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更为严重。一方面是流动性泛滥,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饥渴;一方面是巨大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银行“惜贷”、“畏贷”,这种异常现象是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梗阻的表象。中小企业的融资梗阻是由于体制性梗阻和技术性梗阻共同形成,而破解融资梗阻则需要站在金融体制改革的高度予以解决。
〔关键词〕 中小企业;资金饥渴;体制性渠道梗阻;技术性渠道梗阻
〔中图分类号〕F2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3-0031-04
〔作者简介〕胡茜,四川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贵州财经大学讲师,四川成都 610064。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过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在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也是早已存在,在中国期刊网上能检索到大量中小企业融资研究的文献,时间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目前,全国有近5000万家中小企业,提供了约66%的专利发明、74%以上的技术创新和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1〕,另外,中小企业在增加就业、稳定社会、促进资本形成等方面的作用都不言而喻。近来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报道常常见诸报端,在中小企业峰会上甚至有人用“前所未有的融资难”来形容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融资问题为何如此严重?
一、后危机时代的流动性过剩和中小企业资金饥渴
从宏观上判断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可以从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这个指标来判断。据央行数据显示,2011年1至7月,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余额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85%,增速比大型企业贷款高85个百分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比重为602%,分别高于2010年末和2010年同期09和19个百分点,并高于7月末大型企业贷款204个百分点。其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0万亿元,同比增长266%,增速分别高于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166和137个百分点。小企业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292%,分别高于2010年末和2010年同期11和24个百分点。〔2〕
从央行的统计数据看,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是在好转,并未恶化,从股市来看也是如此。不管是从金融机构还是从股市来看,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和数量都进入历史峰位,但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反而更大了。这种奇怪的现象可以概括为流动性泛滥与流动性短缺并存,不断增长的融资规模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资金饥渴”。
当前,我国的流动性过剩是不争的事实。国家的货币政策从金融危机时的扩张性政策转向稳健的政策,以应对巨大的通胀压力,但全球性流动性过剩进一步加剧,主要储备货币贬值,美国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这些有可能削弱我国紧缩政策的效力。从物价看,CPI一直在高位运行,粮食、猪肉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金价、高端白酒等投资品价格也是一涨再涨。
而另一方面,在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这一块,却面临着流动性短缺,中小企业巨大的资金需求难以得到满足。虽然从整个宏观环境看,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规模是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造成的中小企业“资金饥渴”与实际的资金供给之间还存在巨大的缺口。
中小企业的“资金饥渴”可以从自身和外部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外部来看,金融危机时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是外部需求不足,而目前的中小企业既面临外部需求不旺的约束,又面临着劳动力、原材料价格上涨,汇率不稳造成的总体成本上升的压力,造成不少中小企业不敢接受订单特别是长期的订单,这是“资金饥渴”的直接诱因,并且还诱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成本的上升既直接导致企业存货和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攀升,从而需要更多的营运资本;成本上升也使得企业的利润率下降,进一步压缩了企业内源融资的空间。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质是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是中小企业资金饥渴的另一个外部原因,收紧货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的信贷供给能力,增加了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和融资成本,会对中小企业融资产生不利的影响。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又天然地制约了中小企业融资,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部分是银行贷款,股权融资的门槛高,并且面向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市场刚起步,在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方面还远远不够。从自身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及发育的不成熟使得它们难以取得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建立时间短,在贷款的资信评级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着经营管理水平差,财务制度不健全、不透明,不能向银行报送合规的财务报表,使得企业与银行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放贷风险增加,严重影响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愿望。
二、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梗阻
中小企业融资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留存收益、银行贷款、股票市场融资、债券发行、民间借贷等,如果算上自发性负债的话,还包括商业信用。如果将融资渠道分为内源和外源融资,留存收益是内源融资,其他的几种方式属于外源融资。
对于各种融资的比重统计较多,各年份变化也比较大。据《中国中小企业2010年蓝皮书》披露,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供应总量的987%来自银行贷款,融资供应总量是实际的供应额,并不能包含中小企业的全部融资需求额,但这个数据足以说明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结构。银行贷款属于间接融资,说明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供应中,间接融资占绝对比重,而在国外,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占70%,间接融资占30%,这说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不仅结构单一,而且过分倚重间接融资。
商业信用是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自发形成的负债,如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这些负债没有成本,但企业必须在信用期内偿还,逾期导致的信用损失等成本将无法估量;留存收益是企业经营效率的表现,它是企业经营净利润留存在企业的后续经营中,对中小企业来说,它的数量不稳定,并且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容易预测和把握,但它构成企业融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统计说我国中小企业的自我融资比例接近90%,外部融资只占10%,〔3〕对企业来说,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提高存货等资产的周转率,能够降低对资金的需求,增加留存利润,又可以有效减少对外部融资的需求,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从理论上讲,企业选择外部融资是综合考虑各种融资方式的成本和资本结构,以使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但现实的情况使得中小企业无法做出这样的行为,因为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着“渠道梗阻”的困境,这是从中小企业外部融资的角度来讲的。企业外部融资的方式有很多种,但不外乎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在国内,面向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市场才刚起步,在解决中小企业巨大融资需求方面的作用极其有限,并且发行债券通常与股票上市相联系,债券的门槛很高,我国《证券法》规定发行债券的股份有限公司净资产不得低于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得低于6000万元,并且现实中发行债券的公司大部分是大企业。
民间高利贷是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渠道,之所以说它是高利贷是因为它的利率很高,是一般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以上,而国家法律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不能超过同期银行利率的4倍,超过4倍的利率将不会得到法律的保护。民间借贷的市场并不规范,而且中小企业本身风险高,信息也不透明,风险和收益的匹配性使得民间借贷的利率趋高,但即便如此,仍有不少企业选择高利贷,其诱发的社会问题已经初步显现,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这样看来,银行贷款就成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一种广泛选择。中小企业面临“渠道梗阻”的困境,首先是渠道选择的狭窄,而且对于仅有的选择——银行贷款也面临着受歧视的境地,这两者共同构成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局。
三、渠道梗阻的原因分析
本来,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选择就显得十分狭窄,银行贷款成了许多中小企业偏好的融资选择。但由于种种原因,银行贷款的融资方式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面临着体制性梗阻和技术性梗阻,这两个梗阻叠加起来,形成当前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畏贷”的现象。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拥有近70%的存款资源和65%左右的贷款份额,在商业金融企业中占有绝对的垄断地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都是大型银行,基于银行利润的考虑,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都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这本是银行的自利选择。国家多次强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引导国有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但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在一个完全市场中,存在着巨大的中小企业融资需求,银行将会自动趋向于满足这些需求,但实际情况却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惜贷”,这里面有一个体制性的梗阻。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都是计划经济时代有明确行业分工的国有银行经市场化改革后形成的,虽然这些银行都已经成功上市,但国家仍拥有控股权,并成为国家贯彻宏观调控的工具。问题的关键是利率市场,我国的利率是受到管制的,并不是受市场调节的。在一个完全的资本市场,巨大的融资需求将导致利率的上升,最终达到市场出清的水平,也就不会存在如此巨大的供需缺口,但我国的贷款利率受到人为压制,并没有达到市场所要求的水平。这样的利率市场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有着向国有企业贷款的自然倾向,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银行向大型企业贷款是一种市场选择,因为大型企业的风险较小,而国有企业则有着更深厚的优势,垄断地位、巨额资产、信誉很高,并且所有人为国家,即使破产政府也不会让它垮掉,而且作为国家所有的商业银行面对这样的客户缺乏去开拓中小企业客户的冲动,信贷向国企倾斜则不可避免。这样的利率市场构成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体制性梗阻。
而从微观层面来看,中小企业融资面临着技术性梗阻。中小企业规模较小,资产少,负债能力有限;贷款额度小,频率高,贷款的交易成本高;可抵押物少,抵押折扣率高;经营波动大,贷款回收的风险较高,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不透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了解少,形成了银行的“畏贷”现象。由于缺乏健全的财务制度,中小企业拿不出有份量的财务报表,而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往往是银行贷款的重要决策依据,并且担保信用体系不完善,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面临着较高的风险,就形成了“畏贷”现象。
体制性梗阻和技术性梗阻共同构成了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渠道的梗阻,使得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运行不畅,从而形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局。
四、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梗阻的疏解
综上分析,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渠道梗阻,表面看是多种融资渠道的堵塞形成,而实质则是体制性障碍和技术性障碍共同催生的结果。后危机时代的中小企业,在不利的市场环境中,内源性融资能力枯竭,导致大量的资金需求需要由资本市场来满足,而银行货款渠道和股权融资市场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性待遇,使得大量的融资需求涌向民间融资渠道,而这一渠道资本供给的能力有限,导致利率水平高企,进而形成巨大的金融风险源。其结果往往是中小企业无法承受巨额的融资成本而倒闭,并通过多米诺骨牌式的链式反应,迅速漫延到整个经济体中,成为摧毁经济和金融安全的毒瘤。因此,问题的解决必须追根溯源,从搬除体制性和技术性障碍入手。
其一,逐步改革利率双轨制度,打破金融资源垄断,实现利率市场化,破除中小企业融资的体制性障碍。从表象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是因资本市场的不完善,没有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资本市场体系,特别是没有专业化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巨量融资的中小企业资本市场。但根源却是大型国有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垄断着巨量的金融资源,却以计划性的存、贷款利率为银行自身,也为国有企业和优质大型民企提供融资和利益获得等方面的超国民待遇,只有很小的金融资源以不明身份分流到民间,造成民间融资成本(以利率水平表现)极高。这种国有经济系统享受计划利率而民间经济系统承受高利贷的利率双轨制度,极大地恶化了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和竞争能力。
改革利率双轨,实现利率市场化,就是放宽金融行业准入门槛,特别是要打破大型国有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的金融资源垄断,让民间力量能够拥有更多的金融资源,让有资质的民间企业也有运营金融资源的平等条件,从而在竞争性的资本市场上,让被现行融资体制扭曲的过低计划利率和高企的民间借贷利率回归到合理的水平,真正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二,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逐步构建与中小企业融资配套的完善的征信体系及风险评估和信用担保机制,破除中小企业融资的技术性障碍。一是完善中小企业的会计、财务管理制度,完善对中小企业财务报表的审计制度,加强对财务会计的监督管理,充分保证投资者的权益;二是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征信系统,目前我国企业信用严重缺失,拖欠银行贷款,借各种名义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缺乏信用激励和惩罚制度,还没能形成对守信用的企业给予必要的鼓励、对不守信用的企业给予严厉惩罚的规则;三是大力发展信用担保等中介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我国现在担保组织的担保能力与实际需要有很大差距,中小企业之间依法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性融资担保更是少见。信用担保机构实质是除银行和中小企业之外的第三方征信,由信用担保机构来完成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资质评价,可以大大促进贷款的安全性和及时性,有效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规模。
其三,进一步完善场外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便捷的直接融资平台。从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形成和发展看,从主要依靠间接融资向主要依靠直接融资的渠道转换,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在中国,让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也当然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途径。理论上讲,完善的创业板市场融资将能够为中小企业的做大做强提供强大支持,但我国的创业板市场才刚刚起步,各方面的规则还不完善,目前我国的股票市场还是一个吸金市场,股市投机还比较严重,创业板市场作用的发挥还有待于资本市场的成熟。因此,当前更重要的是开放场外市场,并建立一些地方性的柜台交易中心,使得部分中小企业通过柜台交易进行产权交易和筹集资金。统一开放的场外市场可以实现资本的跨区域迅速流动,提高资本效率。而地方性柜台交易中心,也有其特殊的优势,如本地投资者往往比外地投资者更占有信息上的优势,对投资对象了解更清楚,这样,地方性柜台交易中心就能够成为本地中小企业进行产权交易、融通资金的重要场所。这样不但可以为区域内部的产权交易和资金融通提供助力,而且有利于规范中小企业的企业制度。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规范,它的解决需要资本市场的成熟和完善,也需要中小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的完善。我们不能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简单地看成是一个孤立的措施,而应把它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战略性挑战。当前,正在启动的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其核心和重点也正是希望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公平的融资环境和更通畅、更广阔的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刘云云,刘川.前所未有的融资难,十分严峻的用工荒〔N〕.四川日报,2011-08-31.
〔2〕李丹丹.央行官员释疑为何银企对中小企业融资感觉不同〔N〕.上海证券报,2011-09-20.
〔3〕张辉,于美玲.信贷配给及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J〕.西南金融,2011,(9).
(责任编辑:谢 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