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实现后发赶超,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关键在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本文主要对贵州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深度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信息化 工业化 “两化” 深度融合
2011年4月,工信部联合有关部门颁发了《关于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十二五”规划又明确提出我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任务之一是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和工业化(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
2011年9月16日,全国“两化”深度融合首发式在贵阳市举行。贵州省副省长孙国强在会上指出,“两化”融合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和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实现后发赶超和跨越式发展,关键是全面提高全省信息化水平,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为此,本文主要对贵州省“两化”深度融合进行研究。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内涵界定
“两化”深度融合是“两化”融合深化发展的过程和高级阶段,融合的领域从某些点和局部发展到全面覆盖,从关键环节发展到全流程集成,从企业个体发展到产业链和区域集群整合,融合的层次也从资源利用和业务创新发展到组织结构优化和战略变革引领。从具体技术方面来讲,这次“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主要有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和产业衍生四个层次。
技术融合主要是指通过对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例如,工业控制技术、银行系统的自动终端机、新的IPV6 技术等等。信息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能够不断改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以及产品研发方式,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并推动工业企业逐步实现产业升级。
产品融合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将信息产品加入到传统的工业产品中,增加原产品的功能、优势、形态、用途、扩展性等,提高产品的附加收益。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技术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配上智能化技术之后就变成了智能家电(如智能冰箱、变频空调等)。
业务融合是指把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设计、生产、销售、售后、管理等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等管理软件的应用,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网上订购系统,企业和客户都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订单,缩短了订购时间;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促成成交易。
产业衍生是指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产生出的新产业,如汽车电子产业、工业软件产业、工业创意产业、企业信息化咨询业等。此外,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电信业等产生了大量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与壮大。
二、贵州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贵州省“两化”融合进程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整体实力持续增强,信息经济和工业经济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共同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1.工业经济迅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工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工业产出比重持续上升,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2009年全省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252.67亿元,比1978年增长84倍。全省工业经济结构快速调整,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工业特别是电力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烟酒工业支柱产业地位得到巩固,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煤及煤化工等优势原材料工业进一步壮大,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医药制品、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获突破性进展,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的步伐加快,贵州特色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2.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长足进步
电信普及程度快速提高。2009年底,贵州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034.41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3.57部/百人,在2006年的基础上平均每年增长15.58%。其中,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51.13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1.87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583.28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41.70部/百人。互联网普及速度加快。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112.89万户,在2006年的基础上平均每年增长21.96%。城镇每百户家用电脑达52.47台,比2006年增长76%。农村电话和电信服务情况大大改善。2009年贵州省全省实现100%行政村村村通电话,100%乡镇接通了互联网。通信容量和通信能力大幅提升。2009年贵州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182.9万门,宽带接入端口达到96.65万个。广播电视普及程度升高。2009年贵州全省广播覆盖率达到86.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1.3%,分别比2006年增长3.35%和0.66%。
3.信息产业加快发展
贵州省加强对国家(贵阳)片式元件产业园、贵阳软件园和数字内容产业园等信息产业园区的建设。通过引进国有、集体、民营和三资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实现园区健康发展,实施“三线”调迁政策让产业集中效应初步显现。落实大企业战略,精心培育有发展潜力的小巨人企业,丰富了产品门类,让电子元器件、通讯终端设备、智能家电等得到发展。
4.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贵州省人民政府网站于1999年开通,绝大多数县以上政府网站先后开通,90%省直部门建立局域网。其中部分部门开展网上行政审批业务,部门业务数据库成为信息资源开发的重点。电子银行,金融服务业快速发展。农业农村信息网络日趋完善,涉农信息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千家万户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多种多样。
三、贵州省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路径选择
1.工业园区模式
工业园区,特别是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发达地区的“两化”快速前进,通过对园区内的资源实施集约配置,实现了园区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实现园区“两化”创新发展。贵州省应重点规划建设电子、高新技术等信息产业园区,依托成渝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以信息产业园区为载体,突出贵州省产业特色,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突出功能开发,打造产业链,培育企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促进“两化”融合深度发展。
2.产—学—研创新模式
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邮电科学院、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船重工集团717所等光电领域的力量,武汉光谷被打造成世界一流高科技产业园区。就是有了这些服务和智力的支持,武汉光谷内的企业把握光电行业的发展需求,立足国际学术发展前沿,瞄准光电产业的薄弱环节,在光电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上形成强大支撑,并在测试、标准、知识产权和人才培养上帮助企业跨跃门槛,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形成了光电领域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性平台。贵州省应充分发挥本省人才、科研优势,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依托重点企业和研究所,建立信息技术研发平台,通过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制造业、服务业以及中小企业生产、管理过程融合,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优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后发赶超战略的实现,实现贵州省“两化”融合深度发展。
3.资本激励模式
信息产业不仅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还是资金密集型产业,资金也就成为制约贵州省信息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关键是建立政府资金引导、企业资金主导、风险投资参加的信息技术研发平台,促进信息技术转化成产业产品。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发挥贵州省政策、资源、人才和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吸引省外资本、技术及各类要素,来贵州省投资建厂。同时,借鉴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逐步探索并建立规范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信息产业风险投资制度,促进贵州省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贵州省“两化”发展目标。
4.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业融合模式
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成功转型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高速成长过程中,都是通过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来推动工业结构升级,推进结构优化,从而实现了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增长。贵州省现在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在实现工业强省战略和后发赶超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走信息技术与生产制造业相融合的道路。重点在电力、煤炭、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行“两化”融合,创新生产技术,优化生产模式。同时,加快企业物流网建设,改善企业生产、管理 、经营过程,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两化”融合深度发展。
四、政策建议
1.加强政府引导,推动“两化”融合深度发展
“两化”融合,要求政府加强引导,使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促进“两化”融合深度发展,首先,重视电子政务建设,方便企业和社会及时了解政府工作动态,为企业和社会提供透明化的服务;其次制定方针政策,培养全社会“两化”深度融合的意识观念,发挥全社会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两化”融合深度发展。最后强调发挥市场在“两化”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各个领域的有机结合,推动“两化”融合深度发展。
2.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
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前进的源泉,发展的动力。首先,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动产学联动发展。通过高等院校、研究所、行业协会、企业建设产学互动,优势互补的创新平台,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其次,充分调动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促进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的产生。通过政策支持、税收支持等措施,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特别是在“两化”融合方面,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优化企业结构,推动企业“两化”融合的深度发展。
3.加强复合型的人才建设,适应“两化”深度融合需要
“两化”深度融合需要一大批复合型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工业化方面人才、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更需要“两化”兼顾的人才。首先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为复合型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为贵州省引进优秀专业人才提供条件;其次,优化企业生产、管理环境,设立CIO(首席信息官)制度,推动“两化”融合深度发展;最后,加大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依托高校、研究所教育和企业培训,建设一批专业型、综合型的复合型人才,加强“两化”深度融合的人才支撑体系。
4.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推动“两化“融合深度发展
全国制造业信息化的应用率当前平均为20%,沿海地区约为40%,西部地区约10%。从整体上看,由于中小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资金投入有限,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率较低。因此,既要加强管理者对信息化的认识,又要政府及社会各界为其提供支持,共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魏少平.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的问题研究.价值工程.2011年第七期,第27-28页.
[2] 李欢,田雨虹,王伦.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方向及融合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2011,29(7):1021-1026.
[3] 赵林霞.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问题及对策[J].江苏科技信息,2011(2):5-7.
作者简介: 徐鹏雨(1986—),男,河南许昌人,贵州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