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君辉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目标”定位,不仅对初中生的“知识与技能”课程目标提出了基本要求,而且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均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探究式课堂教学引导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与素质的提高,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来组织、如何来引导便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一、利用演示实验,创设激发好奇心的问题情境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是为学生服务的。一要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求问题的兴趣。二要能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行探索,自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等来展示情境,以唤起学生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
其次,创设情境是为学生提出问题服务的,教师要围绕探究的主题精心设计,使探究的问题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获得新知。
例如,在演示惯性现象时,用生鸡蛋代替钢球置于硬纸板上,将惯性演示仪换成玻璃杯(杯里放些细沙)。这样在演示时能引起所有学生的极大兴趣,为学生进行惯性现象的探究创设了一种积极的情感状态。
二、提供探究活动的材料,让学生自行探究
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获得知识的能力,是要让他们收集事实、参加实践、亲自观察实验与操作,应该动手、动口、动脑去获得知识,教师要为他们的探究活动创造条件。例如,在学习声音的特征时,可要求学生用自备的梳子、硬纸片、塑料尺进行探究。
三、开放课堂教学环境,给学生最广阔的思维空间
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地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初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时,我通过一张纸提问:“如何使一张纸发出声音呢?”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得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1.用手敲打时会发声
2.把纸捋成一团时会发声
3.把纸撕破使会发声
4.用嘴吹纸时会发声
……
再找出使纸发声的共同点,得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的结论。
四、实践是探索的灵魂,积极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课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探究式课堂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知识基础及生活经验,自主选择课题,主动参与,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和自我评价,实践探索活动。
在讲到“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时,我根据学校周围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实践活动课,最开始探究了:
1.比较在安静的情况下和播放节奏强烈的摇滚乐时自己脉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实验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查找资料等,总结出噪声的危害:
(1)对人的心理效应。噪声使人烦躁,精神不易集中,影响工作效率,妨碍休息和睡眠。
(2)对人的生理效应。噪声能引起耳鸣、耳聋、头痛、神经衰弱甚至更严重的一系列疾病。
(3)噪声的物理效应。强烈的爆炸声会使房屋震动、玻璃破裂等。
然后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课。
2.调查学校里噪声的主要来源及如何控制。
经过实践调查活动,写出书面的调查报告及《给校长的一封信》。
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查找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过程中,既丰富了感性认识,又深入了解了事物的内在规律,也提高了实践活动能力。
五、重视探究方法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探究式学习,不但使学生通过探究过程领会科学知识原理,而且还要让学生理会探索真理的方法。“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在物理教育教学中,有许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类比法、逻辑推理法、归纳法、图像法、逆向思维法等等。
如在探究“电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实验中,可指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实验中,可指导学生使用“类比法”;在探究“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可指导学生运用“图像法”……
正如恩格斯所深刻指出的:“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的思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要重视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培养。给学生一把打开智慧大门的金钥匙,是学生今后终生学习、持续发展的前提。
六、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了七条具体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第一条是关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第二条是关于科学求知欲、科学探究勇气的培养
第三条是关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的培养
第四条是关于科学态度的培养
第五条是关于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培养
第六条是关于STS观念的培养
第七条是关于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培养
为此,我们在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应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如:在设计探究方案中,要培养锻炼学生乐于参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让学生体验到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在分析处理实验数据时,让学生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放弃或修正自己错误观点的精神;在应用物理知识时,让学生有将科学服务与人类的意识,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时期下的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总目标,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