调和处理机构。
4.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交易平台,加快碳金融市场的形成。目前国际上已经开发建立了碳交易所、气候期货交易所等交易网络,对全球范围内的碳交易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江西省一方面,可以鼓励已有金融机构参与建立相应的交易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进成熟的交易平台在江西设立分所、分部。在构建交易平台的同时,要对交易市场进行适当引导,具体内容包括碳交易市场统计调查、规章制度制定等。
5.加强碳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建设。开展碳金融业务需要大量熟悉能源、环境和金融等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不仅要熟悉国家能源政策、产业政策及相应法规,还应熟悉企业能源审计、节能项目工程预决算,更应熟悉金融基础知识及其运作规程。鉴于目前江西省金融机构相关人才还比较紧缺,鼓励省内有条件的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新型低碳金融复合人才。可以对金融机构内部员工进行定期的针对性的培训,提升金融机构各级工作人员对碳金融业务的管理能力;也可以从外资银行引入熟悉碳金融国际标准的专业人才;同时还可以聘请和储备一些社会与环境专家充当外部顾问,借鉴国际成熟经验和专业知识,动态地跟踪和掌握国际碳交易市场行情,依据碳金融国标评估标准,科学评估各个低碳项目,从而提升开展碳金融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1).
[2]吴晓青.关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3).
[3]于杨曜,潘高翔.中国开展碳交易亟须解决的基本问题[J].东方法学,2009,(6).
[4]谷雨,丁丁.中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构的现状研究[J].中国科技投资,2009,(12).
[5]刘春航.建设节能减排金融服务的长效机制[J].中国金融,2008,(4).
[6]周宏春.世界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软科学,2009,(12).
[7]杨涛,程炼,许志强.碳金融是后危机时代银行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现代经济信息,2010,(14).
[责任编辑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