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暴力 白瑞雪
〔摘要〕 在纸币体系中,市场价格机制具有三个重要现象:“纸币的被动性膨胀”、绝对价格“向下刚性”和“向上看齐”规律;在这三个重要现象基础上,任何相对价格的调整都会导致单向的“棘轮效应”,不断震荡,使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这就是在纸币体系中的微观行为所致的价格总水平效应。对于由微观行为所致的价格总水平效应,货币政策是具有局限性的。
〔关键词〕 纸币体系;价格总水平上涨;市场价格机制重要现象;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F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12)03-0001-05
〔作者简介〕白暴力,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白瑞雪,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讲师,博士,北京 100875。
贵金属货币是商品货币,具有自身的价值;纸币是符号货币,自身是没有价值的,它只是价值的符号。因此,在纸币体系中,市场机制运行有着与在金属货币体系中不同的重要现象。在这些重要现象的基础上,经济体系中的一些微观行为将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而对于这种类型的价格总水平上涨,货币政策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
一、纸币的被动性膨胀
纸币体系中市场价格机制的第一个重要现象是纸币的被动性膨胀。
(一)两种不同的关系与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
与价格总水平上涨相对应的流通中纸币数量的增长是纸币膨胀,因而,纸币膨胀总是和价格总水平上涨同时出现。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反面就是纸币贬值,因而,纸币膨胀也总是伴随着纸币贬值。所以,价格总水平上涨、纸币膨胀和纸币贬值三者总是同时出现的。〔1〕
但是,同时出现的现象却可以有不同的因果关系。一种关系是:纸币膨胀导致了价格总水平上涨和纸币贬值的出现,纸币膨胀是原因,价格总水平上涨和纸币贬值是结果;另一种关系是:价格总水平上涨和纸币贬值导致纸币膨胀,价格总水平上涨和纸币贬值是原因,而纸币膨胀则是结果。前者是主动性纸币膨胀,后者是被动性纸币膨胀。
图1
图1表示了这两种不同的关系。在图1中,纸币膨胀(Monetary expansion)分为主动性纸币膨胀和被动性纸币膨胀。一方面,主动性纸币膨胀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Inflation)和纸币贬值的出现;另一方面,“微观行为和宏观行为的价格总水平效应”会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和纸币贬值,并由此导致纸币膨胀。
(二)价格总水平上涨与被动性纸币膨胀
当主动性纸币膨胀导致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对经济过程造成的危害为人们较普遍地认识后,在一般条件下,纸币发行当局不会再轻易实行主动性纸币膨胀,不仅如此,各国政府还力求控制纸币膨胀以抑制价格总水平上涨。但是,即便如此,价格总水平仍然不断上涨,纸币仍然不断膨胀。
这是因为,价格总水平上涨并不简单地只与流通中纸币数量相关,而且还与经济过程的许多实际因素相关,当这些因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时,价格总水平上涨便迫使纸币发行当局使纸币膨胀与价格总水平上涨相适应。我们将这种在实际经济过程中形成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下纸币发行当局被迫大量发行纸币而导致的纸币膨胀称为被动性纸币膨胀。
在主动性纸币膨胀的情况中,可以将价格总水平视为流通中纸币数量的函数;而在被动性纸币膨胀的情况中则相反,可以将流通中纸币数量视为价格总水平的函数,
即
M=F(PS)
其中,PS是价格总水平,M是流通中的纸币量,F是函数符号。
(三)被动性纸币膨胀原因分析
价格总水平上涨之所以会迫使纸币发行当局使纸币膨胀,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价格总水平上涨会迫使政府在或者使纸币膨胀或者使生产下降的两难中作出选择,而政府往往不得不选择前者以保证经济的增长。
决定价格总水平的宏观因素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达〔2〕
dPSdtPS=dMdtM+dNdtN-dLdtL-dθdt1+θ-Σni=1aidfidtfi(1)
其中,N是货币流通速度,L是劳动者总量,θ是社会产品价值构成,fi是生产第i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Σni=1aidfidtfi则是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率。
从(1)式可得
dLdtL+Σni=1aidfidtfi=dMdtM+dNdtN-dθdt1+θ-dPSdtPS(2)
为了简单,假定
dNdt=dθdt=0
(2)式可写为
dLdtL+Σni=1aidfidtfi=dMdtM-dPSdtPS(3)
(3)式等号左边是生产劳动者数量的变化率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相对变化率之和,代表着社会经济的生产和产出变化状况。从(1-3)式可以看出,当价格总水平因非货币因素而上涨时,
即
dPSdt>0
时,如果流通中纸币量的相对提高率低于价格总水平的相对提高率,
即
dMdtM<dPSdtPS
那么,等号右边是负数,左边也必然是负数,即:或者生产劳动者数量减少,或者劳动生产率降低,或者两者同时降低。这就意味着社会生产的衰退。只有流通中纸币量的相对提高率等于价格总水平的相对提高率,
即
dMdtM=dPSdtPS
社会生产才能维持原状。
由此可见,当非货币因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时,政府陷入两难境地:要么提高纸币发行量,使纸币膨胀以适应价格总水平上涨;要么使社会生产衰退。这往往迫使政府适应于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而使纸币膨胀。
二、绝对价格“向下刚性”
纸币体系中市场价格机制的第二个重要现象是绝对价格向下刚性。
(一)绝对价格向下刚性的含义
绝对价格向下刚性是指:在纸币体系中,商品的绝对价格只能向上升,不能向下降,〔3〕即只能有
dPidt≥0
不能有
dPidt<0
绝对价格向下刚性是一种理想状态假定,以便于说明相关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本质过程。绝对价格向下刚性假定的作用,相似于牛顿力学中研究物体运动时所做的“刚性假定”。实际上,任何物体都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塑性,但是,在牛顿力学中,物体被假定是刚性的,由此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以说明物体运动的本质过程。实际上,根据具体情况不同,有些商品的绝对价格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下降的程度要比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小。这种情况可以称为部分刚性。
令
ui=P廼f廼
为绝对价格向下刚性系数,其中,P廼=dPidtPi是第i种商品绝对价格的相对变化率,f廼=dfidtfi是生产第i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率。绝对价格向下刚性系数μi,表示第i种商品绝对价格的相对变化率与生产第i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率的比例。
我们假定,劳动生产率总是提高的,即f廼>0,因此,绝对价格向下刚性的含义又可以表达为
μi≥0
但是,实际上,根据具体情况不同,也有可能会出现μi<0的情况。
当
-1<μi<0
时,表示第i种商品的绝对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下降的程度要比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小。这就是部分刚性。
当
μi=-1
时,表示第i种商品的绝对价格下降的程度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相同。
当
μi<-1
时,表示第i种商品的绝对价格会下降,而且,下降的程度要比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大。
实际上,有些商品的绝对价格可能呈部分刚性,
即
-1<μi<0
也就是,第i种商品的绝对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下降的程度要比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程度小。这里,μi表示了部分刚性的强度或大小。
(二)绝对价格向下刚性的形成
纸币的被动性膨胀为价格向下刚性提供了基础背景,在这个基础背景下,商品销售者的货币收入向下刚性和货币工资向下刚性的初始压力,导致商品绝对价格向下刚性的形成。
1.绝对价格刚性形成的基础背景
绝对价格向下刚性的基础背景是纸币的被动性膨胀,纸币的被动性膨胀为绝对价格向下刚性提供了可能性的背景条件。
在金属货币体系中,商品绝对价格的变化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与生产金属货币的劳动生产率两者之间的相对变化,因而,绝对价格既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不会有绝对价格刚性。而在纸币体系中,绝对价格的变化取决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和流通中纸币数量等因素之间的相对变化。在纸币体系中,流通中纸币数量往往会被动性膨胀。这就使得流通中纸币量的相对增长率有可能被动性地一直高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增长率,从而有可能使绝对价格总是向上升,而不向下降。因此,纸币的被动性膨胀为绝对价格向下刚性提供了可能性的背景条件。
2.绝对价格刚性形成的初始压力
绝对价格刚性的形成,来自经济主体的初始压力,这种初始压力来自于两个方面。
绝对价格向下刚性的第一类初始压力是销售者的货币收入向下刚性,即销售者都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货币收入。在销售量不变的假定前提下,哪种商品的绝对价格降低,哪种商品的销售者的货币收入便会降低。销售者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货币收入,因而也就不愿意降低商品的绝对价格。在金属货币体系中,销售者的这种倾向是毫无作用的,因为,绝对价格的变化仅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变化率。而在纸币体系中,销售者的这种倾向会迫使纸币被动性膨胀,从而使商品的绝对价格不下降。
绝对价格向下刚性的第二类初始压力是货币工资向下刚性,即工资收入者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货币工资。与销售者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货币收入一样,工资收入者也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货币收入——货币工资。在货币工资不降低的情况下,如果商品的绝对价格下降,企业的利润和利润率就会下降,而销售者的货币收入刚性同样也意味着企业不愿意降低自己的利润和利润率,所以,企业不愿意降低商品的绝对价格。在企业这种倾向的压力下,纸币会被动性膨胀,从而使商品的绝对价格不下降。
①这些初始压力导致纸币的被动性膨胀的传导机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专门课题。
②“棘轮”是一种机械传动装置,其特点在于,只能传导一个方向的运动,而不能传导逆方向的运动。自行车后轮轴上的飞轮就是一种常见的棘轮,它只能传导向前的运动,而不能传导向后的运动。
③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确定的问题。
在销售者的货币收入向下刚性和货币工资向下刚性的初始压力下,纸币会被动性膨胀,从而导致商品的绝对价格向下刚性。①
三、“向上看齐”规律和“棘轮效应”
纸币体系中市场价格机制的第三个重要现象是具有“向上看齐”规律和“棘轮效应”。
(一)“向上看齐”规律
由于绝对价格向下刚性,相对价格体系调整时,任何一种商品的绝对价格都不会下降,所以,相对价格体系的调整只能通过各种商品绝对价格不同程度的提高实现。这个过程在现实经济中表现为“向上看齐”规律。
在现实经济中,当价格体系需要调整时,实际上就是商品的相对价格体系需要调整,这时,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常常说某些商品的价格偏低,需要提高。其实,某些商品的价格偏低,也就是另一些商品的价格偏高,但是,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不会说这一类商品价格偏高,也不会降低这类商品的价格,而只是说某些商品价格偏低和调高这些商品的价格。在现实经济中,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的这种选择,可以形象地叫做“向上看齐”规律。
消费者的感受可能是与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的感受相反的,他们往往会觉得一些商品的价格过高,但是,他们不是市场价格的主导者,无法决定市场价格的走向。生产者、销售者和价格管理者往往是市场价格的主导者,他们的行为决定了市场价格的走向。
(二)“棘轮效应”
对于纸币价格体系而言,由于“绝对价格向下刚性”和“向上看齐”规律,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于合理价格(由价值决定的价格)时,就会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升;而如果其价格低于合理价格(由价值决定的价格)时,却不会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下降。这是一种单向的“棘轮运动”②,这样不断地震荡,就会使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这可以称为“棘轮效应”。
四、微观行为的价格总水平效应与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纸币体系中,在“纸币被动性膨胀”的基础背景下,绝对价格具有“向下刚性”,并由此产生了“向上看齐”规律;在“绝对价格向下刚性”和“向上看齐”规律的作用下,任何相对价格的调整都会导致单向的“棘轮效应”,不断震荡,使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相对价格的调整是单个种类的商品及其市场变化的行为,是微观行为。因此,这种由相对价格调整导致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就是微观行为的价格总水平效应。微观行为的价格总水平效应有三种类型:劳动生产率相对变化的价格总水平效应、市场机制调节的价格总水平效应和需求刚性的价格总水平效应等。〔4〕 微观行为的价格总水平效应是自纸币体系出现以来价格总水平一直在上涨的最基本的原因。只要是商品经济,只要劳动生产率发生相对变化,劳动生产率相对变化的价格总水平效应就会出现。只要市场机制调节运行,市场机制调节的价格总水平效应就会出现。这两类价格总水平上涨是无法避免的,客观存在的。在纸币体系中,这两类价格总水平效应,会使价格总水平上涨成为日常经济现象。不过,他们本身是温和的,其导致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可能不会超出3%。这是一个估计数据,因为,排除历史上重大的价格总水平上涨,日常平均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大体没有超出3%。③
然而,这种温和的价格总水平上涨,会产生“积累效应”: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出现价格总水平上涨预期,导致自激型价格总水平上涨,且价格总水平上涨率将迅速提高,形成恶性价格总水平上涨。图2表示了这种情况。
图2中,P廠是价格总水平上涨率,t是时间,A点是加速转折点,在A点之前,微观行为的价格总水平效应导致的价格总水平上涨率是温和的,当到达A点后,产生自激型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上涨率迅速提高,产生恶性价格总水平上涨。加速转折点的确定是一个需要使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微观行为的价格总水平效应对应于被动性纸币膨胀,对于这类价格总水平上涨,由于其原因并非纸币膨胀,而纸币膨胀只是价格总水平上涨所导致的后果,所以,仅仅依靠管理好纸币发行数量,并不能达到治理的效果。不仅如此,如前面所说明的,若仅仅压缩纸币发行量,很可能造成企业流动资金匮乏,导致经济增长减速甚至衰退。所以,对于这种类型的价格总水平上涨,货币政策一般是达不到治理效果的。这正是货币政策的局限性。当前我国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就是与被动性纸币膨胀相对应的,所以,仅依靠货币政策难以治理。
〔参考文献〕
〔1〕胡代光.西方经济理论和经济计量学评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233.
〔2〕白瑞雪,白暴力.马克思纸币体系价格总水平模型的构建〔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2).
〔3〕阿尼金.科学的青春〔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126.
〔4〕白暴力,白瑞雪.劳动生产率相对变化的价格总水平效应〔J〕.当代经济研究,2011,(9).
(责任编辑:张 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