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国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发生,将全球经济再平衡问题推倒了风口浪尖。东亚经济在危机发生后迅速回升所带来的“东亚奇迹”并不能隐藏东亚经济不平衡的事实。本文通过分析经济不平衡的含义和危害,展现东亚经济不平衡的特殊状况,并提出东亚经济再平衡更需要区域内的合作,而中国在其中的作用非常重大。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 东亚13国 贸易顺差 经济再平衡
美国金融危机及随后的欧债危机发生已经过去几年了,但其对全球经济的破坏性影响,却没有随着危机结束,而是有了进一步蔓延的趋势。2012年7月,IMF再次调低对全球经济的预期,预计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将从2011年的3.9%进一步回落至3.5%。如何稳定国内经济增长,如何防止通货膨胀,避免国内经济社会出现动荡成为所有发展中国家开始着重关注的问题。全球化的脚步在危机深化的阶段出现了倒退的局面,次经济区域的合作被更多国家所推崇。危机发生后,东亚的主要国家经济率先复苏,经济高速增长,成为了继中国后,又一个令人瞩目的经济体。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测算,2010、2011和2012年,东亚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高达42.0%、40.1%和42.2%。东亚经济是否能持续保持活力,已经成为世界经济是否能平稳增长的重要力量。东亚经济的积极表现虽然令人鼓舞,但我们也在进入2011年后,感受到全球经济遇冷时,东亚地区经济却没有像危机发生时率先反弹,表现也出现了令人担忧的情况。本文就目前东亚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从全球经济结构失衡层面分析,如何再次实现经济增长,恢复区域内经济平衡。
一、后危机时代东亚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与发展趋势
“东亚奇迹”固然振奋人心,但是否能继续将奇迹演绎下去更为重要。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逐渐凸显,全球经济失衡愈演愈烈,东亚经济体内部的经济失衡状况如何有必要详细了解。
1.东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与发达国家经济出现动荡与退步不同,危机后的东亚经济展现出了极强的复苏能力,及高速的发展态势。进入2010年,东亚经济复苏以中国和新加坡为第一梯队,经济增长超过10%;以老挝、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为第二梯队,经济增长超过7%;而越南、韩国、印尼、柬埔寨和缅甸的经济增长超过5%。回升较慢的日本和文莱也扭转了之前的负增长,经济增长超过2%。同时,2010年东亚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速度,除文莱外,均超过发达国家平均增长速度;2010年东亚13国平均增长率达到10.4%,几乎是当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一倍。
2011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随着之前的经济刺激政策逐渐退出以及出口大幅度下滑,东亚经济也出现了下探的倾向。IMF对全球经济的预测,不仅对发达经济体表示悲观,也对新兴经济体及东亚的复兴表示担忧。2011年东亚13国经济体平均经济增长率迅速下滑至4.6%,2012上半年的经济表现也差强人意,预计全年仅能回升至5.4%。
2.经常账户失衡与经济发展
东亚经济体由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差异性,其经济失衡的表现也有差异。一部分国家表现为贸易顺差,分别为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文莱;一部分国家表现为贸易逆差,分别为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还有的则表现为贸易不稳定,顺差和逆差的年份交替出现,如印度尼西亚。
总体来看,东亚发达经济体的贸易顺差每年变化的幅度不大,占GDP的比重基本保持相对稳定,虽然后危机时代,这些经济体的贸易顺差也在有所收窄,但并没有出现剧烈波动的情况。而东亚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差额则表现出了不同的趋势。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在2011年出现了大幅下滑,波动幅度超过50%;而马来西亚和文莱则基本保持不变,贸易逆差国则表现为逆差的不断扩大。
国际贸易由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组成。就货物贸易而言,又分为中间产品贸易和最终消费品贸易,而当前东亚经济体的区域内贸易表现出来的贸易额大部分集中在中间产品贸易上。由于贸易商品结构失衡,导致形成东亚经济体贸易模式为“外需主导型”,对区域外市场的依赖程度很高。这就意味着,当区域外市场发生动荡的时候,区域内的最终消费品的生产将被迫停顿,并快速蔓延到区域内的每一个产业链节点上,最终结果是虽然拥有高额顺差,却因为贸易模式的不健康,导致区域外的经济动荡对区域内实体经济的破坏。
东亚经济高出口导致区域内国家资源配置扭曲,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再具有稳定和促进作用,这种不平衡表现出的是一种“坏”的失衡,对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存在破坏性影响。因此,东亚各国政府应注意并重视这种不平衡带来的危害,并寻求东亚经济再平衡的有效解决途径。
二、后危机时代东亚经济再平衡的区域内选择
作为对世界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经济体,东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东亚经济失衡的同时,也意味着美国、欧盟等经济体经济的失衡。在全球经济失衡的大背景下,东亚经济再平衡即需要区域外的支持,更需要来自区域内的合作。随着危机的深入,在追求国家利益至上的过程中,发达国家显然并不愿意承担所有经济调整的成本,借助全球化,发达国家普遍有对外转嫁危机的冲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危害开始凸显,基于贸易不平衡而引起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南北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因此,除了加强和发达经济体的对话,东亚经济体还是要依靠自身的力量,加强次区域的合作。随着“10+1”自贸区的建立,以及“10+3”区域贸易投资合作商讨的开展,区域内的贸易与投资水平不断提高,东亚经济体越来越希望摆脱美国、欧盟的束缚,建立独立的“东亚经济共同体”,实现东亚经济的再次腾飞。寻求区域内合作,实现后危机时代东亚经济的再平衡是东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冯永琦(2011)通过对东亚区域产品需求结构分析,发现东亚区域对中间产品的需求程度上升,而对最终产品的需求程度则有所下降。这种需求结构导致了东亚形成了“外需主导型”的贸易模式。这种贸易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产品终端的生产受控于发达经济体对最终消费品的需求程度。当发达经济体的需求不足时,将直接打击东亚生产最终消费品的国家的出口,进而影响对其他国家中间产品的购买能力,导致连锁性的出口贸易下滑,破坏东亚业已形成的生产链条。这种以东盟国家为零部件加工基地,以中国为组装基地,以日本、韩国等国家为设计中心的垂直型分工即不能使处于生产链下游的国家在贸易中获得正常的利润回报,也没有使参与贸易的国家内部形成健康的工业体系。这种分工体系,加深了东亚经济体对区域外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打破这种依赖,必须在东亚区域内部建立庞大的最终消费市场,以代替原有的美国及欧盟市场,以需求结构的调整和转变来促进贸易结构的变化,在提高区域内最终产品的贸易量时,也能重新布局东亚产业结构,使东亚经济重归平衡。
参考文献:
[1]冯永琦.东亚与欧盟区域的产品需求结构域贸易模式[J].亚太经济,2011(2)
[2]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世界贸易投资报告[R].2011年版,2011 年8 月11 日
[3]IMF.世界经济展望[R].2012年7月
[4]刘洪钟,杨攻研.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及中国对策:一种政治经济解释[J],经济学家,2011)
作者简介:庞鹤,女,1978年3月生,西安财经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