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娉婷
古人说得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可见,失误或犯错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事情.而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阅历浅显,思维能力有限,在课堂上,犯错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答错问题”、“说错概念”、“做错题目”等情况时有发生.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学生的错答,给学生以包容的心态,从主观上加以认可和理解.而在实际教学中,每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或给予答错的学生一通批评,然后让其坐下,或对答错的学生“网开一面”,未置可否.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不仅不能促进学生“知其错而改其过”,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更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事实上,学生的“错答”往往是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或对问题掌握不透所导致的,此时,如果教师不加思考地否定学生的“错答”,或将其轻易搁置,往往便会失去借助反馈获取学生信息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如果此时,教师抓住这一契机,巧妙加以引导,即可变学生的“错答”为教学资源,并借助这一“跳板”,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利用“错答”现象,优化课堂教学效益,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针对错答,组织辨析,提高分析能力
我国古代哲学家墨子曾经说过:“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焉.”在数学课堂中,当学生回答错了有关知识点后,教师如能针对错误回答,及时、恰当地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进行辨析,既可使学生在辨析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明晰道理,又能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综合推理能力,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其他手段所无法达到的.例如,在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后,我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分数的运用.一名学生说:“今天中午,妈妈拿来1个苹果,分给我和弟弟,我得到了3个苹果.”对学生举例中出现的这一“错答”,我并没有直接给予否定,更没有针对他回答中的“1个苹果”和“3个苹果”去挖苦他,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围绕他的说法在教室里让其他同学展开辨析,相互“交锋”,直到所有同学都心悦诚服地接受正确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只作适当地点评,或适时暴露矛盾.从而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使学生的这一“错答”成为学生掌握分数这一难点的资源,不仅激活了课堂,而且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而持久.
二、针对错答,组织操作,渗透实践思想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相对于原有的数学大纲,其最大的区别是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思想,用“动态”的教育观来替代原有的对数学知识的“静态”的掌握,即将数学教学的着力点由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延伸到“数学活动”中.而在这一知识的探究过程中,作为爱玩好动、尚未形成思维健全系统的初中学生,其发生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我们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在他们发生“错答”时,让他们借助实践来对自己的“错答”进行验证,在实践中检验自己,使他们在掌握新知的同时,自小就受到“实践出真知”的思想的熏陶.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对于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部分学生由于对知识理解不透,断章取义,经常出现“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的表述.针对这样的“错答”,我在课堂上,让学生利用准备好的教具(底面积和高都不等的圆锥和圆柱形容器)进行灌水试验,让他们在具体直观的实验中发现“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说法是错误的,必须限定在“等底等高”的前提下,这一说法才是严谨正确的.经过这样的实践操作,学生不仅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认识,使自己获取的知识记忆深刻,而且感受了探究数学知识的快乐,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的教学理念,可谓教师教得有趣,学生学得愉快,课堂也充满了轻松快乐的气氛.
三、针对错答,适时鼓励,拉近师生情感
教学新理念将教学过程的情感目标定位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课堂上倡导以情感作为载体,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健康和谐的情感氛围中,开展自主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因此,当学生答错时,教师切忌不顾学生感受,讽刺挖苦学生,一味地批评学生,而应以维护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为出发点,帮助学生分析思维障碍,查找问题的症结,给学生以鼓励,这样学生才会在愉悦的心境中,既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又拉近与数学学科的心理距离.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有的学生进行思路总结时,总结出“公式推导是利用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实际上,学生已经具有了朦胧的拼接思想,仅仅是语言组织缺乏严谨,如果此时教师给以全然否定,则不仅打压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更使师生情感受到了影响.而假如教师首先对学生积极思考给予表扬和肯定,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通过列举具体事例让学生得出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实效,更契合学生的心理感受,拉近师生的情感.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上的错答、误答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的家常便饭,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正视这一现象,切勿视其为洪水猛兽,每每遇到即给以当头一棒,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错答”,巧妙地加以引导,“错答”不仅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资源,而且能衍生出独特的教学效果,让数学课堂呈现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