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相礼 孙向群 朱延琳
[摘 要]本文简要说明了审计主要对象的新变化,分析了信息化环境对内部控制技术的影响和对审计手段产生的影响;阐述了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人员应具备的新技能和新时代审计人员应具有的新意识或新观念。
[关键词]信息化环境;审计人才;基本技能;观念意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9-0065-02
1 审计主要对象的新变化
(1)审计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审计对象是对被审计单位和审计的范围所作的理论概括。传统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它以会计资料及其所反映的财务收支为主要对象。如账簿记录审计、会计报表审计、财政财务审计等,目的是评价、确认经营管理者对经济责任履行情况。
自20世纪下半叶,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审计的范围扩大,出现了经营审计、管理审计、绩效审计或经济效益审计,以及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性和有效性的内部控制审计。审计对象已经超出了原有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的范围,审计业务向鉴证业务扩展。
(2)审计对象的形成方式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经营及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会计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从技术方面来看,会计信息化是以会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以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信息管理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开发工具技术、集成技术等为依托的一种新技术在会计领域的扩散。从过程方面来看,会计信息化是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尤其是会计信息资源的过程。
(3)审计对象的形式日益无纸化。信息化环境中,人员之间的联系部分地转变为人与计算机的联系,操作员身份的识别及授权控制等都有别于手工信息系统。手工环境下,记录在凭证、账簿、报表等纸介质上的会计记录勾稽关系较为明确;而在电算化环境下,由于会计记录被存储在磁盘、软盘等磁性介质上,不宜实施签字、盖章等手段,而且很容易被改动。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审计对象从传统的被审单位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纸制账、表、证转变为无纸化的电子数据、文件。
(4)审计线索隐蔽性大大增强。在手工会计核算方式下,从原始凭证到报表的编制,每一步业务处理痕迹明显,审计线索比较清晰。而在信息化环境中,由于数据存储介质的磁性化和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只要将凭证保存成功,各类明细账、总账以及报表都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生成,修改或篡改不留痕迹。特别是存在“反记账”和“反结账”功能的情况下,修改后的账是不留下任何痕迹。同时,由于信息系统时间的可调整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做不同时间的账,而且审计人员很难发现是何时做的账。另外,如果使用信息系统的单位与系统开发商携手更改信息系统应用程序,审计人员是很难发现漏洞的,这进一步加大了审计线索的隐蔽性。
2 信息化环境对内部控制技术的影响
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以及对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政策及程序。内部控制的基本结构包括:①控制环境;②会计系统; ③控制程序。进行授权、信息处理和职责分离是控制的重要措施,目的是防止由未经授权的人处办理务、处理信息,以及防范同一部门或同一员工在履行多项职责时可能发生的错误或舞弊。当信息技术运用于信息系统时,职责分离可以通过设置控制来实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多数单位出于提高经营效率、实现经营目标和编制财务报告的需要采用信息技术。传统的手工控制越来越多地被自动控制所替代。
(1)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降低控制被规避的风险等许多方面提高了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同时,对自动控制的依赖也可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报告重大错报风险,比如:所依赖的系统或程序不能正确处理数据;某些员工可能获得超越其职责范围的权限;未经授权访问数据或未经授权修改数据;未能对系统或程序进行做及时、必要的修改等。
(2)财务系统的安全性成为审计重要方面。由于集成化系统从报表、账簿结果追查到原始业务变得非常困难。因此审计人员要想了解系统提供的数据的可信赖程度,必须对系统本身进行审计,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审查成为审计人员必须履行的程序。
(3)信息化环境下内部稽核机制削弱。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中,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处理都需要经过多重手续,形成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在相互牵制、相互核对、检查监督等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信息提取、传输和校验等稽核功能。实行电算化后,大部分处理由计算机完成,某些分工不存在了,其审查、稽核机制被削弱。
(4)信息化环境下会计工作质量有赖于计算系统自身的可靠性。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有赖于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但同时增加了审计风险。因此,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制定各种严密的风险防范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包括网络管理规定、系统运行中安全保密有关规定、会计核算软件运行管理细则、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管理规定等,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维护性,从而降低审计的风险。
3 信息化环境对审计手段产生的影响
审计是随着会计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会计技术手段的变化,审计技术手段也发展变化。审计人员在进行财务报告审计时,如果依赖相关信息系统所形成的财务信息和报告作为审计工作的依据,则必须考虑相关信息和报告的质量,以及形成会计信息的系统的可靠性。既然审计对象信息化,那么审计手段也随之跟进,审计人员应具备通用软件或专用审计业务软件进行审计的能力。
审计人员在规划审计策略时,需要结合企业业务流程复杂度、信息系统复杂度、系统生成的交易数量、信息和复杂计算的数量、信息技术环境规模和复杂度等方面,对信息技术审计范围进行适当考虑。因为信息技术审计的范围与企业在业务流程及信息系统相关方面的复杂度成正向关系。在对企业的流程、信息系统和相关风险进行充分了解之后,审计人员应判断企业中是否包含信息技术关键风险,并且实质性程序是否无法完全控制该风险。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工作与对系统的依赖程度是直接关联的,审计人员需要全面考虑其关联关系,准确定义审计范围。
4 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人员应具备的新技能
信息化数据处理环境下,审计对象的经济业务运作方式、控制措施及作为审计线索和审计证据的财务、非财务数据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有审计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信息化数据处理方面的知识。这就对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信息化环境的需要,应当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通常,现代审计人员应具备以下能力:
一是全面运用信息系统办公的能力。特别是能掌握应当掌握常用的财务软件,如:用友财务软件、金蝶财务软件等打开被审计单位数据库;能把数据下载到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并转换成为审计人员可阅读的数据格式。
二是精通使用审计业务软件能力。审计人员应掌握通用软件或专用审计业务软件进行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能力。
三是运用联网审计能力,审计人员应具备在审计现场搭建联网审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和网络化审计、应用信息化手段对资金实现过程化的相对实时的监控能力,并能发现和排除常见的软件、硬件故障。
四是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的能力。培养审计人员懂得信息系统审计程序、信息技术治理、系统和基础建设生命周期管理、IT服务的交付与支持、信息资产的保护、灾难恢复和业务持续能力。
5 新时代审计人员应具有的新意识或新观念
一是必须具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审计工作是一项集体性工作,需要依靠审计人员的集体智慧、分工协作去完成,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牢固树立团队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要明确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相互之间要注意协调配合,齐心协力,共同为实现整体审计目标而尽力。
二是必须具有很强的协调艺术。审计工作要上台阶,不仅需要扎实的业务功底和政策水平,而且还需要协调处理好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与各有关部门的关系。上述关系协调处理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审计人员的形象与威信,影响到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三是加强审计的风险意识。计算机审计除了面临传统的审计风险外,又增加了IT方面的风险,比如软件开发、系统维护、数据管理、网络管理、灾难恢复与业务持续等。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风险隐蔽性强、可控性差、破坏性大,审计人员必须强化审计风险意识,控制审计风险。
四是强调审计中的总体观念。所谓总体观念,是指审计人员应以查证被审会计报表总体是否真实公允为目的,进行审计查证和出具审计报告,不应仅限于审查和报告具体经济业务或数据资料是否存在错弊。总体观念是实现审计目标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审计人员应当树立的与现代审计环境和现代审计目标相适应的审计观念。
此外,应培养审计人员的国际视野。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发展和国际资本市场的迅速扩展,跨国上市、跨国并购等跨国融资和资本运营已经成为非常普遍的企业活动;国际会计准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接轨,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所有这一切必将要求审计走向国际化,要求现代审计人员具有国际视野。
参考文献:
[1]王海林,续慧弘,等辈莆窆芾硇畔⒒[M].北京:机械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中国会计学会敝泄会计信息化30年[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3]王振武,刘媛媛,等被峒菩畔⑾低常跰].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