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大+时间名词(的)”结构

2012-04-29 00:44张静崔山佳
现代语文 2012年3期
关键词:结构

张静 崔山佳

摘 要:“大+时间名词(的)”结构是汉语中一个很特殊的用法,是汉语口语中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能进入这一结构的时间名词有限,这些名词具有明显的特征。本文运用邢福义“小三角”理论对这一结构进行分析,试图找出这种结构及进入这一结构的时间名词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大时间名词小三角理论认知

一、引言

“大+时间名词(的)”是一个很特殊的用法,最早关注此用法的是南开大学的宋玉柱先生。他认为,能够进入这一格式的时间名词,“表示的都是有其特殊性的日子”[1]。对此,沈阳先生并不赞同。沈阳先生认为,“大+时间名词(的)”可以成立的短语格式,有些可以用宋文中所说的“特殊或重要的日子”来解释,有些就不可以,例如“大夏天的”“大中午的”“大冬天的”,这些日子并不是什么特殊或重要的日子。“过年”和“国庆节”可以进入这个短语格式,“建军节”“七一”等却不能这样说。沈阳先生又从后续句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大+时间名词(的)”这一结构能否成立,其中的时间词表示的并不是特殊或重要的日子,而往往是不工作及不适合工作(或反过来说是应该休息或适合于休息)的时间[2]。此后,项开喜先生从事物的突显性与标记性对“大+时间名词(的)”结构进行了分析[3],陆俭明、沈阳两位先生在《汉语和汉语语法研究十五讲》中关于语言的认知分析中对汉语“大+时间名词(的)”这一结构的意义和用法进行了解释[4]。赵金冠在《“大+时间名词+的”后续句的匹配规律》一文中指出,“大+时间名词+的”与后续句匹配关系的行为是人们在头脑中为这些时段无形中形成了与之相匹配的“动作行为库”的结果。这种匹配是约定俗成的,也就是说在人们的意识中这些时段都有应该做的事情[5]。杨松柠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解释,认为“大+时间名词+的”与其后必然出现后续句构成一种因果关系[6]。

由此可见,对“大+时间名词(的)”这一格式的研究,大多数学者把重点放在了讨论能进入该格式的时间名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的语义特征上,或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讨论其后续句的特点和规律,来认识和把握这一特殊用法。本文从北大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中检索到“大+时间名词(的)”结构的语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借助邢福义先生的“两个三角”理论中的“小三角”理论对“大+时间名词(的)”格式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二、能进入该格式的时间名词的分类

笔者根据沈阳先生的观点,借助从北大语料库里搜索出来的例子,将时间名词分为四小类[2],下面是沈阳的分类和例证:

(一)表示节日的时间名词

“大过年”“大中秋”“大春节”“大过节”等都可以说,这类时间一般属于中国传统节日和公休节日,具有重要性和特殊性。“大妇女节”一般不能说。

(二)表年、月、日、星期的时间名词

“大星期天”“大周末”“大腊月”“大正月”“大星期六(改为双休日后才可以这么说)”“大十五”等都可以说,“大三月”“大十二”“大星期三”就不可以说。

(三)表示一年中季节、气候的时间词

“大夏天”“大冬天”“大冷天”“大热天”“大晴天”“大雪天”等都可以说,但“大暖和天”“大凉快天”一般不能说。

(四)表示一天中时点或时段的时间名词

“大清早”“大中午”“大白天”“大半夜”“大早上”等,但表示“时点”的时间名词不能进入这一格式。例如“大八点”“大三点”不能说,“大上午”“大下午”一般也不能说。

对于上面“大+时间名词(的)”可以成立的短语格式,有的是重要或特殊的日子,如“大过年”“大周末”等,有的却不是,如“大白天”“大早上”等。因为这个结构口语性比较强,而且这个结构对应的后续句的内容也比较灵活。笔者发现,一些沈阳先生认为不能进入该结构的时间名词在有些场合和语境中也能用。例如:

(1)大上午的,路上就一个劲儿的堵。(徐坤《热狗》)

(2)“没关系,阿格斯,没关系。”斯拉格霍恩说着,挥了挥手。“大圣诞节的,没有什么罪行会想参加我们的派对。就这一次,我们就忘了惩罚吧。”(翻译作品)

(3)大下午的,发什么呆啊!

(4)大上午的,也不叫人安生。

(5)大春天的,兰州下了一场雪。

(6)大上午的,我都有点困了。

另外,沈阳认为不能说“大三月”,但明代白话小说《型世言》中有“大六月”。例如:

(7)一日赴馆,往一铁店门前过,只听得,两个人大六月立在火炉边打铁。(第2回)

(8)这一夜快活得紧,大六月吃上许多烧刀子,一醉竟醉死在驿里:

囊中喜有三千,筹算不成一梦,

那知薄命难消,竟作道傍孤家。(第31回)

这里的“大六月”其实就是“大热天”的意思。

北京大学语料库中也发现了如下的例子:

(9)锁住道:“就是性不怕热,大六月里,不到冻坏了人……”(《野叟曝言》)

(10)大六月里晒日头,我念他啥情么?(同上)

(11)三月二月正月十二月十一月中关内高外下四月首仰足开肣开首俛大五月横吉首俛大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史记》)

上例还有“大五月”的说法。

笔者还发现了“大三月”“大九月”“大十月”“大十一月”的例子。如:

(12)今夕乞梦梦曰。塔地斯久致朦梦已遂心故。说此意未足可信也。大三月可增减等者。明现可验实不应轻梦也。(《大藏经》第85卷)

(13)然后自己坐定,嘴里说些“天气好啊,还凉快,不比前年,大九月里还是很热。你懐有好两个月没请过来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4)探春笑道:“林姐姐终不脱南边人的话,这大九月里的,那里还有桂花呢?”(《红楼梦》第87回)

(15)三月丁巳河中府获玄狐献之出示百寮八月庚子夜老人星见其色黄明而大十月己卯右羽林军获白雀献之乙酉有醴泉出於京兆府之栎阳饮者多愈痼疾……(北宋史书《册府元龟》)

(16)二年六月丁未是夜月重轮八月己酉秋分老人星见於景上黄润明大十一月乾陵赤兔见获而献之大历二年三月丁巳河中府获玄狐献之出示百寮八……(同上)

以上是古代汉语的语料。现代汉语语料中也有。例如:

(17)但某一时若迫不得已使同街孩子或城中孩子因受蛊致死,好事者激起公愤,必把这个妇人捉去,放在大六月天酷日下晒太阳,名为“晒草蛊”。(沈从文《凤凰》)

(18)离县城三十里的西望山,早已成为土匪老巢,有枪兵一排人还不敢通过,大六月天这位牧师去避暑,却毫不在意,既不引起众人对于这个牧师身分的怀疑,反而增加这个牧师在当地“所向无敌”的威信。(沈从文《沅水上游几个县份》)

(19)每次和陈老头儿出去的时候,竟像是披枷带锁,上法场似的,勒肚子束腰,假屁股假奶,大七月天里,绑得那一身的家私……(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20)接着又在第二期上刊登了《生·旦·净·丑》,对伪国大代表作了讽刺的描绘。伪国大五月一日散场后,五月二十五日出版的第三期画刊,刊登了《国代之友》……(当代报刊《读书》)

(21)他又把头低下去,沉默了半晌,垂着跟睑道∶“昨儿个,大八月节的,害得大伙儿,团圆饭都没吃好。(陈建功,赵大年《皇城根》)

(22)大八月十五的,车厂子硬不放份儿,照旧交车钱!”“没听说过!(老舍《四世同堂》)

由此可见,能够进入该结构的时间名词远远多于沈阳先生所指出的那些。到底哪些时间名词可以进入这一结构呢?这一特殊的结构对能进入该格式的时间名词有哪些要求呢?笔者将以邢福义先生“两个三角”理论中的“小三角”理论为研究方法,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解答。

三、从“小三角”理论的角度谈“大+时间名词(的)”

研究汉语语法事实,既需要进行静态分析,更需要进行动态分析。“小三角”就是一种动态分析方法。“小三角”它是邢福义先生“两个三角”理论中的第一个三角。任何语法事实都存在语表形式、语里意义和语用价值三个角度,简称“表—里—值”。“小三角”理论认为,一个语法单位能够在语言系统中存在,在言语交际中传承,必须有其语用价值上的根据,否则便会被淘汰。语法研究,有必要回答有关语用价值的问题,以便深化对语法事实的认识[7]。

(一)“大+时间名词(的)”结构的“表”角分析

“表”是“语表形式”的简称,指显露在外的可见形式[7]。“大+时间名词(的)”,这是语表形式,在这个形式中,“的”字能否省略呢?看下面的例子:

(23)胡无翳跪下叩了四首,晁夫人站着受了他的礼,说:“这们些路,大冷天,又叫你来看我。(《醒世姻缘传》第22回 )

(24)大清早上,黄胖姑就派了人来拿他看守住了。(《官场现形记》第27回 )

(25)黛玉啐道:“大清早起‘死呀‘活的,也不忌讳!(《红楼梦》第28回)

(26)大清早上,水米不沾牙,从你家走到这里,就是办皇差也不能这般寡刺!(《儒林外史》第45回)

(27)蕙莲道:“大清早晨,平白笑的是甚么?(《金瓶梅》第23回)

(28)黛玉道:“大清早起,好好的为什么哭?”(《红楼梦》第82回)

(29)大清早起,和我叫喊什么?(《红楼梦》第101回)

(30)凤姐她们到宁府来散闷,赏梅花。来了以后,贾宝玉当然跟着来了,大中午的,贾宝玉他是一个贵族公子,他要午睡。(刘心武《揭秘秦可卿》<上>)

(31)有五十多岁年纪,一面撩开帐子,一面打呵欠,说:“你又狂什么?大清早的!”(欧阳山《三家巷》)

(32)飞浦说,你也喜欢菊花,我原以为大清早的可以先抢风水,没想你比我还早。(苏童《妻妾成群》)

(33)老人,他心里很不好受;如果有个一男半女,即便下了岗,也不至于大清早的就来到这里蹲着,就像传说中的那个守株待免的傻瓜。(莫言《师傅越来越幽默》)

(34)大清早,天咋就这么热了?

(35)大清早的,天咋就这么热了?

(36)大冷天,你这么穿这么少?

(37)大冷天的,你这么穿这么少?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代白话小说里,“大+时间名词(的)”这一结构,后面经常不带“的”字,而现在一般都得带“的”字,加“的”与不加“的”字,句子意思似乎没有很大变化。在《汉语大词典》中,“大”的第十七个义项为:“放在某些时令、时间前,表示强调”。叶圣陶《多收了三五斗》:“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陈永婳[8]认为,“大夏天的,吃个西瓜吧”中,虽然“大”字修饰的是名词“夏天”,但它的语义更多的是指向了“夏天”这个时间词内部的一些性质特点,强调的是夏天非常炎热、干燥的这个性质,而不是强调这个时间,所以“大”看作副词更合理些。他认为,“大+时间名词”后通常要带“的”字,构成“的”字短语,表示某种情况或原因,有些语境下,也可以不带“的”字。笔者认为,从古代白话小说中看,“大+时间名词”这一结构后可以不带“的”,且这一结构经常用于口语。随着语言的发展与变化以及人们交际的需要,“大+时间名词”这一结构后加“的”更便于人们理解和接受说话人传达的信息,所以在今天的言语交际中,“大+时间名词”(的)这一结构中的“的”一般不能省略。

(二)“大+时间名词(的)”结构的“里”角分析

“里”是“语里意义”的简称,指隐含在内的不可见的关系或内容。语法单位不同,语里意义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在这里,“大+时间名词(的)”结构的语里意义主要表现为结构关系、施受关系和意向关系。结构关系和施受关系容易理解,“意向关系”须要略加解释。所谓“意向关系”,指句法结构反映在表意指向类型上的语义关系[7]。“大+时间名词(的)”结构是一种很特殊的用法,因为这一结构一般不能单说,后面总要加上一句话(即后续句),所以我们研究这一结构,也必须对它的后续句进行考察。而这种后续句表达的内容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反说,即否定做某事,例如:“大星期天的,别老忙工作了!”一种是顺说,即肯定做某事,例如;“大半夜的,还不睡觉?”这些否定或肯定要做的事情,往往不能反过来说[2]。例如我们一般不能说“大星期天的,你怎么不工作?”这种句子听起来别扭,根据我们的生活习惯,这也是说不通的。看来,人们在使用“大+时间名词(的)”这一结构的时候,也必须根据人们的生活习惯,配上相应的后续句。

笔者认为“大+时间名词(的)”结构中,“大”是副词,能进入这一结构的时间名词都有一些隐含的显著的特点,而“大”的语义指向恰恰指向这个隐含义,表强调。例如“净开玩笑,大过年的,发啥神经要去打工。”这个句子中,“大过年”强调的是休息;“万一我要生了女孩,大冬天的,顶着西北风让我坐一破平板三轮回家,多惨哪!”这里的“大冬天”强调的是冷的特征;又如,“大清早的,你就别出门了”和“大清早的,出去锻炼锻炼身体”,同样是“大清早的”,前者强调的是“太早,不该出门”,后者强调的是“早上时间好,适宜出门”,同样的词却被解释出来不同的含义。所以,在“大+时间名词(的)”结构中,能够进入这一格式的时间名词是人们比较熟悉、关注,且较重要的时间,这一类的时间都有一些隐含的显著特点,在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显著特点,不但跟说话人的个人认知心理有关,而且跟说话人自己的主观想法有关。

(三)“大+时间名词(的)”结构的“值”角分析

“值”是“语用价值”的简称,重视在比较中考究对象的语用效应,回答它到底有何价值的问题[7]。上文谈到“大+时间名词(的)”结构的句子从语里意义来说,表示在那个时间里肯定或否定做某事。下面我们细说一下其中的缘由。例如,“净开玩笑,大过年的,发啥神经要去打工。”过年是一个特殊且重要的日子,因为春节是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意味着喜庆团圆,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中国人有共同的认知心理和文化背景,也可以说,人们在属于个人休息的时间前加上一个“大”,只是为了表明这些时间比较宝贵,应该充分享用罢了[2]。但我们分析更多的例句可以发现,一些不属于休息时间的时间也可以进入这一格式,例如“大上午”“大下午”“大白天”“大热天”“大初一”“大十五”等,这些时间表达的内容与休息无关,有些与工作有关,有些与工作也无关。我们分析后续句也可以发现,有时表达的内容与休息或工作都无关,例如:“热水可没有,大清早的那来的热水。”“想睡炕,就得脱炕面子。这大冬天的,脱下的炕面子也不结实。等开春再说吧。”“这大秋天的,也不是夏天,吃什么冰激凌?”总体来说,“大+时间名词(的)”结构用法比较灵活,能够进入这一格式的时间名词和其后续句的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和扩张性,原先认为不能进入这一格式的时间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们的认知领域越来越广,原来陌生的节日可能会逐渐为人们所熟悉,例如,“圣诞节”一般不能进入这个结构,现在,“圣诞节”逐渐走入我们的语言中,我们在圣诞节也会向亲朋好友表达我们节日的祝福,所以“大圣诞节”也能说了。如:

(38)“没关系,阿格斯,没关系。”斯拉格霍恩说着,挥了挥手。“大圣诞节的,没有什么罪行会想参加我们的派对。就这一次,我们就忘了惩罚吧。(翻译作品文学哈利·波特六)

由于这些西方的节日已经被我们接受,而且这些节日隐含的语义特征越来越突出,我们会逐渐地对这些时间形成固定一致的认识。另外,笔者根据这一结构后续句的灵活性,认为说话人在运用这一结构时,所要表达的内容有时具有个人的主观性,反映这个时间在个人认知上的特点。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大+时间名词(的)”结构的讨论,笔者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它存在于应用之中。运用中的语言是人类组成社会的条件之一,是社会成员之间最重要的联系纽带,因而它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语言的使用不但要符合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还跟人们的认知有关,与人们几百年来形成的语言习惯有关。一般来说,人们对于在某个时间、某个场合和某个语境该做或不适合做、该说或不适合说都有一个比较稳固一致的认知,但这不是绝对的,语言的运用还跟具体的使用环境和个人的主观性有关。

注释:

[1]宋玉柱.“大”的区别词用法[J].中国语文,1994,(6)

[2]沈阳.关于“大+时间名词(的)”[J].中国语文,1996,(4).

[3]项开喜.事物的突显性和标记性“大”[J].汉语学习,1998,(1).

[4]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5.

[5]赵金冠.“大+时间名词+的”的后续句的匹配规律[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2006,(9).

[6]杨松柠.“大+时间名词(的)”再议[J].汉字文化,2009,(3).

[7]邢福义.语法研究中“两个三角”的验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2000,(5).

[8]陈永婳.浅析“大+时间名词(的)”结构[J].齐齐哈尔师范高

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张静 崔山佳杭州 浙江财经学院人文学院310018)

猜你喜欢
结构
DNA结构的发现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耳朵的结构
论结构
新型平衡块结构的应用
循环结构谨防“死循环”
论《日出》的结构
纵向结构
纵向结构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