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近代长江下游手工商业的发展

2012-04-29 00:44丹尼罗
时代金融 2012年3期
关键词:长江下游手工业进程

【摘要】长江下游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手工商业作为古代经济形态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诸多历史时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进入近代,中国的手工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被迫开始半工业化进程,在经历了萌芽、发展和繁荣之后,基于世界大战等外部因素而最终走向衰落。

【关键词】长江流域手工商业半工业化进程

一、长江下游商品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点

长江流域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顾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江流域经济在呈现出地域多样性的同时,也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长江下游经济区,商品经济是由其内部自我产生的,以经济区内部广大的农村基层生产和消费的需求为源动力。其内部有比较稳固的市场与消费群体,因此不会因为较小的外力而有所改变。

二、近代以来,长江下游手工商业的发展形式

手工商业的生产形式一般分为三种,主要是农民家庭手工业、农村作坊与工场手工业、工匠手工业等三种主要形态。这些形式的存在,主要是由生产规模、资本、资源和技术以及市场原因造成的。这些生产形式,反映了经济发展的程度。

农民家庭手工业是近代乡村手工商业最主要的存在形式。这种手工商业,主要依靠家庭单位存在,以家庭作为基本的生产工作场地,生产者都是家庭成员,是以自产自足的手工业为基础的。

而农村作坊和工场手工业则是家庭手工业的升级。这种生产形式,在一般的家庭之外,有固定的生产场所,并且生产者是家庭成员之外的固定劳动力。

第三种形式,工匠手工业是一种古老的手工业形态。它介于第一种生产形式与第二种生产形式之间。可以细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拥有家族世代相传的技术,有固定的客户,有固定的服务群体。这种生产形式,一般都是固定的铺户,如父子班、夫妻店。另一种则是身兼两职的流动手工匠人。他们平时是农户,拥有自己的传世手艺,在农闲时节,利用空闲走村串户,为邻近的乡亲提供技术服务。这种流动的工匠手工业促进了生产技术在地理上的传播,但工匠手工业在农村手工业中的比例并不大。

总的说来,这三种手工商业的生产形式都存在与近代的长江下游农村,但是家庭手工商业是占据主要地位的。走村串户的手工匠人只是一种补充。而农村手工工场只占一个小的比例,因为农村经济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

三、近代手工业的半工业化进程的兴起与发展

(一)半工业化进程的概念

近代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农村地区的手工商业,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一方面又受到兴起的国内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但是这些传统的手工商业并没有完全消失,反而产生了一些手工商业的经济区,但这些地区未能完成向工业化的进一步转化,从而呈现出半工业化的形态。具体来说,半工业化的定义是:在工业化的背景下,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进步的、分工明确的专业性手工业的兴起和发展 。

(二) 近代手工商业的半工业化进程的特征

一方面,近代手工商业对经济区以外的市场高度依赖。半工业化和传统手工商业的非常大的区别就是它们的生产目的不一样。传统的手工商业生产目的是自我消费的,只有在产品大量剩余的时候,才会到附近的交易市场上去出售。但是半手工业化的手工商业,在开始的时候,就以出售产品盈利为目的。比如,在江苏南通,“最初南通方面的土布重在自织自穿……不求精致……后渐有短狭的土小布逐渐见市,销于扬州及瓜洲、镇江、南京等处”。并且,随着本地区纺织手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到1929年,南通手工纺织业的销售市场已经超越本经济区,在长江中下游流域各省县及东北地区均有市场。在手工商业半市场化的过程中,市场的需求拉动了近代手工商业半工业化进程,而商人充当了手工业生产者与市场联系的桥梁,他们将市场信息转化为产品规格,把农民组织在自己周围,为他们提供原料、式样,甚至生产工具,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将手工业商品直接销往区域外市场 。

另一方面,半工业化的手工商业的生产形式出现了更多的存在方式。虽然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商业仍然是主要的生产形式,但是出现了结合其他销售方式的经营形态。比如多个家庭联合起来的手工作坊,一个村庄集体联合起来的手工工场甚至是使用机器的小规模工厂。

近代手工业的半工业化已经显示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近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半工业化没有完成向工业化的发展。

(三)近代手工商业的衰败

近代手工商业在20世纪30年代时出现了明显的衰退。最重要的表现是生产规模萎缩、产量急速下降、从事手工商业的劳动力数量急速减少。如南通乡村织布业年营业额应当在4000万元左右,“惟二十年(1931年)之后,关庄步销路大受影响,大规模之布庄多行歇闭。”而长江下游的其他纺织业的主要地区,如无锡、吴兴等地也呈现出大体相同的命运。

仔细分析近代手工商业半工业化进程的衰退过程,发现其主要原因就是来自外部的巨大影响造成的。首先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被日本人占领,导致长江下游手工商业的区域外市场丧失。“东北沦陷,在工业上亦为重大损失。……即以纺织论,关内土布之输入东北者,年在十万担以上。大连一埠,于民国十八年。进口三万七千担,十九年犹二万九千担,迨二十年已为一万六千担,以后尤少。因而河北之高阳、定县、玉田、清丰、江苏之南通、常熟等县布业,大为衰落,其影响涉及到棉纺业。”江苏“各县各种布匹之行销东三省者,为数极巨,自‘九一八事变以后,其所受损失,更不可计矣。”

其次是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以后,导致全国混乱,手工商业的各种生产基础完全被破坏。

日本侵华战争过程中,长江下游手工商业的主要区域,完全被占领,手工商业的生产和销售渠道完全被堵死。以手工棉织业为例,“农村方面,事变和旱灾既带来了疲敝,而棉纱来源又完全断绝。即使想出某种办法能够买到棉纱,价格很高,也是无利可图,织布机已经不是他们维持生活的唯一手段了。因此,大都把自己的织机卖掉。”

而在日本侵华战争之后,仍然残留的手工商业,在生产技术方面和销售方面,都已经完全赶不上之前的生产规模了。这种差距有两个主要的表现,第一就是销售区域从长江下游以外的中国地区缩小到长江下游内部;第二就是生产方式有半工业化向自然经济生产方式退化。因此可以说,中国近代乡村手工商业自然的向工业化过渡的过程被经济以外的力量所打断了。

四、结语

总体来看,中国近代农村已经逐步出现了从传统手工商业经济向半工业化发展的趋向。这种半工业化的进程,不仅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内部力量,更取决于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外部力量。由于中国近代社会的特殊性,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外部力量超越内部力量成为决定力量,尤其是日本侵华战争,使半工业化的发展中断了。

参考文献

[1]冯紫岗.嘉兴县农村调查[M].杭州:浙江大学印行,1936:157-159.

[2]蒋庚霖.南通附近农村经济之面面观[M].1944:33-38.

[3]河北大学地方史研究室.高阳织布业简史[J].1985(19).

[4]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198-203.

[5]佚名.浙江濮院镇之丝绸业[J].1934(6).

[6]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1957:87-93.

[7]彭南生.日本侵华战争与近代乡村手工业发展进程的中断——以近代乡村织布业、缫丝一丝织业为讨论中心[J].2007:98-106.

[8]欧安欣.中国手工业经济区域分布的变迁及其原因[J].2003:16-19.

作者简介:丹尼罗(1989-),男,莫桑比克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学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中莫经济与贸易。

(责任编辑:赵春辉)

猜你喜欢
长江下游手工业进程
考古发现与汉代长江下游的海上之路
技能的改进与资源的获取——以土族《格萨尔》中的传统手工业为例
债券市场对外开放的进程与展望
中国近现代手工业史及资料整理研究
吉林省手工业合作联社第九次代表大会在长春召开
水生植物覆盖度和水深对大型水生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基于长江下游池塘的研究
张家港东山村出土“钥匙状玉饰”与远古祭祀崇拜 五六千年前长江下游的“祭祀礼”
清末至民国赣西北手工业与区域社会变迁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