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燕生
【摘要】教学在情境中展开,课堂导入呈现立体的情境画面;过程在活动中推移,课堂板块、细节设计在严谨活泼的活动中由浅入深;师生在互动中发展,师生在问题引领、赞美期待、文本拓展中灵动地发展着。
【关键词】情境活动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42-01
如皋实验初中名师来我县公开展示“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我有幸参与其中,听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课,颇有感受。
下面着重从三个方面简要评析:
1.教学在情境中展开
本课的课题是《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者的导入富有诗意般的情境。她是这样展开教学的:宋代文学家范仲淹认为,人的高贵在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先生认为,人的高贵在于“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著名作家周伯平认为,人的高贵在哪儿呢?排比和设问的巧妙应用,立即呈现出立体的情境画面,一下子拨动了学生的思考之弦,抓住了听课者的神经。
2.过程在活动中推移
整个教学活动设计严谨而又活泼。严谨体现在整体板块设计上,从开始“整体感知——了解作者观点”,到过程的“精读品味——理解灵魂内涵”和“深入研究——学习严谨说理”,最后到“感悟提升——坚守高贵灵魂”。设计思路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由文本学习到怎样做人,可以说是循序渐进,渐入佳境。整体板块设计就像这篇议论文一样,结构严谨,挖掘深刻。活泼体现在学生学习的细节中,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活动化的学习,为此要把课堂变革为诸多活动的连缀、组合,以目标为轴,活动为点,使达成目标的大量学习性活动犹如珍珠附着于主轴上。该老师的课堂教学正鲜明地体现出这方面的特点,每一个板块设计上,都是先提出有一定思考深度的问题,同时明确学生学习的活动方式。比如第一板块中教者提出的问题是“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中心论点,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活动方式:自读课文——圈画相关语句——小组讨论——交流收获)”。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也就是说,学生独立思考时全身心地投入,全班静悄悄地;小组活动时,全体起立,分工合作,在组内竞相表达自己;全班交流时,更是群情激昂,争相表现自己,唯恐落后于他人,机会被其它组抢走。正是因为教者成熟地把每一个板块的学习,每一个细节的学习都变成活动,才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课堂,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成就自我的课堂。
3.师生在互动中发展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材这一文本进行沟通和合作的互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3.1在问题引领中互动发展
初二年级同学接触议论文不多,对议论文的文体知识不够清楚,因而对学习议论文还存在着困难,特别是对议论文如何进行摆事实,讲道理还知之甚少。但在这节课中,因老师巧妙的问题设计,师生之间在这个知识点上的沟通合作显得轻松自然,互动氛围民主融洽。以教者设计的第二、三板块为例,教者设计的问题分别是“作者选择了哪些事例来论述自己的观点,事例中人物的高贵灵魂体现在哪儿?”“作者选择的五个事例在选材和论证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这两个问题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足见教者的匠心独运。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学习摆事实的论证方法,不但学习这个议论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而且更进一步地让学生体会到摆事实要紧扣文章中心论点。果不其然,教者为了更深地让学生领悟这个要求,在这个问题基础上,又出示了一段有关我国科学家钱学森的事例,让学生同文章中的事例比较能否全用,进而体会到议论文中的事例要为观点服务的道理。第二个问题的设计就更见教者“用教材教”——用活教材的功底了。学生通过五个事例的比较发现:在结构上每个段落都是先叙述事例再阐述道理,而且每个事例各自阐述的侧重点不同。这就让学生明白议论文是怎么把事实和道理相结合的,学生在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中较扎实地掌握了议论文的基本知识。
3.2在赞美期待中互动发展
这位老师上课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亲和力、感染力特强。亲和力表现在她始终微笑的脸上和充满期待的眼神上;感染力表现在她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上和适时赞美的语言表达上。大家知道,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我们无法预料课堂教学的全部效果,总会产生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意料之外的教学细节。比如说第三板块的问题“作者选择的五个事例在选材和论证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这个问题实际上对接触议论文不多的初二学生来讲,难度挺大的。教者的初衷是想让学生答出议论文中举的事例除了具有“大家认同”的典型性外,还可以是“大家熟悉”的普遍性,两者都具有“事实胜于雄辩”的效果。但学生达不到老师预设的要求,生成出了“阐述的侧重点各不相同”的答案。难能可贵的是,这位老师表现出了机智的教学风范。在过程中,当学生因困难而沉默时,教者恰当得运用了鼓励赞美性的语言,如“思考的姿态是最美的”“自信总写在你们的脸上”等,普通话虽不十分标准,还略带方音却抑扬顿挫充满激情,激发学生始终保持充足的思考动力。当师生面对面进行个别交流时,学生在老师微笑的脸上、期待的目光中总能予以智慧的回答,尽管有时并不尽如人意。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辞,看来,这位老师较成功地运用了心理学研究成果。
3.3在文本拓展中互动发展
“文以载道”,这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一个基本体现,议论文教学更应如此。尽管“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极强的工具性,但教者最后一个问题的设计,把两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该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多媒体出示了香港普通市民陈树菊多年坚持捐款助学的事迹,并提问:说说怎样才能成为拥有高贵灵魂的人(活动方式:独立思考<可结合身边的人和事或自身实际等角度>——小组交流——组内完善——全班交流)?这个教学环节基于文本而又高于文本,拓展自然。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不乏精彩,教者还不失时机的表扬了一位即时生成的学生典型——这可能是我们教者在备课中也想象不到的,课堂上会有这么一位代表。课堂在师生齐读“坚守心灵绿地,坚守高贵灵魂”誓言中落下了帷幕。我想,在那一刻,师生们的心灵,包括听课观课的老师一定会受到一次很好的洗礼,一定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