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模式的构建与联系

2012-04-29 00:44王慧牛新生
现代语文 2012年3期
关键词:手铐图式隐喻

王慧 牛新生

摘 要:Lakoff认为理念化的认知模式有四种:意象图式模式、命题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在这四种模式中,意象图式模式是基础,是认知过程中首先形成的认知模式,命题模式产生于意象图式基础之上。以命题模式为基础,又会产生隐喻和转喻模式以及新的意象图式模式。隐喻和转喻模式能够产生新的命题模式。这是认知循环的一个环节。

关键词:理念化认知模式意象图式模式命题模式隐喻模式转喻模式

一、引言

Lakoff在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一书中,认为理念化的认知模式是结构复杂的感知整体,是对世界的整体表征,它的价值在于对输入信息进行重组。ICMs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人类实践和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并且可以为以后的实践提供参考。根据Lakoff的论述,ICMs有四种:命题模式,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Lakoff的四种认知模式已被普遍接受,并分别运用到其它领域,但是很少有人涉及到四种认知模式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笔者看来,人类的认知模式是一个循环型结构。在认知、处理信息过程中,首先形成的是基础性的意象图式模式,是整个认知模式的框架结构。在意象图式模式的基础上,抽象出相关概念,形成框架的内容,即命题模式。在命题模式概念中,人类既能构建新的意象图式模式,又能通过转喻和隐喻方法形成转喻模式和隐喻模式。这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环节。

二、认知模式以及相互关系

(一)意象图式模式

意象图式概念是由Lakoff和Johnson在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一书中提出的。他们认为,意象图式来自人们与世界互动获得的感知经验。它是人类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动态的、反复出现的组织模式,因此能经常在人们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中表现出来。例如,“树”的意象图式包括“它是高的”“它是细的”等。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意象”一词并不局限于视觉感知,它包括所有类型的感知经验。“图式”一词意味着意象图式不是详细复杂的概念本身,而是产生于重复的体验经验的抽象概念模式(刘丽华、李明君,2008)。意象图式既可以是静态的,又可以是动态的。例如,提到“雨”这个事物,大部分人会想到雨点降落的过程,而不是落到地面的水。整个降落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意象图式。当提到一本书,大部分人会想到或是放在书架上或是放在桌子上的书。这是一个静态的意象图式。笔者认为,意象图式模式是对世界表征的基础模式,是最基本的认知模式,也是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最早的认知模式。另外三种模式是由意象图式模式发展而来。从原始人产生认知到刚出生的婴儿认识世界,首先都是从事物的大小、形状、空间方位等基本意象来定义事物。科学家们曾致力于教黑猩猩学习人类语言。黑猩猩是最聪慧的类人之一。经过大量实验,表明了黑猩猩都能习得符号(桂诗春,1985:27)。在黑猩猩学会“狗”这个词后,看到一幅狗的图画或是听到狗吠声,都会做出“狗”的手势。有的黑猩猩看见苦艾酒的广告后,会做出“喝”的手势。猩猩习得的符号记忆是符号的形状,而“喝”的手势是一个动态的意象图式,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认知图示。意象图式的基础性体现在语言现象的各个方面,是由于意象图式可以分为很多类别。例如:1.空间类别,包括上下,前后,左右,远近,中心边缘,接触,直接,垂直等;2.容器类别,里外,表面,满空,内容等;3.运动类别,例如动力,起点路径目标等;4.平衡类别,例如轴平衡,成对托盘平衡,电平衡和均衡;5.力类别,包括强迫,妨碍,反作用力,力的转换,解除限制,力的给予,吸引和排斥等;6.同一/多样性,包括融合,集合,分裂,反复,整体部分,可数不可数,链接;7.一致性,例如匹配和叠加;8.存在类别,例如解除,有界限的空间,循环,物体以及过程等。人在从事认知活动时,体验到了众多类型的认知过程,通过人类自身组织系统不断反复体验,自然产生了不同的意象图式模式。这些模式就像一栋栋认知大厦的框架,支撑起整个认知模式。意象图式进一步体验,形成了命题模式。

(二)命题模式

表明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结构属于命题模式,如一个描述关于“火”的知识的命题模式包括“火是危险的”这一命题。这些知识包括对特定对象的成分,属性以及之间关系的认知(赵艳芳,2009:72)。由于命题模式是建立在意象图式模式基础之上的,意象图式模式如上文所说,来自人们与世界互动获得的感知经验,因此,命题模式是以经验现实主义为基础,强调身体体验的决定作用。作为认知模型的命题概括了特定概念范畴所涉及的相关认知领域里的背景知识和信念。例如,Lakoff在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一书中举过一个有关ICMs作用原理的例子:“Tuesday”的认知过程,以Fillmore框架语义学为基础讨论。在最初认知的过程中,获得了以下意象图式:1.太阳不断运动;2.一天开始于太阳升起,结束于太阳落下。两个意象图式属于空间类别以及运动类别。随着认知的发展,在此意象图式模式基础上,形成了以下命题模式:1.太阳东升西落;2.一天有二十四小时,一点开始,二十四点结束;3.一周有七天。在理念化的模型下,一个周是按线性排列的,一共有七天。每一天称为“a day”,第三个命名为“Tuesday”。当提到“Tuesday”的时候,人们不仅了解“Tuesday”是一个周的第三天,也了解命题1、2、3。这个关于“Tuesday”整个知识网络就是“Tuesday”的命题模式。在Lakoff看来,命题模式应该是建立在同一文化背景之下的。而事实上,不同的文化背景对“Tuesday”的定义是不同的。Lakoff提到,一周七天在自然界中不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所有的文化中都有一周七天这样的概念,巴厘人就不存在这样的概念。因此,这是理念化的命题模式,是允许个体差异性存在的,不是绝对的。在笔者看来,由于命题模式以经验现实主义为基础,因此命题模式具有文化差异性、不确定性和易变性。显而易见,不同的文化背景、外部条件、内部条件等会造成不同的体验,对事物的命题也会有差异。对于同一种事物西风(west wind),处于大陆东海岸的中国人和处于大陆西海岸的西方人有不同的感受。西风对于中国人来说,代表的是凄凉和寒冷,如“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而对于西方人来说,则代表了温暖和美好。最典型的代表是雪莱的Ode to The West Wind。命题模式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命题的真假。命题模式不一定全是真的。因为命题模式是建立在意象图式模式基础上,只是对世界的感知,感知不一定是对现实世界真实的反应。由此可见,命题模式不是对世界本质的反映,也有部分现象的反映。人类对世界的表征是逐渐推进的,不会一成不变,随着知识的积累、环境的改变,对世界的认识也会逐渐发生变化。命题模式随认知发生变化而重新添加或减少命题。

在表征事物时,既能运用到意象图式模式,也能运用到命题模式。由于命题模式建立在意象图式的基础上并且涉及到概念的相关知识,具有表达性。因此命题模式又能形成新的意象图式模式。例如,要表达“手铐”,首先需要有相关意象图式模式,即“圆形”。相关命题模式包括:1.警具;2.约束罪犯,防止逃脱;3.手铐用金属做的。当一个人无法理解“手铐”的意义时,我们表达“两个圆形连在一起,是金属制成的防止罪犯脱逃的警具”。根据这个表征,就会构建一个手铐的意象图式,再接触到手铐,就算没有见过,也会根据意象图式辨认出手铐。手铐就是在圆形基础上产生的新的意象图式。

在命题模式的基础上,也会产生隐喻和转喻模式。

隐喻:隐喻理论的传统观点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Lakoff和Johnson在他们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却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还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作为人们认知、思维、经历、语言甚至行为的基础,隐喻是人类生存主要的和基本的方式(赵艳芳,1995)。在认知语言学领域,隐喻被视为一种认知模式。相似性在隐喻的构建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若没有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任何隐喻均是无木之本(王文斌,2006)。因此,隐喻的实质就是在命题模式相似的基础上,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在“手铐”一词的表征中,“圆形”是其意象图式,“两个圆形连在一起,是金属制成的防止罪犯脱逃的警具”是其命题模式。因为手铐具有“防止脱逃”的命题,一些企业将此命题映射到企业管理中,制造出“黄金手铐”。“黄金手铐”是一种合同协议制度,根据合同协议,安于现职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将获得高额佣金和分红,如果离开企业,就将向企业支付大笔罚金。“黄金手铐”并无“手铐”之形,只有“手铐”之意。也就是这个隐喻说并非建立在意象图式模式上,而是建立在命题模式之上。企业利用“防止脱逃”的命题,将本来约束罪犯的事物用来约束了高层管理者。

隐喻的相似性,即目标域和源域之间的相似性从根源上来讲,是以人的体验为基础的。目标域和源域的形状、特性、颜色等都建立在人的感知经验基础上。这也符合命题模式的特点。

转喻:传统观点认为转喻是用某事物的名称替换相邻事物名称的修辞手段。但认知语言学发现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普遍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模式。例如,在美国的选美大赛中,我们经常听到“cover girl”一词。这个词本来既不表示封面,也不指人,而是指封面上的照片,但是经过转指的作用,表示漂亮女性。“cover”的命题模式包括:1.覆盖物;2.封面,遮蔽物;3.报道。在封面上的女性都是年轻漂亮,引人注目的。由“封面”转指“引人注目”,用“cover”的部分代替了整体。“girl”既包括小女孩,又包括年轻的;既包括丑的,又包括漂亮的。这些都是简单命题。在“cover girl”中,“girl”由泛指年轻的女性转指了“年轻漂亮的女性”(刘正光,2006:169),由部分代替了整体。可见,转喻模式也是建立在命题模式之上的。

隐喻和转喻模式扩大了人类认知的范围和语言的适用范围。同时,在隐喻和转喻模式产生的基础上,新的命题模式又会产生。例如:“We are out of trouble now.”通过人的感知体验,人类一开始建构了“container”的意象图式,经过反复体验,建构了“container”意象图式模式。并且形成了相关命题:“TROUBLE AS CONTAINER.”脱离困境时,将“trouble”投射到“container”上,产生了“we are out of trouble now.”这样的句子。当“we are out of trouble now.”固化成为新的命题之后,又会成为新的转喻模式或者意象图式模式的基础。

整个认知模式是循环的,环节如下图:

三、结语

在Lakoff对理念化认知模式叙述的基础上,笔者对四种理念化认知模式的关系以及地位做了浅显的讨论。我们认为,在这四种认知模式中,意象图式模式是基础,是认知过程中首先形成的认知模式,命题模式产生于意象图式基础之上。以命题模式为基础,又会产生隐喻和转喻模式以及新的意象图式模式。隐喻和转喻模式能够产生新的命题模式。这是认知循环的一个环节。认知是不断向前推进的。

参考文献:

[1]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刘丽华,李明君.意象图式理论研究的进展与前沿[J].哈尔滨工

业大学学报,2008,(7).

[4]张积家.语言认知心理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

[5]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

[6]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7]束定芳.论隐喻的本质及语义特征[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1998,(6).

[8]王文斌.再论隐喻中的相似性[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

(3).

[9]刘正光.语言非范畴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10]陆俭明.隐喻、转喻散议[J].外国语,2009,(1).

猜你喜欢
手铐图式隐喻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闭门羹少女
《活的隐喻》
警用铐具(上)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美国男子与女友玩手铐游戏被锁 求救被查出旧罪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