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汉书》趣事

2012-04-29 00:44陶易
华夏文化 2012年3期
关键词:手抄李密汉书

陶易

班固的《汉书》自从问世以来,便与司马迁的《史记》共享大名,史学史向来《史》、《汉》齐名,班、马并称。尽管《汉书》在批判精神、人物刻画、语言艺术诸方面确实逊色于《史记》,但它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特别是它周详绵密、典雅骈俪的文风,对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自东汉至唐宋,《汉书》的影响力甚至在《史记》之上,当时的文化人几乎没有不读《汉书》的,就连孙权和刘备都曾要求自己的儿子读《汉书》。唐宋人有关读《汉书》的诗文很多,而历代文献中也载有不少阅读《汉书》的轶事趣话,现从中挑选几则与读者分享。

臧逢世废纸抄《汉书》 《颜氏家训·勉学》记载,南朝梁东莞(今山东莒县)人臧逢世20岁的时候,想读班固的《汉书》而家中没有藏本,向别人借阅又苦于不能长期阅读,就打算自己手抄《汉书》。又因家贫缺乏纸张,便向做官的姐夫讨要一些名片或是废信札,利用其空余的边幅抄写了一部,平日随时翻阅。“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臧逢世史书无传,而《南史》有其父臧严的传记,说臧严孤贫勤学,手不释卷,于所学多能背诵,尤精《汉书》,讽诵略皆上口。看来臧逢世好读《汉书》是有家学传统的,《颜氏家训·风操》即说:“臧逢世,臧严之子也,笃学修行,不坠门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书籍都靠手抄流传,当时人如王筠、张缅、沈麟士等,都毕生抄书以读,最终成为饱学之士。

邢邵五日遍读《汉书》 邢邵字子才,是北魏的著名才子,与魏收、温子异并称“北魏三才”。据《北史》记载,邢邵十岁便能写文章,聪明强记,日诵万余言。他少时家居洛阳,平日以山水游宴为乐,对读书不甚下功夫。一次遇到霖雨天气,不能出游,便在家中读《汉书》,五日之内就把一百卷的皇皇巨著从头至尾读完了。《汉书》共计八十万言,五日内读毕,每天平均十六万字,看来邢子才采用的是“一目十行”的泛读法。邢邵藏书甚富,但他不喜欢校勘异说讹文,甚至对读误书还有独到见解。他说:“天下的书读不完,怎能每本书都去校勘。况且阅读误书,可以启发思考,这也是一种快乐。”他内弟说:“世间聪明人不多,读误书哪能都有所见?”邢邵答曰:“若是读书不思考,那还读书干嘛。”此话颇富启迪性。

石勒“听”《汉书》 石勒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羯族人。他好骑射,壮健有胆力,自青少年起经过商,种过地,后与人聚众起义,成为后赵的开国之君。《晋书·载记》说他“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一次他命人读《汉书》,当读到郦食其劝刘邦复立六国后裔时,大惊道:“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再听到张良及时进谏,刘邦醒悟后,才说道:“赖有此耳。”别看石勒大字不识几个,但他对历史别有感悟,非寻常人可及。

李密骑牛读《汉书》 李密是隋唐之际的风云人物,年青时入卫东宫,受到隋炀帝和宇文述的赏识,后者劝他致力于学问,李密便到山中隐居读书。他常用蒲草垫在黄牛背上,然后骑在上面,将一秩《汉书》挂在牛角上,从中抽出一卷边走边读。一次被越国公杨素遇见,杨十分好奇,便跟在后面一路追踪,赶上后便问:“哪里来的书生,这么好学?”李密认识杨素,连忙下拜,作了自我介绍。杨素又问所读何书,李密道:“是《项羽传》。”杨素通过与李密的交谈,对其才学见识十分赞许。后来李密果然在隋末大乱中一度施展才干,有所作为。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骑牛读《汉书》的佳话被载入新旧《唐书》中,“牛角挂书”也成了古人勤读的典故。后来元末王冕也曾骑牛读《汉书》,就是效法李密。

郭逵酒楼读《汉书》 据《邵氏闻见录》卷八和《宋史》记载,北宋郭逵少年时代就已气度不凡,他每天怀揣着两枚饼子,跑到开封城西的一座酒楼上去读《汉书》。饿了就要一壶酒,一边饮酒啖饼,一边读《汉书》,直到日暮才回家。此举引起了酒家的好奇。后来郭逵从军陕西,在经略副使范仲淹麾下任职,范仲淹对其赏识有加,常以学问相勉励。郭逵驻守西陲多年,钻研兵法,善于练兵,成为当时的宿将之一。

苏舜钦《汉书》下酒 北宋诗人苏舜钦与郭逵同时,他干脆把《汉书》充当下酒物。据《中吴纪闻》记载,苏舜钦住在老丈人家中时,每晚都要到书房去读书,还要向下人要一斗酒,老丈人不明白女婿深更半夜要这么多酒干嘛,便派子弟暗中窥察。只见苏舜钦正在读《汉书·张良传》,当读至张良与刺客在博浪沙阻击秦始皇,结果误中副车时,便拍案惊呼道:“惜乎击之不中!”说罢满满饮下一大瓢酒。接着读到张良历经艰辛投奔汉高祖时,又手拍书案道:“君臣相遇,其难如此!”说罢又满饮一瓢。就这样每读到会意之处,便抚案太息,浮白举杯。当他岳丈知道了以后,大笑说:“有这么好的下酒物,一斗诚不为多。”

苏东坡三抄《汉书》 在宋代的文人学士中,要论天资聪颖,苏东坡堪称第一。他继老师欧阳修之后主盟北宋文坛数十载,而且在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内取得了骄人成就。其实苏轼杰出成就的取得,绝不仅仅只凭天才颖悟,而是以坚实的学问根基和勤勉求实的治学态度为前提的。他博览群书,记忆力超群,是众所公认的。但他在读书上所下的功夫和他那创造性的方法,却并非众人所知。据《耆旧续闻》记载,东坡贬谪黄州期间,一次府学朱教授登门拜访,可等候多时东坡公才出来接待,说自己因日课未了,故接待来迟。朱问是什么日课,回答说抄《汉书》。朱某惊讶地问:“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抄邪?”东坡说:“不然,某读《汉书》,至此凡三经手抄矣。初则一段事抄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朱请求出示所抄《汉书》一观,但读后却不解其义。东坡说:“足下试举题一字。”接着只要朱说出题中一字,东坡应声就背出数百字,一字不差,如此屡试不爽。朱某不禁惊叹道:“先生真是谪仙之才啊!”据杨慎《升庵集》卷七二记载,苏轼曾向人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货财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核矣。参伍错综,八面受敌,沛然应之而莫御焉。”苏轼手抄《汉书》的功夫及其所总结的“八面受敌”读书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冯桂芬奉旨读《汉书》 据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六记载,吴县冯桂芬,咸丰朝以翰林院编修人值南书房。一日咸丰帝垂问近日读何书,冯以《汉书》作答。正巧咸丰也在读《汉书》,刚读到《匡衡传》,就问冯桂芬道:“说诗解颐是怎么回事?”其实冯桂芬当时并未读《汉书》,一时回答不上来。咸丰帝怒其欺骗,立刻降旨让他回原籍,读《汉书》三年再来供职。冯桂芬回家后悠游田里,闲暇中读读《汉书》。待期满人京,心想皇上万机倥偬,对此事当已忘怀。但不久被召见,咸丰帝忽然发问:“你不是奉旨读《汉书》的吗?”冯惶恐不已,答日是。咸丰又问:“那么党锢之狱,你能列举其中的所有人吗?”冯答曰:“臣所读者《前汉书》,这好像在《后汉书》中,还未来得及读。”这下更惹恼了咸丰皇帝,命其再回家读三年《后汉书》。冯桂芬受到咸丰的两番严斥,回家后就下帷发愤,尽读两《汉书》,并从中探究经邦济世之学。待三年后再入京,咸丰帝已经龙御宾天了。这之后他目睹朝政日非,遂辞官归里,先后主讲各书院,以中学为本,旁采西学,成为晚清著名的政论家。

作者:安徽省六安市皖西学院中文系退休副教授,邮编237012

猜你喜欢
手抄李密汉书
绘就最美孝善的鄢陵画卷
我的手抄报
我的手抄报
我的手抄报
Pros and Cons of the Internet
古今字研究应该重视出土文献*——以颜师古《汉书注》古今字研究为例
悬梁刺股
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手稿
《汉书·艺文志》“辑而论篹”句释说——“论语”二字话
你来帮帮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