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走在孩子后面

2012-04-29 22:38蒋美霞
科教导刊 2012年22期
关键词:小宝佳佳面团

蒋美霞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但是幼儿园对“支持者”这一角色定位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定的困难。本文以教育案例入手,以对比画面展现的方式,尝试让老师跟着孩子的步伐,走在孩子后面,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扶持。

关键词观察后面适宜

1 教师和孩子成长关系的基本现状

合理科学的教师和孩子成长关系非常重要,当前很多关系导致教师和孩子的关系不和谐。在一次家长开放日上,小班的孩子在老师的组织下用面团制作汤圆,当孩子们开始动手的时候,三位不同的家长参与的三个画面让人颇有感触:

场景一:奶奶看着孙子不会做汤圆,干脆自己卷起袖子,做起汤圆来。

场景二:孩子不会拿面团搓小汤圆,妈妈拿着孩子的手去揪了一块面团(基本上是妈妈揪下来的),妈妈把面团放在孩子手心,妈妈把手掌贴在孩子两手的手背上,夹着面团把它搓圆,过了一会,妈妈双手离开宝宝的手,但是不停地孩子耳边唠叨,要这样搓,要那样搓。

场景三:爸爸双手抱在胸口,站在孩子后面,看着女儿使劲也揪不下来面团,好不容易面团拉出长长尾巴后被扯下来,但是好大的一块,爸爸也就一直看着女儿,直到孩子由于面团太大,双手无法拿握的时候,才说:“看看你的面团和老师的比比看”。

这三幅画面虽然没有出现老师,但是体现出三种方式。场景一是“跑到孩子前面”的“奶奶教育”,中国的社会现实是六个甚至更多个大人守着一个或者两个小皇帝或者小公主,其娇惯程度可想而知呀! 包办替代的比比皆是,以致于大学生不会剥鸡蛋、大学生把穿脏的衣服打包寄回家、小学生家长替做值日生等等不再是奇闻奇事;场景二是“旁边扶着孩子走”的“妈妈教育”,就怕孩子摔跤,能多扶一会儿是一会儿;第三个场景是“走在孩子后面”的“爸爸教育”,不遇到问题不开口。

我们应该更好地理解新纲要的教师“支持者”的涵义,将其作为指导我们教育的方向。我们将在实践中贯彻这一理念,让我们的教育适宜孩子。

(1)走在孩子前面——直接传授知识。这无疑是最便捷最高效的方法,就像老师告诉你电池负极装在有弹簧的一头一样,不需要反复探索,直接获得,但是孩子探究的经验、动手操作的能力就缺乏了。

(2)走在孩子身边:常规——不停的唠叨。这一招在常规培养的时候常常用到,洗手的时候,把袖子卷起来,手心搓、手背搓,老师常常像妈妈一样唠叨,一些好的生活习惯就是这样被养成的,但是有时候会出现老师不唠叨,孩子就不做,或者常常忘记做。

(3)走在孩子后面——容易兴奋过头。走在孩子后面,但是尺寸难以把握,或者说不是说什么都要顺着孩子,有的集体活动,孩子很兴奋,可以用群魔乱舞来形容,老师喊破喉咙,但是丝毫不起作用,这时候的孩子收获的经验也相对少了,这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状态。

2 “走在孩子后面”的意义

2.1 让孩子获得更多的经验

老师往往认为自己的经验比孩子多,为了减少孩子走弯路,告诉孩子算了,其实未必。请看以下两个场景:

场景一:中班娃娃家,小宝和娃娃都喜欢一个手机玩具,两人都拿着手机不肯放,一会儿小宝抢到手机,娃娃生气地哭了起来,这时老师走了过去,对小宝说:把手机给娃娃玩一会儿,大家要互相谦让!说着,就拉着小宝的手,来到娃娃面前。小宝一脸不愿意,把手机给娃娃,老师又对娃娃说:不要哭,大家轮流玩嘛!不哭,呶!给你玩了!

场景二:中班娃娃家,小宝又和佳佳抢手机玩具了,这回老师没有上前,佳佳扑向小宝,两个人还你挤我,我挤你的来了几下,拿了几次没拿到后,佳佳开始向小宝说教:玩具大家玩,小宝不理他,佳佳生气地走开,但是他看上去还是很想玩,一会儿又回头,对小宝说,要么你打一个电话,我打一个电话。小宝同意了,开始的时候,还听见小宝说:快点,我了,我来,一会儿佳佳说“你怎么打这么长的时间”,过了一会,看见两人有节奏地轮流打电话,又过了一会,听见佳佳说:喂,我是佳佳,你找谁,噢,你找小宝啊,佳佳回头大叫:小宝你的电话……

在第一个场景中,孩子似乎从老师的直接教育中学会了分享,但是从小宝的表情和第二次小宝又和人家的争抢中发现,小宝虽然学了,但是没学会。第二个场景,老师没有出面,只是在旁边看孩子,给予安全的保护(如果大打出手,就要上前啦!)孩子在没有大人的帮助下,又很想玩玩具,他会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我们看到佳佳使用了三种方法,抢、说教、轮流玩,最后一种方法发生作用了,还有值得我们惊喜的是,两个孩子不但学会协商轮流玩手机,还将游戏的情节丰富一些,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多了——找你的电话。这些经验和有些情节,如果我们老师过早过多地介入,孩子就失去了获得的机会。

2.2 让孩子更加独立

我们回忆我们的老师和父母如何尽心尽力地教育我们总会用五个字概括:“手把手地教”,这是体现成人爱心的一种表现,但是手把手也会让孩子丧失很多成长的机会。

场景一:大班的孩子在学习走高跷,小明不会走,老师一手扶着小明,一手拿着小明的脚套到高跷上,小明站起来没走几步就摔倒了,老师依然孜孜不倦地帮助小明,但是老师忙得满头大汗,这几个不会走的孩子依旧不会走。

场景二:今天请了家长志愿者来助教,爸爸教孩子走高跷,小明依旧向这位爸爸老师求助,爸爸老师,指指小明的脚,让他自己套,小明的高跷绳子绕起来了,爸爸就静静等他想办法把绳子松开,后来小明拿着高跷绳子不动,高跷自己转动把绳子绕开了,爸爸还是等着小明自己把脚放到高跷上,由于位置不对,爸爸只说:脚怎么踩才舒服?你一只脚走走看,小明把教放到后面一点,再试了试,当第二只脚要放上去的时候,小明开始站不稳了,爸爸老师蹲在地上,说:我可以帮助你一下,然后就没有任何动作了,之后小明伸出手扶着爸爸老师的头,好不容易踩上去,但是又没有找准位置,所以掉下来,但是小明很快地用一只脚试试位置后,又一次扶着爸爸老师的头,站到高跷上……

我们看到整个过程,爸爸、老师始终没有伸手扶过孩子一把,小明在这个过程学会了绕开绳子方法,找准高跷着力点的方法,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自我保护的能力,同时也就增强了独立性。

2.3 让孩子学会质疑和接纳,一种新的学习能力

朱熹有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我们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全体孩子主动积极地参与和探索,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动脑、动口、动手、质疑、解疑的机会,通过师生平等的交流,真正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

学习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学习,敢于尝试,学会质疑,如果老师走在孩子后面,让孩子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更重要的学习能力。

场景一:教师出示一幅图片,让孩子讲述图片内容,原图的涵义是小鸟快乐地在枝头唱歌,树叶说:小鸟你唱歌唱得真好听!孩子们看到图片展示出来的时候激动地说:小鸟,小鸟的衣服真漂亮,老师忙说:你们再看看小鸟在干什么,孩子们一脸茫然,老师快乐地做起唱歌的动作来,一直做了三遍,才有孩子说:小鸟在唱歌。于是活动顺着老师的思路往下走。

场景二:依旧是这幅图片,我们将问题设计好,只问“你看到了什么?”孩子们有的说小鸟衣服真漂亮,有的说小鸟唱歌唱得很好听,老师说:你们觉得小树叶会怎么问呢?有的孩子说:小鸟,你的歌唱得真好听。有的孩子说,小鸟你的衣服真好看,有的孩子说不是衣服,是羽毛,应该说:小鸟,你的羽毛真漂亮。

孩子在第二个场景中学会了接纳别人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让自己的经验更加丰富。

3 怎么样走在孩子后面:为孩子量身定做的距离

3.1 模型——如何走

在孩子亲历的探究过程中,他们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挑战,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正是他们理解科学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基础。那极少数坚持自己观点,不苟同不被大家的集体观点吓到的孩子能如实、认真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正是严谨的治学态度、诚实做人的体现,相信有了这种务实的探究精神,我们的孩子才会在未来的路上走得更远。

们老师所要做的就是让看着孩子是否能将这车泥土推到顶端,有时候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调节车里的泥土数量,有时后可以帮助调节土坡的高度或斜度,帮助孩子到达终点,而不是去帮他推车。

3.2 高结构和低结构要穿插进行

有一位家长在看完我们安排的“完美”的开放日活动后反馈说“不满意”,原因是“我的孩子在幼儿园这么忙啊”!在幼儿园没有自由活动的时间,整天围着老师转,都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了。事情过去好多年了,但是家长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有的老师认为一些低结构活动时上级领导会说自己不组织孩子活动,更害怕在观摩活动中组织区角或创造性游戏,认为指导很难。以前的教材教法课教给我们很多指导方法,角色扮演、旅行团法,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等待”法,就在旁边看着孩子,等孩子来给你提问。

画面一:小班娃娃家,“妈妈”在阁楼烫衣服,老师上前,带“妈妈”去买菜、或是去小吃店,扩展孩子的交往范围。

画面二:小班娃娃家,“妈妈”在阁楼烫衣服,老师采用的是看着“妈妈”能烫多久的衣服,在烫衣结束之后,妈妈开始向爸爸喊话:去把开水冲一下,把衣服拿去干洗,好烧饭啦!爸爸不知道是一下子不能接受这么多指令,还是注意力没集中,一样事情都没有做,妈妈放下手中的熨斗开始和爸爸理论。

在第一个场景中孩子被动地接受老师的指导,但是在第二个场景中,孩子主动动用了自己的家庭生活经验来参与游戏,使游戏丰富有趣,而且我们还从游戏中看到孩子家庭的构成模式,十分有趣。

除了一些集体教学和创游、区角游戏以外,我们还安排一些聊天活动。聊天就是自己找一个或几个朋友去讲讲话,开始的时候,有个小主题,后来就让孩子自由地聊天,仔细倾听,孩子说得还真不错,有情节、有提问、有回应、有呼应、有争议,孩子在其中既锻炼了语言能力,又发展了交往能力。

别看高结构的活动效率高,低结构的活动对于发展孩子的能力,丰富孩子的经验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4 让孩子快乐地成长

在一位老师的故事《永远会有两个答案》中它对不同的孩子时常说出两个不同的答案,这绝对不是一种不负责任,恰恰相反,这正是一种负责的教育方式。因为学生的千差万别,才促使老师因材施教,这样的教育绝对是成功的,这样的老师绝对是合格的,这样的教育环境绝对是和谐的。老师不仅是在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他们是在修剪孩子的心灵。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掌握一门技术、一种技巧并不难,难的是能在心田里栽种下美好的种子。老师不仅仅是一个美丽的称呼,更是一个神圣的职业,而心灵的播种,更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收成。”

其实任何教育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只是希望给孩子一个适宜的教育,在看懂孩子的情况下,有时走到孩子前面引引路、有时走到身边扶一把,有时在孩子身后默默地关注。当我们走在孩子后面的时候,我们只是希望能够多给孩子一些思维的空间、多等等孩子、多倾听、多让孩子操作等等,教育可能把孩子教好,也可能把孩子教坏,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更多地尊重孩子的发展,让老师和孩子的成长都能够并驾齐驱,健康快乐地成长。

猜你喜欢
小宝佳佳面团
欢乐的歌
面团小蛇
南瓜灯
我的校园
选择
捉迷藏
猫面团
面团小蛇
最后一名
变身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