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2012-04-29 02:45刘毅
甘肃教育 2012年20期
关键词:个性以人为本语文教学

刘毅

〔关键词〕 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个性;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0—0040—01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就必须转变观念,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

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要坚信他们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美。如《边城》为人类的“爱”字作了一段恰如其分的说明, 通过教师的引导赏析,使学生领略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变形记》用荒诞的手法记叙了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的故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其变形的根源,使学生了解认识现代西方社会人的异化,人性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由此引发学生对人性的理性思考。

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们的特长,不用逼着所有学生去按一种模式成长。同时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特长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掌握尽可能多的技能,提高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质。

尊重与发展学生的人性与个性,会使师生生活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关怀、帮助、谅解、信任的和谐气氛中,从而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减少内耗,明显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地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作为关注学生情感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把诗情、文情传送到学生心中,而且要精心地给学生提供表达自我情感,评价情感的条件。放手让他们评价作品中的人情美、形象美、图画美、幽默美,从美的事物中找到情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借诗移情,借文移情,化景设情,表达自己的情意和体验。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才能有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心灵涟漪……因此,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情感加温,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让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个性以人为本语文教学
语言表达重“个性”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