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阳
摘 要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占据课程性质的主要地位。因此,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任务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设计 教学任务
中图分类号:G623.9文献标识码:A
How to Effectively Design Teaching Task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WANG Jianyang
(Ningxia Yinchuan Xixia Gujiaqiao Primary School, Yinchuan, Ningxia 750014)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is a basic tool for combining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Skills which nature, which is operation, that is operational, the nature of the dominant position occupied courses. Therefore, how to effectively design classroom tasks are the issues that ever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er must addres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sign; teaching tasks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做起。”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至关重要。那么,如何有效地设计课堂教学任务,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是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紧扣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性,也就是操作性,占据课程性质的主要地位。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一定要使之具有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观察、分析,来发现规律,获取新知。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学生亲自上机操作要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的效果好得多。不言而喻,动作技能的学习仅靠教师讲述和演示是无法学会的,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反复不断地练习才能形成。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我们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淡化甚至忽视了这一点,势必造成信息技术学科特征的缺失,不能使学生形成娴熟的技能,也就达不到发展其信息能力的目的,因为娴熟的技能是发展信息能力的基础和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它则来源于日积月累地持续练习。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当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
2 力求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会学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这就需要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启发、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中学,学中做”,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悟自得,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如利用小学生喜欢画画尤其是对电脑画画充满了好奇心这一特点,在用电脑画画中,对于“画图”的启动,先要求学生用以前学习的知识去试,“画图”工具的初识,也是要学生先去试。对于“铅笔”工具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去探索“铅笔”的使用方法。例如根据自己想象的一幅漂亮的图画,用铅笔画一画看会出现怎样的效果。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围绕着自己的任务去主动学习,积极探索。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教学,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了知识,而且激励了他们的思维;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使他们知其所以然;更重要的是教师启发学生学会了怎么思考,怎么学习,怎么去发现真理。
3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时没有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是直奔主题,要么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上机练习;要么先进行示范操作,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动手实践。表面上看似乎无可非议,既有知识的传授,也有技能的训练,完全落实了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问题是这种机械单调的“任务驱动”能否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产生探索未知的冲动,恐怕还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18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如果使学生习惯于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试想一下,哪个学生会对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的学习任务产生兴趣呢?因此,若想让学生热爱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就必须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所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只有这样,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的学习态度才能越来越积极,才能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发现的幸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要满足儿童的这种特别强烈的需求,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让他们在课堂中自己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发现。做到真正理解新知,掌握新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远比知识技能的传授更重要,因为“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地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
4 关注学生个性及接受能力的差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信息技术学科来说,由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及接受新知的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时,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学习任务的难度,分层次设定完成任务的途径,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例如学困生,要求他们懂得最基本的操作;学优生则鼓励他们向更广、更深的学习目标进军。“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同学生个体在遗传、文化背景、智力、能力、非智力品质等方面往往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而同一个学生自身也存在着学科之间的不平衡,有强项,也有弱项。要想使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和优势被挖掘出来,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正面引导,因材施教。
在谈论一节课的评价标准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句话:“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看老师讲课。”这就启示我们,即使一节课教师讲的天花乱坠,但如果学生无动于衷的话,这节课还是失败的。信息技术课的技能性特征对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课堂教学任务的设计上,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接受能力的差异,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是非常必要的。毕竟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当然,在进行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任务设计时还需要考虑其他的因素,比如教学目标、任务的难度大小、教学方法等等。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要在日常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和利用这些因素,引导学生不断地获得发展和进步,也就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叶金霞.有效上课——问题.探究.对策.中小学信息技术.光明出版社.
[3] 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4] 李勇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及学科特点与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