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红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时期90后高校学生思想行为的特征分析,探讨了新形势下如何建立新的学生管理模式。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生工作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190后学生的特点
1.1个性较强
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学生,城市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农村生源也有很多是独生子女或者由于家庭孩子数量的减少使他们得到了父母更多的关爱,甚至是溺爱。这种在家庭中的独特地位造成了他们说一不二、任性的性格。当在家庭中或者在大学之前的学校生活中,这种性格并不会显得特别突出,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繁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加之很多学生住校的时间很短,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技能。因而进入大学后产生无法与他人进行沟通的问题。
1.2心理脆弱
90后由于大多处于“温室”中长大,受到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及其他亲友的多重保护,尤其是独生子女或者农村家庭中唯一的男孩,真是有求必应。这使得他们没有经历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遇到较大的困难将产生畏难情绪,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将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如自闭、抑郁症和自卑等问题,严重的甚至产生自杀等极端现象。
1.3压力大
90后的学生从出生开始就面临着社会的竞争,家长对子女赋予了太高的期望,使得孩子始终处在一个快节奏的环境之内,不能与社会接触。这也使得青年学生的心理不能得到淬炼,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生理与心理的不协调。
2高校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2.1不能够尽快适应新环境是新生面临的首要问题。
新生在生活环境转换后不能够快速适应就会产生孤独感和寂寞感。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一般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虽然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但不利的是进入大学后,由于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周围的老师、同学、管理人员等也完全陌生。加上很多学生在生活和心理上严重依赖父母,进入学校后不能够快速调节自己的心理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这样就会将自己与周围的环境、人等隔离开来,陷入孤独与寂寞之中,这就是所谓的新生综合症。
2.2学习方式的不适应
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老师是属于“滴灌式”的,每节课授课时间短,内容相对较少。而进入大学校后,老师由于学时有限而内容多、信息量大,因此在一节课中需要讲授大量的内容,使得有些学生不适应。另外,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教师的单向输出变为师生双向交流,由“被动吸收”向“主动汲取”转变,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但很多学生不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来适应这种改变,造成学习上的不适应,以致课程不及格。
2.3不能够对空余时间进行科学规划
新生入学后,课程相对于高中和初中阶段,课程的门数较少,安排的课程学时也不像初中、高中安排得那么紧凑,给学生留出了很多的空余时间。有的学生父母不在身边,老师也不可能时时跟在学生的身边进行督促,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将空余时间变为自己放纵的时间,经常去上网、睡觉。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2.4贫困生问题
贫困生问题是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新生入学、学生日常管理中避免不了的问题。中职院校、高校中贫困生都占到一定的比例,因此贫困生是在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贫困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差、收入来源不稳定,使得他们在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和衣食住行等方面与其他同学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仅使得他们经济拮据,而且使得他们在内心之中产生自卑感,总觉得比别的同学低一头。如果长时间持续这种状态将出现抑郁、自闭,造成与同学的交流较少,同学关系疏远,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出现自杀等极端情况。
2.5网络依赖性强
90后出生的学生大多喜欢依赖网络与人们进行沟通联系,网络成为了他们主要人际交往的手段之一,负面的影响就是很多学生沉迷于网络。面对变化迅速的网络信息,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育者要传给学生的信息难以固定在学生的头脑里,进一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巨大作用。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也会传播一些有害的信息,不健康的内容甚至会让一些学生难以判别和抵御反动信息。
3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探析
3.1学生工作者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学生管理理念
过去学生管理只是对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进行管理,但却忘记了学生管理首要目的是育人,即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学生管理的理念首要就是“以人为本”,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自身,围绕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来进行管理。侧重于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严谨的职业态度、较强的人际交往及协同能力,并在管理过程中逐渐树立学生的诚信意识,即做事先学会做人。因此学生工作管理者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3.2建立多种与学生沟通渠道
高校管理者要建立新的沟通方式,有的人喜欢在室内面对面交谈,有的人不喜欢面对面交谈,管理者可以建立QQ群、微博或者利用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与学生交流,进入他们的圈子,用他们的交流工具,更能贴近他们的心。
3.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逐渐形成的既包括浓厚的人文气息也包含这所学校的精神氛围。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中可以不知不觉中得到熏陶,使自己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强校园文化建设,既能巩固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成果,提高育人质量,又能促进教育现代化。学生思想活跃,具有积极追求上进和汲取知识的渴求。应该通过丰富的校园活动,如用格调高雅的精神产品像话剧、歌剧等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在活动中学生自己也学会了判断是非,能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另外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故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这些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实现双赢。
3.4用爱心去关爱学生,用严格的制度规范他们的行为
在对学生的管理上,学生管理者要倾注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爱心去关爱学生,去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但这种爱不同于父母之爱。因为现在独生子女占到在校生的很大比例,他们自小就受到家长的“溺爱”,在这种家庭的爱心环绕之下,造成了学生唯我独尊的性格。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不利的。而学生工作管理者就是要用自己的爱心来扭转学生的性格缺陷,塑造他们健全、健康的人格。这就需要在对学生付出爱心的同时要辅之以科学、规范的管理评价制度,将爱寓于严格的教育和管理之中,这为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得学生在这种动态的管理中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为自己的成才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国春.21世纪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观念变革[J].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1.1.
[2]朱丽萍.美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7.
[3]冀学锋.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模式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