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信用及信贷风险管理的基本途径

2012-04-29 18:07李桃权
时代金融 2012年3期
关键词:贷款风险银行业信用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信用管理的重要作用,希望找到一条让我国商业银行由弱变强的途径,同时解决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各种问题。信用管理恰恰是解决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问题的主要手段。信用管理概念的引入有利于我国银行业贷款风险的降低,从而减少经营风险,增加效益。本文提出的几点建议,希望信用管理概念在银行业更加深入落实,最终将大大增强我国银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并有助于我国银行业与国际大型金融机构在世界舞台上展开竞争。

【关键词】信用管理防范途径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渐开放,外资银行渐渐参与到我国的金融业中,而我国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如盈利能力差、抗风险能力低等。如何尽快改进并与世界接轨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从提高贷款质量和安全性角度出发,提倡银行实施信用管理以提高经营能力,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对促进银行良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

世界范围内的次贷危机是由于信用危机造成的。在货币经济体制下,许多金融机构都是连在一起的整体,只要一家银行出了问题,就会立即引发连锁反应,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如果大量银行被挤兑,整个金融机构就会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甚至倒闭。

(一)我国银行业对信用管理认识的缺失

以往我国银行大多是国有企业,竞争有限,贷款是否收回没有被特别重视,有时会冲销呆坏账,效益无从谈起。但金融体制改革后,银行系统自负盈亏,但是国有企业的观念仍然存在于人们头脑中,许多时候并没有报着服务的心态,更没有主人翁的意识,导致贷款发放的随意性,银行盈利性差,贷款回收率低,呆坏账比例非常高。

贷款是银行获取利润的最主要方式之一,是银行赖以生存的法宝,同时也是银行面临的最古老的金融风险。时下,全球化的进程越来越快,随之而来就是各个银行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日益重要,银行树立其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时,银行风险也是在累积的,其带来最严重的后果是有可能造成我国银行业毁灭性的打击。

(二)加强信用管理的重要意义

1.银行信贷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保障整个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和抗击风险的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新巴塞尔协议允许符合条件的银行采用内部评级系统,确定资产风险权重和最低资本充足要求。

2.信用管理为坏账的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信用管理有利于提高银行对不良贷款的盘活能力和债权资金的回收能力。银行对不良债权不能仅仅以卖方为主,更不能完全依靠准备金冲销,这将极大地削弱银行的获利能力。坏账可以由信用管理部门借助信用服务机构和资本市场的力量来完成。

二、防范信贷风险的基本途径

防范贷款风险的传统方法:自从14世纪初意大利佛罗伦萨首次出现现代意义的商业银行以来,贷款风险的防范问题—直都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任务,降低贷款风险的传统方法包括财务报表法,即通过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分析可获得贷款对象偿债能力、营运能力以及盈利能力的指标,可以确定贷款对象目前以及未来的风险因素。

现代防范基本途径:应该紧密结合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重点完善公司管理制度、公司内部评级方法、资产组合分析工具、风险量化评估模型等全新的信用管理体系。对于如何加强贷款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处理政府干预

所有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在其经营活动中都会遇到同样的难题,就是各个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地方性商业银行要发展要壮大,不可能与地方政府割裂开来看,而是应该想办法去化解行政干预所带来的负面效应,通过在日常工作中增强法律意识,利用依法行政、依法治贷的方法化解行政干预。

(二)加强银行系统制度建设

1.银行系统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防范、监测、预警与控制的内部组织体系,以此从自身出来最大限度地保证各部门既协调又制约的组织关系。

2.严格遵照资产负债和风险管理的有关要求,做到有效地贯彻落实信贷“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管理制度及风险责任制度等一系列内控制度,做到岗位有责权,操作要规范,保证合法经营。

3.完善银行内部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防止因为权力过于集中进而导致人为风险的发生。与此同时,银行内部要对所有内部工作人员进行风险防范的相关培训。

4.加强银行内部审计与稽核,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的风险防范、监测与预警系统,完善银行内部工作人员的岗位轮换和强制休假制度,以此避免发生内部工作人员作案的情况。

(三)强化信用评定工作

信贷科学发放的基础是对信贷对象的资料有着详实真实的掌握。所以,各个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发放之前必须对发放对象的资料进行全面的调查和了解。具体的措施包括利用各种社会中介机构收集信息资料,如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与此同时,银行应该进行相关房贷信息资料的自我收集。

(四)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贷款风险预警体系是针对贷款对象因财务变动、经营状况变动、重要管理人员变动等导致的风险发出及时的报警信号,使信贷人员及时发现问题,采取对策,而不至于等到企业破产才发现损失无法挽回,这样能保证将贷款回收风险降到最低。

总之,加强信用管理是商业银行降低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质量,适应金融体制改革开放的需要,是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聂庆平.中国金融风险防范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286.

[2] 章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兼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1:99.

[3] 徐建斌,金雪军.信息不对称、信贷制度安排与信贷资源配置[J].浙江金融,2003,9.

[4] 曹小英.关于加强助学贷款风险管理的几点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6,12.

作者简介:李桃权(1984-),男,汉族,湘潭大学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责任编辑:唐荣波)

猜你喜欢
贷款风险银行业信用
河北省银行业协会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办理银行业务须谨慎
银行业对外开放再定位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商业银行个人贷款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防范校园网络贷款风险的机制研究
银行信用担保贷款风险及有效控制
信用中国网
信用消费有多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