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新取向

2012-04-29 00:44:03郭钟琪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20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德育工作高职院校

郭钟琪

摘 要 将就业能力培养与德性培养有机结合,就要从高职教育所担当的社会责任出发,从教育对象个人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遵循教育规律,既关心学生的初次就业问题,更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就业能力,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 就业能力;高职院校;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0—0077—04

近年来,随着大学生就业难矛盾的凸显,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就业能力问题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作为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者,关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就要以人为本,将德性培养与就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实现顺利就业。

一、以就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职德育工作的切入点

按照早期英国学者在其研究报告中的结论,就业能力是指一个人“获得并保持工作”的能力。虽然对于就业能力的概念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它一般具有以下意义:与大学生的就业相关,表现为求职过程中得到认可并能够胜任工作;面向不断变化的工作场所及环境,是可动态发展的能力素质;具有可培养性,经过外界环境的影响及主观上的努力可以获得并发展[1]。由此可见,就业能力是一种可以培养的综合能力。就业能力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还关系到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即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维持工作”的能力。

2005年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生德育体系的意见》将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大类列入德育工作的范畴,但并没有规定就业创业教育的具体内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可见,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是德育工作永恒的主题。而把就业能力培养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既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通过就业创业教育开展德育工作的有益尝试。

从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对象来看,高职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他们就业的愿望比较迫切。调查显示,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基本解决问题能力被用人单位视为大学生最欠缺的几项指标[2]。因此,迫切需要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确保其顺利就业。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不仅要加强就业观念引导和创业思想教育,而且要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既是职业教育的目标,也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从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本质,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以解决好学生就业问题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工作者应主动围绕“就业”这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线,把培养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既关心学生的初次就业问题,更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就业能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使学生成为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厘清认识

就业能力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日益关注,从目前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现状来看,仍有以下问题亟需解决。

第一,认为就业能力培养主要是职业技能培养,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是高校德育工作的目的,也是最终归宿。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协调发展,是人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完美结合,其最终表现为人的自由发展与素质的全面提高。高职院校过分强调实践能力,弱化理论教学功能,导致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课堂教学时数十分有限,这在客观上弱化了德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认为就业能力培养是就业指导部门的事,缺乏对就业能力培养问题的系统考虑和统筹安排。从国外对就业能力问题研究与就业能力培养的发展来看,把就业指导与服务融入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就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教学的紧密结合是一种发展趋势。如英国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就拥有“就业能力植入、促进与融合”教学中心。中心的功能包括制定学校的就业能力框架,整合学校各部门的资源,加强校内外部门的联系,促进各学科和商务模拟活动的开展,为课程定制职业规划技能材料,提供就业方面的指导建议等。很显然,就业能力培养过程已经超出了单一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范畴,我国要借鉴国外的做法,将就业能力培养植入专业课程,形成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全过程相互适应、相互融合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

第三,认为专业学习与兴趣爱好是对立的,把就业能力培养仅仅局限在专业学习层面。这是一个就业指导中常常遇到的现实问题,其根源在于目前专业转换的限制比较多,当学生入学后发现自己的兴趣点不在自己所学专业时,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作为德育工作者,通常的做法是引导和教育学生安心专业学习。而从就业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只要学生品行端正,有一技之长,能够顺利就业,就应该肯定并发展其爱好和特长。专业学习与个人兴趣爱好并不是对立的,当两者统一在就业能力培养的视角下时,应当给予学生宽松的专业学习氛围,允许他们在达到专业学习基本要求的同时,发展以个人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的其他方面的特长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就业潜能,使学生既具备通用就业能力,更具备特殊就业能力;既具备初次就业能力,更具备未来胜工作任能力和发展潜力。

三、以就业能力培养为载体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就业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美国劳工部21世纪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Secretarys Commission on Achieving Nece— ssary Skills)提出,21世纪从业人员的就业能力结构包含三大基础和五大能力,即能力基础、思维基础、个性品质基础;资源确定、组织、规划与分配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对复杂相互关系认知并系统运作的能力,利用多种科技知识手段进行工作的能力[3]。就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难以实现的,还必须依靠社会实践的磨练,不断提升个人素质,以提高就业竞争力。而德育工作本质上也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当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施加一定影响时,需要通过一定载体。恰当的载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沟通的桥梁,是传递教育信息并促进其内化的必要工具和手段”[4]。把就业能力培养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载体,有助于发挥德育在个人品质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中的优势,将德性培养与就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首先,通过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在就业能力培养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就业问题关系着个人的前途,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把就业能力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载体,就是要从教育对象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和思想实际出发,强化德育工作的现实指向,遵循教育对象的心理轨迹,实现德育工作与教育对象心理需求以及自我发展的协调与一致。为了使德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德育工作发展与教育对象自我发展相协调,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做了两方面尝试。一是教书育人制度化。学校下发《关于利用课前课后5分钟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的通知》,要求广大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针对总体的就业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开展教书育人活动,在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的同时,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就业指导全程化。除了系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外,学校一方面把辅导员分组后相对固定在一个专业上,根据需要参加一些专业活动,及时掌握专业发展变化情况,有的放矢地开展就业指导;另一方面,聘请项目指导教师参与就业指导,要求教师在关注学生项目进展的同时,更关注他们在工作态度、团队合作以及沟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加强职业认知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在就业能力培养中营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不可能自发产生,需要灌输和引导,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感染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从实践中获得体验并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寓教于乐,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减少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的心理阻力。以就业能力培养作为载体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实现。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如将软件专业的就业能力分解为14项指标,按照每学期所学课程的递进关系安排相关的技能竞赛。在技能竞赛活动中,通过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工作任务,体验实战技巧和团队合作;通过才艺展示,传播人文精神,营造文化氛围,提升职业素养。二是通过学生社团服务社区,开展与职业相关的社会服务。

第三,通过创业教育,在就业能力培养中弘扬时代精神。高校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它可以培养学生思考变革、主动创新、敢于冒险和快速行动的创业精神。《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见》(教办[2010]3号)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根据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以经管学院为试点,形成了以能力提升为主体的现行创业教育模式,见图1。该模式包括:开设创业课程,即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到三年级第一学期,用自编教材讲课;定期举办论坛和不定期的咨询活动;在校内建立由学生独立运作的商铺和工作室,进行创业。通过以就业能力培养为载体开展创业教育,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也使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即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有了更多的活力和紧迫感。

总之,将就业能力培养与德性培养有机结合,就要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就业能力培养中以德为先,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在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既关心学生的初次就业问题,更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就业能力,切实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3]程志玲.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13,7.

[2]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

[4]徐志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4.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德育工作高职院校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测评机制建设问题研究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9:07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5期)2016-10-19 03:05:58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8:2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2:56:14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科技视界(2016年20期)2016-09-29 11:31:29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