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洪丽
《中英鸦片战争》是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的第一课,利用这课的史实,加强思维训练,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十分重要。
在本课的教学中,讲清楚禁烟与鸦片战争的关系,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点和学会正确的分析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学生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即把禁烟和鸦片战争看成因果关系,容易理解为“因为中国的禁烟运动打击了英国的奸商,所以英国就发动了鸦片战争”。使学生明白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即能够透过表面现象,排除干扰因素,看清事情的本质;二是具有较强的“筛选力”,即从若干现象、矛盾中找准最主要的因素,揭示事物的本质;三是具有较强的“剖析力”,即在分析、研究事物呈现的各种表象时层层递进,找到事物本质,而不是浅尝辄止,更不是凭着“大概”和“或许”等模糊语言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中英鸦片战争》一课教学中,不可不经分析,一开始就提问学生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因为很多学生会回答“因为中国的禁烟”。为防止类似错误的出现,也为了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可以精心设计若干问题,有步骤地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逐渐认识事物本质。
首先,让学生深刻认识鸦片的危害。鸦片俗名大烟,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含有大量的吗啡和尼古丁,毒性很大,而且吸了上瘾,不易戒除,长期吸食鸦片,使人体力日衰,精力消耗,意志萎靡,以致丧失生命。鸦片战争前的40年中,英国走私运入中国的鸦片有40多万箱,从中国掠走白银三四亿银元。1838年英国的鸦片收入从1800年的124万两白银,增长到519万多两白银。这是对中国触目惊心的掠夺。鸦片贸易的暴利,使英国资产阶级大发横财,而使中国人民遭受严重的危害。许多贵族、官僚吸食鸦片以后更加腐败,加剧了统治集团的寄生性和腐朽性。许多士兵吸食鸦片,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削弱,正像《炮子谣》中所说的“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罪恶的鸦片走私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
其次,引导学生理解禁烟运动开展的必要性。既然鸦片一害人民二害国家,中国人民禁止鸦片输入,就是正义的行为,是必然的措施。清朝有见识的大臣林则徐深刻认识到鸦片走私给中国造成的危害,于是上书道光帝:鸦片“流毒于天下,则危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他主张严禁鸦片。道光帝采纳了林则徐的主张,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在人民的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禁烟措施。他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共缴获鸦片110多万公斤,同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和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
最后,让学生清楚理解英国在中国走私鸦片的真正目的。是掠夺白银,还是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这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既然中国禁止鸦片输入,英国的目的不能达到,但又不甘心失败,那他们就要借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在这个地大物博的土地上,开辟他们期盼已久的商品市场和掠夺原料的产地,于是就发动了一场“旨在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对华战争”。通过讲解,学生明白:英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不是因为中国人民禁烟造成的,而是他们采取的侵略中国的又一种方式。鸦片走私是英国等西方列强侵略贫穷落后国家的惯用伎俩:首先是经济掠夺,经济手段失败了,就动用武力,用武力和战争达到经济掠夺的目的。
通过以上层层分析,深入讲解,学生就跳过了障碍,绕过了误区,加深了理解,这时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提出问题: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学生自然会完整地回答:“既然英国不能用走私鸦片的办法来达到目的,那么就用战争来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一定要使学生明白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历史必然性。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迫切要求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因此积极对外侵略扩张,而清朝统治下的中国闭关锁国,封建落后,便成为英国侵略的对象。林则徐发起的禁烟运动是正义的民族自卫行动,不是导致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即使不发起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也会以其他某个偶然事件为导火线而爆发。英国乘机发动战争,只是为侵略战争寻找借口。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讲解,我更加明白,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这对于认清事物本质,提高课堂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谦.学习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92.
[2]陈舜臣.鸦片战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