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征 马丽娟
摘 要:在新农村建设中,留守老人问题日益突显,传统养老模式的保障功能日益弱化,养老问题已成为中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在贫困山区留守老人生活状况更加不容乐观,他们普遍生活条件艰苦,收入低,医疗卫生条件差,劳动繁重,还要养育照顾孙辈。面对这种状况,根本解决途径还是大力发展当地经济;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举全社会之力对贫困地区进行帮扶;完善贫困地区的医疗保障体系以及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
关键词:留守老人;养老保障;精神需求;贫困山区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66-02
一、留守老人生活现状
为了对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况有一个深入而全面的了解,笔者对涞源县南马庄乡留守老人进行了抽样调查。涞源县南马庄乡共有14个村,126个自然村,面积135平方千米以上,总人口9 902人,其中低保户388人,五保户68人。耕地面积约4 302亩,人均耕地不足0.5亩。乡政府统计人均收入1 140元,外出务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笔者选取了望天岭、桑树堰2个村为样本,涉及236户,总人口686人,常住人口共255人,其中60岁以上的101人,占总人口的14.7%。这两个村中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留守老人较多的是桑树堰村,该村共98户,总人口302人,其中60岁以上的52人,占17.22%,留守老人36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69.23%。其中五保户4户,占总户数的4.1%。乡政府统计人均收入1 000元左右,但是村会计介绍人均实际收入只有不到500元;从我们的走访来看,大部分都处于基本解决温饱的状况,特别是一些老人无任何收入,生活极其艰苦。在接受调查的留守老人样本中,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水平的占91%,其中,80%的老人是文盲和半文盲。
1.对养老保险期望值高,养老保险社会责任大。留守老人作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养老问题一直是值得关注的焦点,随着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实施,新农保成为大多数老人的基本养老保障之一。通过对老人认为最好的养老方式进行调查,大多数老人认为养老保险解决资金是最好的养老方式,占全部调查对象的97%;至于社会照顾还是子女照顾,可以说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定。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养老保险的社会责任比较大。走访过的老人大多已参保,只有少数因年龄特别大,或者特别贫困等其他原因没有参保。但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家庭养老以及自我养老的模式在农村更加普遍,但是普遍希望提高养老保险金额。
2.养老金不能保障日常开销,资金缺口需多渠道补充。在对被调查者随机访谈时,发现受访者养老金不能保障其开销时,资金缺口主要有以下途径弥补:首先是个人种地,主要种植玉米、土豆等保证日常基本生活;其次是外出打工子女给老人的养老钱,特别是针对生病住院等大的开销;另外还有少部分个人储蓄补贴。
3.生活条件艰苦,晚年生活质量差。贫困山区老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一是住房简陋,安全性低。山区老人的房子,大多就地取材,当地房屋、围墙是石头砌成,因年久失修,破旧不堪,在夏季遇到大暴雨,甚至出现房屋倒塌的情况。二是饮食简单,只求温饱。留守老人饮食极其简单,仅能解决基本温饱,大多是素菜,很少有荤菜补充营养。由于地处山区,土地贫瘠,加上雨水较少,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土豆。平时攒下柴鸡蛋也不舍得吃,通常卖给专门来村里收鸡蛋的小贩,以补贴家用。三是体力劳动繁重。留守老人70岁以上仍然从事体力劳动是很普遍的事。老人为了解决基本温饱,不仅下地干活,有的老人还要去山上放羊,帮助外出打工的儿女料理牲畜,其劳动强度可想而知。例如在望天岭村,一位大爷今年73岁,老伴70岁,一儿一女都在与山西交界的阜平打工,老人不仅自己下地干活,而且帮助外出打工的儿子放羊,由于常年走崎岖的山路,患上严重的风湿,生活很是艰苦。四是担负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从笔者调查的村庄看,桑树堰村没有学校(前几年被撤并),望天岭村只有小学,升初中就要到南马庄乡寄宿读书。
二、农村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1.经济来源单一,收入低,生活质量差。首先,留守老人经济来源单一。除了养老保险,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贴补,其中儿女孝敬占45%,自己劳动占36%。由于子女在外务工谋生压力加大,子女贴补缺乏稳定性,加上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农作物收成受影响。很多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只能满足基本日常生活,有病看医已成为难题。随着新农合的推广,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都加入了养老保险,但发放金额有限。因此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状况差,生活质量没有保证。笔者走访的望天岭和桑树堰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660元,可见几乎没有收入的留守老人的生活多拮据。值得一提的是,保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涞源县为1 500元/年,保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涞源县为3 600元/年。
2.医疗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多。通过走访,望天岭和桑树堰村本村都没有医务室和赤脚医生。村民有小病就靠自己家里储备的药救急,急病只能去几十里地外的南马庄乡就医,但作为乡镇级医务室,设备也极其简陋,医疗条件差,得了大病还要去更远的保定市医院就医。因此,老人本身就是易发病人群,子女若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
3.留守老人对医疗保险的政策了解不全面。在问及被调查者对医疗保险的了解程度时,5人表示完全了解,占调查总数的22%,14人表示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一般了解,占61%,4人选择了完全不了解,占了17%的比例。从参保者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的补贴情况看,只有3人对此项政策非常了解,87%的人对缴费补贴政策了解一般或是不清楚。留守老人对保险的政策了解不全面,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好地推行埋下隐患。
4.隔代教育压力大,缺少精神慰藉。由于子女外出打工,照顾孙辈的重任不仅增加了老人的生活压力和劳动强度,而且加重了对孩子教育方面的心理负担[1]。另外,老人与外界沟通联系少,信息闭塞,缺少与人交流,缺少精神慰藉。由于交通工具稀少,山路基本靠步行,年迈老人很少有机会能够走出大山。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信息获取媒介只有电视,而且山区电视信号不好,加上年老视力不佳,老人孤独感比较强烈,特别是那些没有老伴的孤寡老人。
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展本地经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大力发展本地经济,形成良好的就业环境。一是因地制宜,提高种植业经济效益。当地漫山遍野的野核桃,因产量低、口味差,不能带来经济效益。通过嫁接新品种,把丰富的物产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利用。二是政府政策倾斜,号召多方面投资,积极发展畜牧业。当地山区草木茂盛,空旷场地大,适宜建立放养与圈养相结合的畜牧产业基地。利用当地天然饲料,发展绿色生产基地,合理利用当地人力资源、土地资源,吸引劳动力就地安置,既解决了就业问题,又可带来经济效益。三是充分发挥本地非农产业务工成本低以及打工、务农可以兼顾的优势,引进一些手工加工业,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有效缓解山区“留守老人”无人照管等社会问题,促进农村经济长远发展。
2.完善生活设施建设,提高生活质量。一要完善农村通讯设施和交通设施,搭建良好沟通平台。老年人容易形成特殊的心理落差,感到孤独寂寞。社会、家庭不仅要为他们提供物质保障,更要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完善农村通讯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电话的普及,方便留守老人与外出子女之间的联系,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加强对老人身体状况的了解。完善农村交通设施,方便外出打工儿女回家探亲,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二要完善饮水设施,提高生活质量。水是生命之源,解决农民饮水问题是重中之重。农村饮水都是引自天然矿泉水,但大多是靠各家管道连接,从山间引流,但缺乏储水设备,因此建立小型水库很有必要。
(二)调动社会多方面力量,对山区进行帮扶
1.加大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做好宣传工作,扩大覆盖面,真正让每一位留守老人受益。并有针对性的适当提高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简化报销程序,切实地解决留守老人“看病难、就医贵”的问题。
2.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集体经济,发挥老年优势。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仅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也有过硬的劳动技能,是特殊的人力资源 [2]。村组应从本村自身状况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和集体经济。这样那些不能下地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留守老人们就可以发挥自己所长,在村办企业中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增强老人们的自信心,提高老人的社会地位,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提高物质保障。
3.做好志愿者服务,形成社会助老养老的良好氛围。 通过老年人协会等社团组织加快建立志愿者队伍,实现与留守老人的互助。号召大学生在假期参加下乡实践活动,担任帮扶老年人志愿者,体验农村生活的艰辛,也给留守老人送来了温暖。号召农村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形成社会助老养老的良好氛围。
(三)拓宽沟通渠道,丰富老人精神娱乐活动
1.加强娱乐活动场所建设,丰富老人精神娱乐活动。大力发挥村委会在解决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重要作用,如组织农村老年协会,建立老年活动室,也可以建立农村公共事业服务阵地,为有托管需求的留守老人提供托管服务 [3]。
2.引导留守老人自我调节,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要充分发挥农村留守老人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他们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如可以引导他们积极参加村里的文化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只有这样,才能使农村留守老人逐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更新观念,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提高留守老人的生活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高娜.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研究综述[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5).
[2] 李靖.中国乡村发现:留守老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EB/OL].http://www.mingong123.com/news/098/200808/854178704b590452.html.
[3] 潘艳敏.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研究[D].吉林:吉林农业大学,2011.
[责任编辑 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