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君 许双全 李炫丽
摘要:我国的种子产业质量体系由于行业规范未能体现优质优价、缺乏合理的质量等级分级标准、定价机制不完善,导致种子行业在质量上竞底,而不在竞优。只有将利益、成本和价格有机结合起来,让价格成为质量的表达点,利用行业规范引导企业进行质量竞优,激发企业主动创优的动能,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种子;产业;质量体系;思考
中图分类号:S323.5;S339.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3-0637-03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n the Seed Industry Quality System in China
LIU Cui-jun1,XU Shuang-quan2,LI Xuan-li2
(1.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2.Hubei Seed Group Limited Company,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The seed industry in China is competing with the last instead of the best in quality because of the following reasons. Firstly, the seed industry quality system does not reflect the high quality and reasonable price on the industry standard. Secondly, it lacks reasonable quality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Thirdly, pricing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The industry could gain healthy development only if the price can reflect the quality through integrating the benefit, cost and price well, if enterprises are guided to have quality competitions based on industry standard, and if enterprises are inspired to compete with the best actively.
Key words: seed; industry; quality system; thinking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并不是种子强国,种业竞争力非常脆弱,庞大的种子消费市场诱发了一些跨国种子集团的投资热情,他们通过合资、控股等形势悄然侵蚀中国的种子市场,中国的种业安全形势严峻。仅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就有70多家跨国种业集团入驻中国,这些跨国种业集团通过进军花卉和蔬菜种子市场,逐步向主要的农作物种子市场迈进,并结出了累累硕果。目前我国的高端蔬菜种子市场基本被外资控制,而大豆、玉米种子市场也面临着严峻的冲击。他们一方面凭借着强大的科研实力,在中国进行种质资源的收集、分析与改良,研发新品种;另一方面靠高质量的种子产品进行市场扩张[1],优秀的种子质量创造了种坛神话,带动了市场占有率迅速提升,道理耐人深思。
我国的种子产业起步较晚,基本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慢慢起步,种子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四自一辅”、“四化一供”、“种子产业化”3个发展阶段[2]。在这期间,中国种业经历过痛苦的体制改革,完成了政企分设,逐步完善了配套的种子法律法规,初步建立了市场调节的种子管理体制。特别是种子产业化以后,种子产业科研成果硕果累累,企业实力大大增强,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种子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这只是过去的成绩,与国外先进的跨国种子企业相比,中国种子产业的脆弱性不言而喻。科研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超越,企业实力太弱小,中国种业前50强企业年产值加在一起都不及一个跨国种子企业一年的产值,他们超前的市场理念、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企业扩张要以优秀的质量作支撑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稳;产业的发展有优秀的质量体系作为基础,才能更加健康地成长。但是中国种子产业目前的质量体系与产业的发展目标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种子产业的发展。
1对我国种子产业质量体系的分析
我国的种子产业质量体系由于行业规范未能体现优质优价、缺乏合理的质量等级分级标准、定价机制不完善,导致种子行业在质量上是在竞底,而不是竞优。“一流的包装、二流的质量、三流的价格”就是行业质量状况的缩影。企业缺乏正确的行业规范引导,缺少竞优的环境及条件支持,在质量管理上力不从心。虽然也有企业试着推行“精品名牌战略和质量安全战略”[3],但这些企业的“精”仅限于质量合格保证,还缺乏主动创优的动能。诸多因素导致我国种子产业的发展只能是低水平的发展,低水平的竞争,产业发展亚健康现象突出。
1.1行业规范不健全
1.1.1行业法规制度缺乏合理的定价依据,不能体现优质优价现行的种子管理体制基本上是国务院、各级地方政府及农业部等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等,现代种子产业的法律框架基本形成,而且这些法律法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种子产业的发展都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法律规范中多次出现,创新内容不多,可操作性的推进措施少,在具体的做法上缺乏明确细致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算是内容比较全面的,但原则性的规定多,具体的规范还需要相应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补充。就对种子质量的规定来说,对假、劣种子的界定很全面,对不合格种子的放行也作了具体规定,但对商品种子的价格制定却没有合理的法律条款制度可以作为依据,不能明确地体现优质优价的原则,致使行业缺乏引导质量创优的政策依据。
1.1.2缺乏科学的分级质量标准我国对主要农作物种子的质量一直以来都执行GB 4404、GB 4407、GB 16715等标准,并制定了相应的GB/T 3543.1-7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GB 20464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对农作物种子质量的检测、标识、评价进行了详细的规定。2008年又对原有标准中禾谷类、纤维类、油料类等15个作物种类质量标准进行了修订,在新标准中取消了过去良种的分级标准,原种以下统一采用大田用种标准,侧重对纯度指标进行了一些修订,总体来说,质量要求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但是种子质量标准缺乏科学的质量分级,也使行业内实行优质优价失去了质量标准的依据,不利于推动行业整体质量的提升。
1.1.3缺乏合理的询价、订价机制目前我国种业界,相同作物种类中不同类别的品种在种子价位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品质优良的品种与品质一般的品种在价位上体现不出明显的价格优势。发达国家的种粮价比普遍在40~50∶1,而我国的种粮价比在5~10∶1,过低的商品种子价格限制了企业精加工的核算成本,缩小了盈利空间,企业缺少创优的成本,导致行业整体质量低位徘徊。
1.2行业环境制约种子产业质量体系的建设
1.2.1混乱的市场执法秩序不利于行业质量提升套购、抢购、低价倾销、乱收费、乱罚款、地方保护主义、行业潜规则以及执法腐败等,再加上市场执法无力和混乱的市场秩序,扰乱了企业质量控制计划,增加了成本,不利于种子产业质量体系的建设。
1.2.2生产环境不利于种子产业质量体系的发展第一,土地承包责任制使得土地不能合理流转,企业的种子生产直接面对极为分散的制种农户,面积、隔离条件和技术措施落实难;第二,农村劳动力不足,农民素质参差不齐,质量意识薄弱,种子生产比较效益不高等多重因素,造成种子生产质量管理盲点多,质量控制力不从心;第三,种子生产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一旦碰到恶劣的自然灾害气候,就会使种子生产质量控制的变数增大。
1.2.3不合格商品的处理习惯制约行业质量水平的提高通常不合格商品的处理方式有:降级、降价、再加工、报废等。而种子作为富有生命力的特殊商品,生产、营销、加工、贮藏、运输等任何环节的失误都容易造成种子生命力的下降或质量指标的不合格。行业内对不合格商品的处理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①再加工,比如通过翻晒降低水分,通过精选提高净度和发芽率;②混样,通过精确计算,利用相同品种质量优良的种子与一定比例的不合格种子进行混合,通过混合达到整体质量合格;③蒙混过关,通过不正当手段逃避市场监管,达到销售不合格种子的目的;④报废或转商,但这种手段通常是在品种已经淡出市场或基本丧失种用价值的情况下,企业不得已才采取的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规定,对不合格种子的放行,必须经过省级行政主管部门审批。但是除非是发生较大的自然灾害或种子市场出现明显的供不应求,要取得特殊的审批放行,具有一定的难度。“一刀切”的质量标准使企业不可能自行降级、降价,加上种子行业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导致了企业在质量上缺乏主动创优的动能。
1.3配套设施及技术落后制约了行业质量水平的提高
1.3.1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高风险、低收益使企业无力投资基地建设;执法混乱无力,抢购、套购、恶意哄抬种子生产价格,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致使企业无法维护基地稳定;基地变动频繁,面积落实难,基础设施落后,质量管理措施难以落实,造成了行业内“质量上不去,价格下不来”的恶性循环。
1.3.2加工技术落后一方面,种子加工技术落后,精准度不高,造成资源浪费,成本提高。比如说用现在的加工技术,把水稻种子的发芽率从70%提高到80%,可能只需要损失15%的种子量,直接成本增加18%;随着加工质量要求的提高,种子加工损失比例会急剧上涨,若要从80%再提高到90%,可能要损失30%~40%的种子量;可以想象,如果要把种子的发芽率从70%提升到90%,直接加工成本就可能会翻倍。但是同时也看到,加工淘汰的种子中,还会有40%甚至更多的种子是能够发芽的,但凭借现在的加工技术无法进行精准加工,而造成了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加工设备落后,在提高种子质量的同时,也造成了种子质量的降低。还是以水稻种子精选加工为例,在种子精选提高净度与发芽率的同时,由于机械的磨擦、挤压造成部分种子破裂、断裂,同时又造成净度与发芽率降低。加工设备技术含量低,手段落后,导致种子的加工成本、经营成本倍增,不利于激发企业提高质量的主观能动性。
1.3.3检验技术落后影响对种子质量的有效评判一方面,种子质量检测技术落后,耗时长,如水稻发芽率的检测还是通过在实验室把种子培养成幼苗的方式进行,历时14 d。另一方面,检测技术受制约因素较多,误差范围过大,如发芽率的检测受实验室温、光、水、培养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同时受检验员的素质、评判标准影响较大,试验的重复性与稳定性较差,误差范围过大,不利于对种子质量进行有效评价。
2对我国种业质量体系的思考
对种业行政主管部门来说,规范市场秩序,提升行业产品质量,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产业发展是中心点;对企业而言,利益是永远的至高点,成本是永恒关注点;只有把利益、成本、价格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价格成为质量的表达点,利用行业规范引导企业进行质量竞优,激发企业主动创优的动能,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2.1健全种子行业的行业规范标准
2.1.1制定相应合理的询价机制与定价机制从政策层面鼓励商品种子交易优质优价,引导企业质量创优。定价体系应充分考虑五大成本和三大原则,五大成本即品种研发成本、行业风险成本、品种权益成本、行业服务成本和品牌效应成本[4],三大原则即一流质量高盈利、二流质量微盈利、三流质量无盈利。
2.1.2制定科学的质量分级标准以往的质量分级标准主要是从种子纯度上进行分级,一方面分级缺乏科学依据,局限性强,可操作性差;另一方面,没有相应的价格体系作支撑,执行动能不足。科学的质量分级标准应充分体现出种子在品质上的优劣及商品种子质量指标上的优劣,发达国家目前的质量分级标准一般为14级。
2.1.3推行质量明示制度将种子质量指标、种子价格在种子标签上进行明示,缩小质量指标误差范围。如发芽率指标标注“发芽率:80%±2%”,取消过去的模糊标注方法,如“发芽率≥80%”。加强市场执法监督,将种子标签标识的管理列入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作为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的指标之一。
2.2改善行业环境,加强政策扶持,优化质量管理模式
2.2.1加强种业执法队伍建设严惩执法当中的不作为、乱作为、腐败执法现象;同时加大对扰乱种业秩序行为的惩罚力度,营造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行业竞争秩序。
2.2.2加大种子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本省企业本省办基地,支持种子生产基地土地合理流转集中,促进种子生产向大型国营农场转移。种子生产基地要实现政企共建,加大财政扶持力度,促进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基地稳定,推行种子生产保险,建立种子生产补贴制度,营造适合于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的种子生产新环境。
2.2.3优化质量管理模式把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纳入企业准入门槛、扶持标准的条件之一,促进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升。
2.3加强科学研究,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加工、检测技术及设备
2.3.1加强种子生产应用技术及新品种研究种子生产实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将是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目前的“三系”与“两系”种子生产模式不适应于规模化、机械化操作。农村有效劳动力持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机械化操作用于规模化的种子生产将是必然趋势。要加强适宜规模化、机械化操作的杂交种子生产标准技术应用研究。加强新品种研发,研发“一系”品种、转基因品种、常规品种改良等适合于机械化操作的新品种,创新适合于机械化操作的质量控制与管理技术,实现种子生产标准化管理,达到提高种子质量的目的。
2.3.2加强种子加工、检测应用技术及应用设备的研究鼓励并支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加工、检测技术和设备。促进种子行业加工、检测技术的提高,真正实现企业成本的降低和质量评价技术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一娟.一克种子一克金 洋菜种寿光一年掘金6亿——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体制亟待突破[J].科技致富向导,2006(11):1.
[2] 杨树荣.祥云县种子产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种业,2011(5):32-33.
[3] 钟燕平.实施精品名牌和质量安全战略——科技对接给长沙农产品加工业注入旺盛活力[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08(8):15-16.
[4] 耿月明,付云海,王世才,等.种子价格体系要因势利导——中国种业发展问题研究之一[J].中国种业,2009(3):5-6.
(责任编辑昌炎新)
收稿日期:2011-08-12
作者简介:刘翠君(1974-),女,湖北石首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科研管理工作,(电话)13971476391(电子信箱)liu_99210@yahoo.com.cn;
通讯作者,许双全,农艺师,(电子信箱)8733635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