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2-04-29 03:40李明慧
经济师 2012年3期
关键词:模因论口译

李明慧

摘 要:揭示了语言发展进化规律的模因论,自进入我国,便得到了许多学者和外语教师的关注与研究, 进而引起了我们对外语学习方法的深刻反思。这一理论为高校英语口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导理论和教学思路,将模因理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与大学英语口译课堂教学步骤相结合,必将提高高校英语口译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模因论 口译 高校英语口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3-139-02

模因论(memetics)是一种基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它是由我国著名学者何自然教授于2003年引入我国的。在模因论的基础上,何自然教授提出了语言模因论。虽然引入时间不长,但是模因论与语言模因论在我国的语用学领域已经掀起了广泛而热烈的研究热潮。这一理论为高校英语口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导理论和教学思路。

一、模因论与语言模因论

模因(meme)这个术语最早起源于Richard Dawkins(1976)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中,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意,并一代代地相传下来。在引入这一理论时,何教授有意将meme译成“模因”,是取了与生物学中的基因(gene)相近的发音,从而表明模因与基因的相似关系。正如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殖的,模因这一文化的基本单位是通过模仿而传播的。语言作为文化的传播的必要载体之一,其发展离不开模因,而模因也要依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事实上,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也寓于语言之中,语言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与历代语言使用者的不断模仿复制和传播是分不开的。任何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有可能成为模因。用模因论可以来分析语言的复制和传播,甚至是语言的发展和灭亡。

二、模因论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郭亚玲和蒋宝成把模因复制传播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1)同化(assimilation):成功的模因必须能感染新的个体,进入他的记忆。同化有两个条件:一是个体必须和模因载体有接触,通过思考、重组现存认知因子,独立发现模因;二是所呈现的模因必须分别受到注意,被宿主所理解和接受。(2)记忆(retention):此阶段模因停留在个体的记忆中。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就越大。(3)表达(expression):指的是在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时,模因从记忆储存中被提取出来,作用于被感知的事物,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常有的表达手段有语言、文字和图片等方式,最突出的表达手段就是话语。(4)传输(transmission):模因从一个宿主被传输到另一个或更多的宿主,传输的过程也叫复制。

三、模因论在高校英语口译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口译教学就是在英汉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语言模因的传递与转换的过程。语言模因的模拟与传播也要遵循上述的四个阶段,首先应该被语言学习者所接受理解,然后停留在其记忆中,然后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出来并进行有效地传输复制。对于口译学习者来说,在理解接受的同化阶段就要进行信息的转换,实现英汉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

(一)加强两种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

一名合格的口译者在接受理解语言阶段就应该加强语言基础知识的训练,换言之,就是要有一个扎实的语言基础。例如,对于汉语语音中21个声母、39个韵母、四个声调的标准发音,或对于英语的48个音标发音方法和部位都要反复训练,使自己的发音达到标准,从而满足做一名口译员最基本的要求,然后才能上升到两种语言的句法层次、上升到如何合理的表达意思继而转换语言的层次。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都需要口译者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进行训练。因为这些看似简单的声母韵母和音标就是语言模因的最基本单位。只有精确掌握了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并且反复操练,才能保证译员的翻译被使用这两种不同语言的人们所接受。基于以上原因,很多高校在培养口译专业的学生时,都会开设语音基础课程来巩固加强学生的语言基础,这种做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加大朗读、模仿和背诵训练,实现良好的记忆

语言模因的复制过程归根结底是语言经过人的大脑记忆进而表达的过程。所以,一名好的口译员要将英汉两种语言的知识熟记于心,同时因为口译员是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所以对于口译学习者来说,大量的朗读、模仿和背诵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使他的发音及表达方式尽可能的接近原语言模因。这就要求在进行口译教学时,教师要组织安排一定的背诵活动,选择好背诵材料并进行检查督促,因为背诵是实现记忆的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朗读模仿和背诵材料的选取上,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将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经典影片片段、新闻或脱口秀等材料作为学生模仿的内容,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口语贴近真实语言环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供情景、创设氛围,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口译学习者来说,在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大量的记忆基础上,良好的输出表达才是口译学习的最重要的目的。口译员的工作归根结底是将不同的语言在头脑中进行转化,继而以可以被感知的有形体表达出来,从而传达给另一个乃至更多的宿主。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输入、解译、输出,即从信息的感知开始,经过信息加工处理,再将信息表达出来,具体表现为信息的接受、解码、记录、编码和表达这五个阶段, 这一过程与上文提到的模因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是相一致的。因此,在这一语言模因的传播过程中,准确而有效的表达是关键。表达是口译工作的最后一道关卡,是口译工作成败的关键。所以,提高学生的两种语言的表达能力就成为高校英语口译教学的重中之重。由于常规教学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所以在口译课堂上,教师应该提供相应的场景,为模因的表达创设良好的氛围。如教师可以提前布置给学生一些材料,课上要求学生做presentation;教师可以准备一些问题,随时提问学生;教师也可以模拟口译现场,通过任务分配和角色扮演,组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当然,对学生进行大量的视译、交替传译和同声翻译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课下,学生必须花两三倍甚至更多的时间用于口译模拟仿真练习(影子练习等)。

(四)扩大学生知识面,做到语言与文化的双传递

口译学习者必须明白,口译不是机械地将信息的来源语符号转换为目标语符号的语言活动,而是一种积极地、始终以交流信息意义为宗旨的、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语言交际活动。因此,口译不是孤立地以词义和句子意义为转换单位的单一性语言活动,而是兼顾交际内容所涉及的词语意义、话语上下文意义、语体含义、民族文化含义等信息的综合性语言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译不仅仅是语言活动,而且还是文化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交活动,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即文化传递和语码转换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除了力求忠实原文,还应根据译语文化的特点,对不同的源语做相应的艺术加工,以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一名合格的口译者在口译工作中要做到语言模因与文化模因的双传递,这就要求口译者除了良好的语言基础外,还要掌握丰富的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如不同语言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民俗习惯、宗教信仰及历史文化典故等,以避免翻译中的误译与误解,真正使翻译达到“信、达、雅”的要求。

四、结论

模因论为高校英语口译教学提供了新的指导理论和教学思路。通过将模因论这一理论与大学英语口译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根据模因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来进行口译课堂教学步骤的设计与教学内容的安排,必將提高高校英语口译教学的水平,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口译人才。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语言模因论探究英汉互译对策,项目编号:12512310]

参考文献:

1.郭亚玲,蒋宝成.从语言模因论看ESL写作教学的历史性回归——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

2.傅福英.从模因论的视角重新思考外语教学[J].教育学术月刊,2010(2)

3.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11)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外语系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模因论口译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英文歌曲名称翻译的模因解读
模因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模因论视角看外语教学
浅谈成语在广告语言中的偏离现象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背诵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浅谈口译教学中的译前准备与百科知识积累——以口译教学中的科技主题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