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2012-04-29 19:49闭俏丽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2年25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闭俏丽

摘要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而中学语文教学所面对的是青少年,他们自制力比较差,所以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历来研究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文章比较多,就这个问题我想从刺激物的特征,这个客观因素出发,探讨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刺激物的特征;兴趣的激发

兴趣是指趋向某一对象活动的内在倾向,兴趣激发受主客体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刺激物的特征是影响兴趣激发的客观因素之一,要引起个体的兴趣,刺激物的特征须具有新异性,复杂性,难易度,能引起主体的认知冲突等因素。

首先,刺激物的新异性,复杂性要适中。刺激物的新异性能够激活个体,使之处于唤醒状态,从而使主体注意到刺激物,然后对其进一步深度加工,于是产生兴趣。刺激物的复杂性也会影响个体的兴趣,因为复杂事物蕴含了丰富的信息量,所以能为进一步探索提供信息,也能为个体留下继续探索的空白区,有利于兴趣的激发。但是刺激物的新异性,复杂性要适度,有关心理研究表明新异性、复杂性和兴趣的激发成U型关系。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供给学生的刺激物的新异程度,复杂程度要适中。刺激物的新异性复杂性如何才能适中?关键是要因人而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选择新异、复杂程度不同的刺激物。对于认知水平高的学生可以给予新异性和复杂程度较高的材料或问题。因为认知水平高的学生,其知识经验丰富,有自己有效的认知策略和较强的元认知监管能力,所以面对新异复杂的刺激物,他们往往能从多方面突破,体验到新奇、有趣、成就等愉快积极的情绪,从而产生兴趣。

对于认知水平低的学生应该尽量增加熟悉的因素,否则过高的新异性和复杂性只会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感到迷惑痛苦,严重者会产生无能和恐惧感,兴趣自然难以激发。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使问题的新异、复杂性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提供新异复杂程度不同的多个问题供学生选择,以鉴赏李白的诗歌为例,教师可以提供如下几个探究性问题:(1)从艺术手法的角度鉴赏李白的诗《梦游天姥吟留别》。(2)谈谈李白诗的艺术特点。(3)从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看古代文人的心态。这三个问题越往后越新异复杂,照顾到了不同程度认知水平的学生。

然后,刺激物要引起个体的认知冲突。产生认知冲突的关键在于个体对刺激物的认识评价与个体原有认识评价不符或超出了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时刺激物就凸现出来,进入机体的注意焦点,引发个体的兴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以《杨修之死》为例,我们普遍认为曹操为人奸诈乃一代奸雄,这时如果给学生一些关于曹操的史料,让学生看到曹操的雄才伟略,这就会引发学生的认识冲突,曹操究竟是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就在学生的意识中凸现出来,进入机体的注意焦点,学生在探索的本能驱使下,对探究曹操的本来面目产了生兴趣。

其次,刺激物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如果对刺激物的认识远远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则学生惑而不能解,体验到困惑、焦虑,无能、自卑等消极情绪,兴趣自然难以激发;如果对刺激物的认识太容易,学生不费力气便可完全了解,就会不认真对待,那么兴趣也难以激发,所以刺激物的难度应该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的探究材料和问题,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认识的。

最后,影响兴趣激发的客观因素不同组合影响兴趣的激发。刺激物的难度过小意味着个体能力较强或作业难度较低,兴趣不易激发,如果此时增加刺激物的新异性复杂性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刺激物的难度过大则意味着主体能力低或作业难度大,这时应该增加主体熟悉的因素,使刺激物与个体原有的认知产生联系,以达到激发兴趣的最佳状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认识材料或问题的难度小,说明学生的认识水平高或材料问题的难度低,此时要相应增加其他因素,比如新异复杂性,使看似简单的问题并不简单。如:在学习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父爱的作文,这一问题的处理的潜在可能性很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地完成,因其太简单,太容易了,所以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难以激起学生的兴趣。若此时教师提供几篇写父爱的文章,要求学生把他们与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做对比,并运用、借鉴这些文章的表现手法去完成一篇自己的《父爱》的作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到原来可以运用这么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来写自己敬爱的父亲,或许因此产生了写一些关于父爱的文章的冲动。要求通过比较阅读并借鉴文章的艺术手法来完成一篇作文,要比原先什么要求也没有无疑要难得多,但是这一难度并没有超出学生的能力,反而让学生在阅读、借鉴、模仿创作中掌握写作的技巧,提高写作的水平,学生付出相应的努力后,可以成功完成,于是学生就会产生成就感,愉悦感等积极情绪体验,从而感受到写作的乐趣,激发写作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曾文君.语文学习兴趣研究及对策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2(05).

[3] 李荣婧.兴趣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激发[D].南京师范大学,2008(10).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学
信息技术如何服务于中学语文教学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学案导学法的应用探析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做法和体会
如何提高中学语文教学探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提问设计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谈新课程下如何做好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渗透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态势语”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维系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