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萍 李伟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要真正发挥它价值引领的作用,必须实现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化。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的过程中要认识、研究和遵循它在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中的特点:提高信息传导效率,在“知”上下功夫;促进情感认同,在“信”上下功夫;加强政策制度保障,在“行”上下功夫。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大众认同;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B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12)03-0050-04
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后,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标志着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从理论层面深入到价值层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真正发挥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价值引领的作用,必须实现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认同是科学理论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检验和发展的唯物史观原理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现实课题。因此,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的现实路径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认同
最早从心理学角度给“认同”定义的是弗洛伊德,即“个体或群体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1]认同可以分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现代汉语词典中把“认同”的涵义归纳为“一是认为跟自己有共同之处而感到亲切,二是承认,认可。”[2]
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3]。具体而言,价值认同是指价值主体比照社会主流价值观,把一定的价值观念、价值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的过程。在现阶段,价值认同就是指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所构成的科学价值体系,它来自于大众实践又指向大众实践,具有鲜明的大众性和群众性特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过程,是指数量最为广泛的大众接受、认可和内化这一价值体系并将之转化为自身在实践中的自我操守,积极践行的过程。从哲学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认同,包括量的大众认同和质的大众认同两方面。量主要是指数量,即理解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人口数量。量的大众认同,就是指跨越年龄、性别、种族、职业、地域等界限的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能够认识、理解并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认同的第一步,是广度上的大众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认同除了要求量的认同外,更要求大众对这一体系有质的认同。质的大众认同指大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外在的价值规范通过学习、认知而内化为自身认同的价值观念,再外化为自己改造世界的自觉行动和价值实践的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政府主导的外在要求变为人民群众内心的自觉追求,这是深度上的大众认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的三个阶段
价值认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从心理学和价值哲学角度考察,价值认同的过程一般需要经历由浅及深的三个阶段,即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1]。
认知认同是价值认同的逻辑起点。认知认同是指人们在接受某种价值观之前,要对其内容、性质、特征等有一般性的简单的认知和了解,是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的根据。
情感认同是指人们在对某种价值观有了比较深入的认知和了解的基础上在情感上对其产生满意、喜爱等肯定的心理反应,它一经形成,就会大大强化之前形成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是连接认知认同和行为认同的中间环节,是内化认同的阶段。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性情感因素的参与和介入会使价值认同更深入、更持久、更稳固。
行为认同是自觉地外化认同的阶段,是指个体在认知并接受了某种价值观的基础上,重构自己的价值观来指导实践活动,实现从内化到外化的转变。行为认同即实践上的自觉认同,处于价值认同的最高阶段,是价值认同的目标和归宿。
一般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的过程必须经历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阶段的过程才能最终实现。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的过程中要努力帮助大众做到在认知层面“真学真知”,在情感层面“真信真懂”,在行为层面“真用真行”,才能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认同的实现。只有使大众在每个阶段都完成了相应层次的价值认同,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知之”又“好之”更“乐之”,才能在大众生活实践中处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方向、行为准则,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的最高目标,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的归宿。
三、知、信、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的现实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得到大众认同,从根本上取决于大众在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这三个阶段对该体系的认同程度。因此,我们要抓住价值认同各个阶段的特点,从知、信、行三个方面下功夫,促成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信服与自觉认同,使之深入人心,真正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
(一)提高信息传导效率,在“知”上下功夫
意识形态本质上是集团性话语,它并非个人从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的,对意识形态的认同必须要首先通过宣传教育进行“灌输”,在“知”上下功夫,提高信息传导的效率。
1.理论表述要通俗化。当前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认同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人民群众在接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初会感到抽象难懂,似乎是远离自己的理论教条。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一方面,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理论的抽象性与高度的概括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理论水平不高,理论的分析理解能力有限,而大众最先接触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是文字形态或话语形态的表述,这就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体系要实现从学术语言向通俗语言的转换。
通俗化要求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家们,要贴近群众、深入群众,学习和研究群众语言,要在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科学表述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普通群众的文化水平、知识背景等因素。用通俗易懂的具体、生动的大众语言代替高高在上的抽象概括的政治书面语,使大众易于接受,增加亲近感,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话语表述更加符合大众的理论理解和接受水平,更有效地帮助大众了解并真正懂得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科学内涵,达到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的。为进一步在情感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认同,进而为推进大众自觉地将价值认同融入实践并作为实践的价值准则、完成行为认同提供前提保证。
2.宣传教育形式要创新。在网络化、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仅凭以往单一的传统说教模式来影响大众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远远不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必须认真研究大众的接受习惯和心理特点以及思想形成的轨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上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以及公共文化设施的教育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认同。
(1)积极引导大众传媒,发挥其优势。在任何阶级社会中,大众传媒都不仅仅是单纯的信息载体,它担负着传播和宣传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重要功能。随着大众传媒事业的发展,大众传媒手段日益多元化,其引导和教化功能要充分挖掘。大众传媒中除了书刊、报纸之外,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都可以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通过形象的视、听再现为受众营造近乎真实的虚拟世界。这些大众传媒具有获取与传递信息、文化传承功能、舆论监督功能、娱乐休闲功能,它的影响力广泛,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我们要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优势,积极传播先进文化,把正确引导大众传媒的娱乐化倾向、增强其主流道德文化信息传递功能、提升“公信力”作为着眼点,让大众传媒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力宣传工具。我们要利用大众传媒生动形象的特点,把科学理论、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巧妙地隐含于广播、电视电影、文学艺术作品、公益广告、网络平台等大众媒介中去,使大众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受到感染,产生思想共鸣,培养出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以愉悦的心情不自觉地完成价值认同。
(2)发挥大众公共文化设施的教育功能。要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所特有的教育宣传功能,各地可以根据地方历史和特色文化,密切联系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成就和群众的切身感受,找好切入点,开展生动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开办地方讲坛、文化讲座,建立各种历史纪念馆、名人纪念馆,开展各种历史文化展览等形式,免费向大众开放,使大众在参观考察实践中,了解国史国情、省史省情、市史市情,用特定的教育情境,引发大众对现实的思考。比如,大众通过自主参观活动了解所在城市的发展史,通过今昔对比,感受城市的变迁,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及对家乡、对祖国、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和认同。
此外,还要开展各种类型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大众在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不知不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成认知认同的过程。
(二)促进情感认同,在“信”上下功夫
增强大众的情感体验,从思想深处感召大众、凝聚大众,坚定共同的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大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1.加强执政党的威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上强化了执政党对社会文化的把握,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意识形态的统领地位。在大众心中,共产党员向来是重要的榜样群体,他们应该先于广大群众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做宣传贯彻的有力推动者和忠诚的实践者,他们的行为好坏直接决定着执政党在百姓心中的政治形象。然而当前有个别党员干部的行为与党中央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背道而驰,有损党员形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党通过长期革命和改革实践建立起来的信任感。因此,在促进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使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执政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及时有效地消除对大众认同造成损害的不利因素,促进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认同,进而增强大众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决心。
2.解决民众关心的民生问题。任何社会关系,归根结底都是利益关系,因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4]一种理论能否得到大众认同,以是否有利于大众的现实生活为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切实地解决民生问题,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基础。尤其在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和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的今天,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日益凸显的民生问题亟待解决,这些不和谐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人与人之间享有社会共同利益的不平等而产生了利益矛盾和冲突。”[5]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尤为强烈。只有对这些问题认识得深刻,解释得清楚、解决得有效,才能大大提高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心。相反则会使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疑虑,削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关注大众现实利益关系,把握大众利益诉求,以切实地解答大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人生问题、实践问题为指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改善民生问题,以大众切身感受到的发展变化来体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说服力、凝聚力和归心力,增进大众价值情感认同。
(三)加强政策制度保障,在“行”上下功夫
一种核心价值体系要转变为大众的内心信念和行为方式,得到大众认同,还要以外在的制度规约作为保障和强化,使大众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更加稳定而持续。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容易动摇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着政策、法规的性质和方向,为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价值标准和思想支撑。具体政策、法规又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支持和法律保证,进而影响着人们对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6]
一些欧美国家将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纳入到国家的宪法或法律性文件之中,这种做法值得借鉴,我们要用法律的权威来确保社会核心价值理念至高无上的地位,借助法律的强制力使之得以推广和普及,达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最广泛认同。
我们要充分发挥法律政策的导向作用,积极推动我国立法的进程,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在制定法律、制度的具体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理念及基本要求融入并贯穿于国家政策、制度、法律法规之中,用法律的威严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认同。利用法律手段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给予大力扶持,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给予支持和鼓励,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认同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羊许益.价值认同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2010(4):106.
[2] 孙余余.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论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3):66.
[3] 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哲学研究,2002(11):22.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3.
[5] 何影.利益共享的政治学解析[J].学习与探索,2010(4):81.
[6] 潘玉腾,陈赵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路径选择[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44.
责任编辑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