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N还N”结构探析

2012-04-29 00:44关春芳
现代语文 2012年3期
关键词:性状语义交际

摘 要:本文对“比N还N”这种语言结构从语法分析、语义基础、语用价值三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期理清这种语言结构的形式特点、存在理据,并根据一定的语用原则对其使用价值进行展望。

关键词:比N还N语义基础语用价值

“比N还N”是近年来日渐流行的一种表达格式,如“比希特勒还希特勒、比狗还狗”等。一些语言学家可能会从语法的角度质疑其合理性,但这并不能阻止这种表达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一些报刊上和人们的口语中并逐渐流行开来的趋势。本文试从语义基础和语用价值等方面,讨论“比N还N”结构存在发展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

一、语法分析

“比N还N”是一个没有动词的谓词性格式,从结构关系上看是状中结构,状语由“比+N”构成,中心语由副词“还”修饰名词。其格式逐渐类型化和固定化,能进入本格式的“N”多是表人名词,表物名词也可出现,但频次稍低一些。例如:

(1)他比葛朗台还葛朗台。

(2)理论一套一套的,比老学究还老学究。

(3)他是个暴脾气,比张飞还张飞。

(4)这棵柏树比老爷爷还老爷爷。

(5)你可别小看他,他比大款还大款呢。

(6)他呀,不用说了,比富二代还富二代。

(7)你比阿Q还阿Q。

(8)那穿着打扮,比明星还明星。

(9)大傻子,比木头还木头。

(10)那人是周易大师,比神仙还神仙。

(11)这个人奸诈得很,比曹操还曹操。

(12)看她说话那腔调,比香港人还“港”哪。

通过以上各例可以看出,介词“比”与被比项“N”组成了介宾短语,但是这个介宾短语在意义表达上是不自足的,后面必须加上中心语,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但“比N还N”中的“N”并不经常具备形容词的所有性能,只是在“比N还N”的结构中,可以受副词“还”的修饰。虽然“N”在这里也表示性质状态,但它不能修饰动词,不能重叠,如果没有特定语境,也不能受其他副词修饰,所以不能把“N”看成是形容词,它依然是名词。

二、“比N还N”存在的语义基础

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总有一定的理据。“比N还N”作为一种新的语言现象,发展到今天,其用法已经逐渐得到语言使用者的承认,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而且富有生命力的语言现象。下面将从名词的语义特征分析入手,探讨能进入“比N还N”组合框架中的名词在语义方面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以期对此种组合的理据有所解释。

一般来说,名词除了具有直接反映、概括事物本质的意义之外,还有附加其上的一系列其他意义,因此可根据名词的这个语义特点,把名词的词义分为两类:名物意义和性状意义。

名物意义是名词的本质意义,是词义所指示的内容,多为人类对事物进行客观认识的结果,也就是某个词在词典里的释义。

在语言运用中,人们往往从名物意义直接或间接地联想到被指称事物所具有的性状意义。具体讲,名词一般都是指称人和事物的,而人和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比如人的外貌、秉性、习惯、性别、经历、籍贯、声誉等,物的性质、形状、功效、历史、影响等,都具有各自的特征,这些与众不同的特征在特定的语境中会激发起人们的联想,从而体现出名词丰富多彩的性状意义。

进入“比N还N”格式的“N”大多是专有人名,也有具体名词,还没发现抽象名词。可见,内质细节越不明显的名词越容易进入这种格式。这从反面说明格式中“N”内质细节的显隐受制于格式。“比N还N”之所以被广大群众、当代作家接受并使用,主要因为“比N还N”中的“N”已不单单被理解为客观的具体事物,还有可能是被人了解的内质细节。

在具体名词中,指人名词的性状义是最强的。指人名词大都指某种身份或某种职业类型。某种身份和职业类型往往包含着人们公认的、约定俗成的性状,如“淑女”多被认为是“贤淑的、温柔的、举止端庄的、不主动追求男性”等,含有很强的性质、状态特征。相对而言,指物名词的性状意义比指人名词弱,它首先让人想到的是有形的实体,而不是像指人名词那样让人很容易联想到人的类型化的某种性状特征,指物名词的名物特征更强些。

和普通名词相比,专有名词的性状义要弱得多。也可以说,在整个名词范畴内,专有名词的性状义是最弱的。只有当专有名词所表示的名物是非常著名的或是很有特点时,才能获得一定的性状义。非常著名或很有特点的专有名词一般包括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著名的、有显著特点的人物及文学作品中有鲜明性格特点的人物的名字,如“雷锋、王熙凤、阿Q、马列、维纳斯”等,还有具有特色的城市或国度的名称,如“巴黎、中国、香港、广东”等。

能够进入“比N还N”框架的名词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都具有某方面的性状特征,而且这种特征必须是为人们所接受的。很多“比N还N”组合从表面上看是临时性的,但是这种临时性又都有现实的基础。语境对“比N还N”组合有很大的制约作用,而且某种隐含的性状特征要靠语境来揭示,但是对理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一定的语言基础。这种组合必须以名词的名物意义作为表义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又要求名词具有没有明确义域的性状意义。

三、”比N还N”存在的语用价值

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首先提出了语言的经济机制,在这之前,也有用“省力”原则解释语言现象的情况。“比N还N”这种形式的存在也正遵循了语言交际中简省的原则,它可以用尽可能少的量表达尽可能丰富的语言信息,同时,和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也是不谋而合的,方式准则的要求是表意要清楚明白,它的次准则有四条,其中的两条恰是避免歧义和避免罗嗦。如“比女人还女人”,就可以传达出“女人”包含的描述性信息和人们所能想象到的所有信息,可谓言简意丰。

Sperber&Wilson在讨论交际和认知时指出,交际模型有两种:一种是语码模型,一种是推断模型。按照语码模型,交际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按照推断模型,交际是说话人为自己的交际意图提供证据,听话人根据证据来推断说话人的意图。Sperber&Wilson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联原则,并把交际过程解释为“示意——推断交际”过程,说话人在示意,即通过各种手段使某些交际意图变得明显,而说话人则在推断,即理解其交际意图。要在交际中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在最相关的信息上,选择最合适的语言认知环境。离开了一定的语言背景,某种特定结构与某种特定语义的联系往往得不到落实。“比N还N”结构的编码和解码过程就是在“N”所提供的相关联的认知环境中,依赖人的感知、推断和信息提取而实现高效传递信息的。

“比N还N”这种语言形式在于追求一个永远不确定的意义,可增加读者的心理体验,是一种具有诗意的思维方式。由于人文因素的干预,更令其体现出语言的文化内涵。社会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文背景及人们心理的变化,是影响“比N还N”使用频率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文化会影响不同的语言形式的产生。语言之所以发生变化,是因为社会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使得人类交际更具多样性,这就需要语言随之发生变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陆文学作品中,很少有作家使用“比N还N”这种形式。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的开放型心态和现代意识的增强,对语言表达方式也更加追求新异,语言也出现了精彩纷呈的变化,“比N还N”就是其中之一。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变快,人们处处讲求效益和效率,“比N还N”也顺应了一种删繁就简的社会心理要求。

当前,语言表达的主体和渠道日益大众化和多层次化,广播电视语言、法律语言、广告语言、口头语言在语言生活中的地位日渐突出。趋新、创新的意识带动语言中体现个性的东西相应增多。语言使用者的求新、求异倾向和“比N还N”本身所具有的突出表达功效相碰撞,便成为它迅速发展的驱动力。上文提到的越是距离现在时间近的作品,“比N还N”结构出现得就越多,也可以很好地证明这一点。

具有不同文化素养的人,对事物的属性会有不同的感受,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也会不同。也就是说,对事物的不同感受的表达是建立在语言使用者的特定的文化素养基础上的。人们在交流和表达思想的时候,传递或接收的关于名词性状的信息量是有选择的,这种选择性除了取决于交际目的以外,还和人的认知能力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不同生活阅历、不同知识水平、不同审美情趣赋予语言表达以不同的内容。当“比N还N”中的名词能够从某个方面表达语言使用者的特异感受时,他便会采用这样的表达方式,如:能说“比阿Q还阿Q”的人,一定了解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阿Q的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作为信息的接受者,也必须具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知识背景,才不致发生理解上的偏差。同样,一个能说“比林黛玉还林黛玉”的人,一定不会对《红楼梦》一无所知,交际者的知识背景、文化背景的不同会造成表达和理解上的差异。人们语用时的心理指向和思想、教养、心态、社会规范及习俗等限定性因素相同或类似的时候,才会使“比N还N”这种语言结构的表意更为清楚。

“比N还N”是一种简洁、灵活、幽默、口语色彩浓的组合,它在日常谈话和文艺语体中相对比较活跃,因为在结构上的灵活多变可为其提供使用的基础条件;而相对精确、客观、严整的科技语体、政论语体、公文语体一般不能突破语法常规,所以不宜使用此种组合。据统计,使用“比N还N”的语言材料多为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小说、散文、谈话、广告语等。如:比女人还女人、比德国还德国。“比N还N”正是以其言简意赅、生动活泼的风格成为贴近现代生活的通俗文体。

有的事物形态不能用一个合适的形容词来表达,运用“比N还N”结构就有填补不足的作用。名词所包含的性质意义是复杂、深刻的,外延很大。所以很难找到合适的形容词将其确切表达出来;即使可以用一个形容词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也是不够完满的。如说一个人“比淑女还淑女”,就很容易让人想到,其穿着打扮、言谈举止、容貌长相等各个方面都很娴淑、文静、美好、温婉,而单独用具体的词汇“娴淑、文静、美好、温婉”却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难以穷尽其妙。“比N还N”结构可以补偿表达、理解上的这种不足,使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外延得以扩展。

“比N还N”这种结构在语义上具有模糊性、灵活性,修饰名词的“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覆盖的程度范围具有模糊性,只是一个相对的程度深的范围,主要起强调作用。而被修饰的各类名词也同样具有一定可扩展性,它们在“比N还N”结构中不单单被理解成客观的具体事物,也可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体现出汉语的模糊美。“中国”应该是哪种意义,是模糊的,也是灵活的,都是由信息接受者凭不同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个人性情及时代背景等来想象和补充的。再如“比日本还日本”,既可以形容那些长得有点“酷”、个矮、有点小胡子的男人,也可以形容贤妻良母型的非常温柔乖顺的女人;既可形容饮食、生活习惯,也可描述衣着服饰、言谈举止。“比狐狸还狐狸”,用“狐狸”对人的外貌进行描述,其中又体现出性格方面的因素,让人将狡猾、媚气等特点与之联系起来,准确、灵活而又不至于产生歧解。可见,运用此种表达方式,一方面,信息发送者要留给信息接受者想象的余地,另一方面,信息接受者的理解和补充也是变化的、不确定的。

参考文献:

[1]张谊生.副名结构新探[J].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0,(3).

[2]卢福波.汉语名词功能转换的可能性及语义特点[J].逻辑与语言

学习,1992,(6).

[3]谭景春.名形词类转变的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1998,

(5).

[4]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关春芳辽宁大连 东北财经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116025)

猜你喜欢
性状语义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宝铎草的性状及显微鉴定研究
语言与语义
9种常用中药材的性状真伪鉴别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对“性状分离比模拟”实验的改进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陆地棉数量性状的多元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