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桐
有的人善于实践,有的人善于总结。李约瑟李大爷也不明白:为什么后总是胜不过前者!
历史的吊诡之处总在于峰回路转。主角们的名传千古,大都以着始料未及的方式。吕不韦力撰《吕氏春秋》,但后人对华阳夫人记忆更深,谁还关心你是不是个思想家呢;三国征杀数百载,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历史逻辑,尚不及“大小春深锁二乔”。可怜还数南朝宋将檀道济,他也想象不到后人一旦给自己临阵找个理由,就拿他说事儿。而至于他具体都打了哪些胜仗,则摇头晃脑地答:内事问百度。
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翻译过来就是,老檀说了,你们爷俩快跑吧!史载檀公身出寒门,东晋时官至大将军。虽然最终为宋文帝忌而杀之的命运让人有些唏嘘,但穷其一生也不失为草根成功的典范。但是檀道济堂而皇之地走进历史,则是因为后世奉为圭臬的《三十六计》的考证语源链条中,他在最先。
语源虽自南朝外,但《三十六计》成书却是明清:前人行之,后人述之,继而总结而成。美其名曰“述而不作”。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
今人谈《三十六计》,概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成果和文化输出品而言。文本的引人之处,应在于其传统的解说。每计名称后,是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
于是,夹杂着老祖宗的粗放实践与思考的《三十六计》,便漂洋过海走出国门奔向世界。从西点军校到哈佛,从西太平洋到阿拉伯世界,到处都有它的美丽传说。尽管如此,我们也没有什么骄傲的理由:第一,民族的便是世界的,我的就是你的,有什么值得骄傲;第二,谈恋爱时老说自己的祖上有多富有也解决不了问题啊。
再者说,三十六计中也并不都是教人向善、培养智慧的小本本,你拿个阴谋论跟人家炫耀,还不被人笑掉大牙。像什么趁火打劫、指桑骂槐和借刀杀人什么的,已经成了阴谋家们的“圣经”,好比拿着开水帮邻居浇花,无从追认手段中的恶了。
即使是“善”的一面,也还有着变异的可能。当你把“打不过就跑”总结成“走为上计”,当你把“大忽悠”说成是“空城计”,当你把“过河拆桥”包装成“上屋抽梯”,当你把“碎嘴子”说成是“指桑骂槐”,当你把“打小报告”美化为“借刀杀人”,当你把“自以为是”当做“反客为主”,当你将“逃课早退”看成是“金蝉脱壳”……,不仅没人说你是脱裤子放屁,反之还会送一个“高雅”。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不问是非,不也是糟粕嘛!
《三十六计》值得研究,还因其用途之广。大到治国之路,中到商海万能术,小到夫妻私设小金库,都有用武之地。说其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是没有人怀疑的。
合乎逻辑者为道理,大而无当且合乎逻辑者便是大道理。先秦儒墨道法兵,四大发明山海经,说起来天下无敌,做起来无能为力的情况比比皆是。其实,如果不考虑到老祖宗在实践中灵光一闪的智慧,把三十六计的成语范本翻译成白话时不过尔尔。
有的人善于实践,有的人善于总结。李约瑟李大爷也不明白:为什么后总是胜不过前者!
有好事者,为了让人们耳熟能详,还在三十六计中各取一字成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读起来,真是要多虎虎生风就多虎虎生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