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莹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首先是社会分配制度不利于偏低的第一线劳动者,加上与社会上鄙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结合在一起,使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校企结合,是目前职业教育的一个趋势,通过企业的合作与支持,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训与就业的机会。同时也要改变教师的职教理念,培养新时代的职业教育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现状;实训室;校企合作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空前增长的规模却不能掩饰后续发展明显乏力的事实。
一、教育观念落后,影响高职教育的基础
在高教大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尚未能成为发展的重点,更未能承担起主要增量的作用。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未达成共识,重普教、轻职业教育的情况较为普遍,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获得高学历是家长和学生努力的方向和主要目标,许多考生考上了职业院校也不去报到,而是宁愿复读后再去读普通高校,导致部分高职院校的新生报到率很低。职业教育非但没有得到社会舆论的有力支持,反而受到了观念滞后的严重影响。相对来讲,高职教育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尚未形成全社会理解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专业设置跟不上市场的需要,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高职教育与经济建设和市场人才需求尚有较大距离,突出表现为”你办你的学,我招我的工”,专业调整慢,传统专业所占比重大,面向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新专业设置和建设比较滞后,赶不上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技术升级的速度,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在就业市场上,属于高职教育范畴的专科层次学校毕业生总体上就业率较低。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
三、教育投入不足,教学基础设施不足或相对滞后
高职高专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要求较高。大部分高职院校基础相对较弱,经费投入对政府依赖较大,加上连年扩招等原因,教学基础建设相对较滞后,生均占有经费、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占有教育资源都严重不足,特别是实践性教学设施和实训基础建设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和强化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来源单一程度较高已经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高职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
目前各高职院校倍感困扰的不仅是教师人数的严重不足,生资比严重超标,而且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与高职教育要求差距明显,在学历和职称方面偏低。更为突出的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80%的教师很少有企业和单位的工作经历,更多的老师是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的年轻老师,社会阅历低,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沉重,但工资水平却远远不及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水平,因此教师流动性很大,不利于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
五、解决措施
1.彻底更新高职教育质量意识,确立新的质量标准
现在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不认可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高职教育的质量没有跟上,因此解决观念问题的最好途径在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要提高质量就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一要构建新型教学过程,二要注重科学的管理方法。
2.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改善人才结构
在质量意识上,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模式,尽量克服规模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在专业设置上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应根据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办特色专业,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增强学校的生命力和競争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等情况,全面规划专业设置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优先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建工技术、新材料技术及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专业、高新技术专业;在数量和品种上大力发展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型专业;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级复合人才;加强传统专业改造,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革和提升传统专业;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科学运用市场机制调节人才培养结构。
3.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投入是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国家财政应统筹规划,每年拨出足额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高职院校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以改善高职院校地基本办学条件,并能有计划的增加对此类院校的年度事业费拨款,彻底改变生均经费和教育资源占有量下滑的状况,保证高职院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既不能坐等政府的政策扶持,更不能只是呼吁或期望企业履行社会义务,而是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利用自己独有的专业优势积极拓宽跟企业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模式,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努力营造校企合作的双赢氛围。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根据办学需要,合理确定人员结构比例,大幅度提高专人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同时要有一定比例的外聘教师,为学校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其次,加快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科研教学并重,真正提高待遇,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师范作用,尽快形成骨干教师群体。第三,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工作的制度,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在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有必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问题的内涵、外延及其流变,做到准确把握,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剑辉.德国职业教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