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让数学课堂更有效

2012-04-29 13:39赵红霞
甘肃教育 2012年22期
关键词:动态生成有效课堂数学教学

赵红霞

〔关键词〕 数学教学;有效课堂;动态生成;交流质疑;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22—0040—01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我们一直在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长期以来,大家对于“有效”一词的解读往往都是从“教”的层面开始思考,认为课堂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精心的预设、巧妙的构思,教师按照预设的教案讲完最后一句话的同时响起下课铃,这便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有效课堂。

时至今日,课堂教学也着实出现了不小的改变,不再是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学生的小组合作多了,主动探究多了,分享交流也多了。即使这样,常常还是会带给听课者一种按部就班的感觉,因为这一系列的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依然是在教师严密的组织下进行的,似乎学生的一切表现都逃不脱教师的全盘掌控,教师总能准确预知学生接下来的行动。不可否认,这确实是课堂“有效”的表现,因为学生最终达到了预定的学习目标。可是,这样的课堂总会让人心生遗憾,总觉得学生是被线紧拽的风筝,看似在自由翱翔,实则被牢牢控制。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怎样让数学课堂真正“有效”,笔者认为,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应该换一个角度:从“教者”层面的有效转向“学者”层面的有效;从教师要教什么转向学生要学什么;从教师怎样教转向学生怎样学;真正的“有效”应该是对于学生而言的有效。具体表现在:

一、将更大的空间留给动态生成

吴刚平教授说:“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单纯由教师从自身的角度想象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情景往往是主观的、片面的,而依据此预设出的教学过程常常也是成人化的、略显僵硬的、不完全切合学生实际的,这样的预设很难达到真正的“有效”。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自然的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的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而这种预设应该是有较大弹性的、有充分留白的预设。因此,教师在预设的过程中,随时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种种疑问,整个预设需要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动态生成留足空间。

二、将更多的时间留给交流质疑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取。也就是说,在课堂上,不应仅仅是师生间“乒乓式”问答。学生始终处于被提问状态,教师却始终是明知故问的一方。这似乎已经违背了教学的主旨,一旦学生习惯了“被提问”,他们也将逐渐丧失主动提问的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课堂上应留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交流、质疑问难。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获得的全过程,而不要由教师包办代替,人为地缩减学生经历与体验的时间。

三、将更重要的位置留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学生理应是课堂学习的主角,而教师则应逐渐尝试在课堂中让出自己主角的位置,让讲台更多地成为学生交流质疑的舞台,真正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编辑:张 昀

猜你喜欢
动态生成有效课堂数学教学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策略探微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生物“有效课堂”三步曲
高校英语教学中有效课堂评价策略的建构
洗去浮华,回归本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