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旋
摘要:从组织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对大学组织进行变革,就要对大学组织生命体的理念、结构、行为和关系进行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大学组织的变革,从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关键词:组织社会学;大学;变革;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3-0055-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特别关注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这就要求高等教育走变革之路。而要开展变革,就要对若干重要维度进行变革,以此来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我们从组织社会学视角对大学组织变革的若干要素进行分析。大学系统包括外部系统和学校内部系统,在复杂环境下,学校外部系统包括政治系统、社会系统、市场系统,学校内部系统主要是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构成的共同体,这两个系统在相互作用下,对学校产生作用和影响。要对高校组织机构进行变革,就要从以下几个要素入手。
一、大学理念
在复杂的环境中,大学组织变革的主客体都要更新原有的思维和理念,改变现存学校中已有的确定性。在当今的学校,“很多人仅对事实有了部分了解之后,就认为已经全部了解了,这被称为高尚的确信。我们越是对它们感到确信无疑,它们就越会束缚我们自由思维的能力。这些确信信念可能是我们多年形成的,我们害怕放弃它们,而且在背后我们真正感到害怕的事情,那就是后面再没有任何信念了”[1]。我们固守已有的知识和已有的观念,并将这些知识和观念通过学校这个组织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当我们要改变学校这个传递知识的世界的时候,首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或者观念。
在高校的变革中,首先必须要明确高校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将建设区域或全国知名的大学,扩大大学规模,升级升格作为其战略目标。这就出现一些问题,那就是知名的大学等于高质量吗?大规模等于高质量吗?大学提升质量是高校进行变革的根本目的,但是大学质量用什么指标来衡量呢?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采用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综合声誉三个指标构成。“二级指标”由科研基地、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培养基地、师资队伍、杰出校友和综合声誉构成。“三级指标”由科学创新基地、基础科研项目、重大科研成果、杰出人才、师资水平、学科水平、国家声誉、校友捐赠和社会声誉等9大指标构成[2]。然而,学生的发展在大学的质量中处于关键的地位。因此,衡量大学质量好坏是否应该更加重视学生发以及学生适应和服务社会质量的指标。大学提升组织知名度的战略目标,应该转向学生素质的提高以及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质量。当然,由于各个大学的历史及其学科特征不同,学校要设定不同的发展战略。
二、大学组织结构及制度变革
在社会学理论中,组织结构是组织发展的重要方面。结构是组织各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形式,是组织最重要的特征之一。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体的变动对组织的影响,确保个体按照组织的要求行动。组织结构决定着组织生活的多个方面,是组织能够作为组织而活动的基础[3]。组织主要依赖于其结构发挥作用,没有结构作为基础,组织不可能存在;如果组织没有合理结构,不可能是高效的组织[4]。
从客观角度来说,学校组织结构是学校的实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组织就是通过一定的结构来把单个的个体依据组织设定的目标联系起来。组织有很多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其自身的结构,都有按照其组织及其结构的性质实现它自身功能的性质。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组织结构不断增加多样性,在政府放松管制和放权的同时,大学越来越追求管理效率。效率机制在管理结构设置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行政机构受大学规模较大影响[5]。当前的大学制度缺乏创新,其与政府组织的同构性导致大学的非正式权力泛滥,助长了大学的学术腐败。因此,在高校变革中,高校的组织结构、制度、职能等是提高高校质量的重要因素。
我国学者叶澜指出,学校除了物质技术性的实存物之外,学校组织与制度也可视为相对固定和有形之物。转型性变革在管理上必然涉及组织与制度的变革[6],这
就要求我们对大学组织结构和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当前的院校研究为大学质量变革提供了较好的方式,通过对本校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通过实证和质性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学校组织结构与学校规模之间的关系、学校管理机构与学校效益之间的关系、学校制度与学校效益之间的关系等。
三、大学的学习与教学
(一)学习
大学是一个学术性的组织,该组织的核心在于其学术性。高校应建立专业的学习共同体来提高大学的学术性。因此,大学组织变革中的行动维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确保组织创新能力的同时,要促进组织及组织个体的学习。“假如仅依靠从上而下地发号施令,产生不了什么重大的变革”[7]。
当前在大学组织变革中,对教师的要求倾向于对个体教师的科研、学习能力,因而产出的只是单一的学术理论和知识。这就导致大学研究成果单一、割裂而且难以应用。这也是当前大学理论研究与实践存在着严重脱节、难以应用到实践中产生效益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应当加强大学内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师研究团队建设,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教师的研究成果整合起来,应用到实践中,从而实现学术研究的价值及大学的社会功能。我们可以采取网络学习的方法来促进一所大学、几所大学、乃至一个区域大学学术发展及理论知识的应用。来自理论、研究和最佳实践的知识,即公众知识,通过与实践者的知识结合,通过学习和探究,创造一种新的知识,接着继续这个循环就是再由这个新的知识来修正来自理论、研究和最佳实践的知识,提出新的理论、研究和最佳实践的知识,然后再与实践者的知识结合起来,通过合作的学习和探究……
(二)教学
大学的功能在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理想状态下是三者的平衡。然而,大学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其教学功能应该在大学的教育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我们这里的教学不只是教师在课堂上简单地陈述知识,还包括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反思。然而,在当前大学组织中,对于承担教育传承的主体——教师的评价,主要依据其科研成果而不是教学。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学教师过于强调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教学和培养,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和消化教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大学毕业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大学加强对教师教学方面的监督和评价,在职称评价和绩效考核的过程中,加大教学评价的比例。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学习情况的调查,及时了解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情况,询问其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相关专业素养和社会竞争力。
四、高校与外部关系
学校组织要生存和发展,需要学校内部和外部各个主体之间的通力协作,才能够真正实现学校组织的发展。如埃德加·莫兰指出,“生命展现的组织型和事件性的特点说明生命组织不仅是一再的新陈代谢的系统,可以通过与环境的交换来保持它的内部稳定性,也不仅是一个具有反馈或自我校正能力的控制论系统,生命还更深刻地是一个事件化的系统,也就是说适合于对付事件(变故、随机事件、偶然性)的系统”[8]。这就要求大学组织要与外部系统之间协调相互的关系,这其中涉及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与市场的关系、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
在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方面,在理顺二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强化政府对高校的“治理”职能,同时加大大学的办学自主权,促进大学的自主发展。另外,加强对大学投入与产出的实证分析,通过投入与产出的分析,能够得出较客观的大学生产效益,同时也可以为进一步的经费投入提供基础。
在大学与市场关系方面,要敏于发掘大学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加强大学与市场之间的融合,结合市场的要求,对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应用知识等方面进行变革,使大学教育更加适应市场的需要。
在大学与其他组织的关系方面,要建立大学与其他组织之间的紧密联系,特别是一些基金会、知名企业、校友会等。充分调动这些组织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对大学进行资金馈赠和投入,使其成为政府有限经济投入的重要补充力量,从而使大学获得更多的经济和人脉资源。
参考文献:
[1][7][美]彼得·圣吉;王秋海译.变革之舞:学习型组织持
续发展面临的挑战[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293,
11.
[2]卜范龙.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评级指标体系[EB/OL].
[2011-01-18].http://learning.sohu.com/20110118/
n278938848.shtml.
[3][4]闫洪琴.公共组织理论:结构、规则与行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
24,23.
[5]阎凤桥,康宁.中国大学管理结构变化实证分析[J].高
等教育研究,2004,(5).
[6]叶澜.“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
究与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9.
[8][法]埃德加·莫兰;陈一壮译.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