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建设难题与对策研究

2012-04-29 09:57:30何侍昌
中国市场 2012年39期
关键词:两翼对策研究重庆市

何侍昌

[摘 要]当前,“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建设,在主观与客观原因、历史与现实因素的影响下,存在着农户参与难,资金投入难,市场培育难,环境优化难,人才落地难,观念改变难等诸多难题,应把握工程建设的特殊性,遵循科学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创新思维,跳出“三农”助增收,整合资源带增收,持续发展促增收,促进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重庆市“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9-0029-03

“两翼”农户万元增收是“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17个区县,通过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实施以户为基础,增收目标、项目规划、政策扶持、帮扶指导、培训服务“五个到户”的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即从2010年开始,用3年时间使“两翼”有劳动能力的农户95%以上增收1万元。目标是基础增收、户户增收和均衡增收;本质是农户市场化生产;核心是政府主导型的民生工程;目的是缩小“一圈”、“两翼”之间的贫富、城乡、区域三大差距。因此,分析研究影响“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和原因,把握工程建设的特殊性,遵循科学发展的要求,探索创新深化工程建设的举措,促进“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1 “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建设实践难题

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规划是增收之首,产业是富农之本,市场是兴业之重,环境是发展之基,能人是治村之要,精神是发家之魂。然而,一些区县和农户,形式主义、畏难情绪等严重,增收主体消极,增收要素贫乏,增收产业“假大空”现象突出。

11 农户参与难,增收规划难落实

农民是农户万元增收的主体。据调查,农户万元增收明白卡,绝大多数是乡镇、村社干部闭门造车,越俎代庖所为,农民未充分行使增收主体的权利;有的农户对万元增收存在认识误区,认为农户万元增收就是政府给钱增收;有的农户对产业规划有信心、有决心、有期望,但不积极、不主动、不行动;“空巢老人”或“留守儿童”农户,无法参与和实施万元增收产业规划。

12 资金投入难,增收产业难发展

产业是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根本。增收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能一蹴而就,必须依靠政府和农户持续不断地投入资金。否则,就会半途而废。如石柱县八龙村培育莼菜、黄连两大产业历时10年,累计投入3亿多元。目前,很多地方的增收项目是政府行政行为,产业发展一窝蜂,地方政府无配套资金能力,当地农户无资金投入实力,仅靠市级财政投入,无疑是捉襟见肘,杯水车薪。因此,很多产业项目在朝令夕改的行政干预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增收产业难以持续发展。

13 市场培育难,增收渠道难畅通

市场是农户万元增收的载体。增收依赖市场,市场决定出路。据调查,各区县重产业发展,轻市场培育的现象较为突出;传统产业多,现代产业少;大路产品多,特色精品少;农业企业多,龙头企业少;农民专业合作社挂牌的多,规范运行的少;产业基地自己命名的多,行业认可的少;农产品销售靠运气。因此,农户增产不增收,增收渠道受到限制。

14 环境优化难,增收氛围难形成

环境是农户万元增收的前提。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的说法。可见,“两翼”地区软硬环境差的程度。一方面,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深丘占80%,浅丘占18%,平坝占2%,基础设施等环境条件差,建设项目基础投入大,生产成本高,能量消耗大,利润空间小。另一方面,资源要素聚集能力弱,城市资本吸引力差,人才留不住,招商引资项目,雷声大雨点小,签约项目的多,实际落地的少。发展环境亟待优化改善,增收氛围尚需产业作为支撑。

15 人才落地难,增收机制难建立

人才是农户万元增收的关键。村社干部既是农户万元增收的组织者,又是农户万元增收的实施者。目前,村社干部的误工补贴分别为1100元/月和220元/月,经济待遇较往年相比明显改善,但政治地位仍然不高,与个私老板、外出打工者相比差距悬殊。因此,“工作没做头,工资没想头,前途没望头”的说法在农村广为流传。50岁以上“挂牌文凭”当村社干部的多,真才实学的大中专生、年轻人、治村能人当村社干部的少,制约了农户万元增收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16 观念改变难,增收动力难融合

观念是农户万元增收的保证。尽管政府广泛宣传动员,强化政策引导教育。但是,农户增收致富的精气神始终不足,思想僵化、观念落后。有的农户机械呆板,老在“林子”里“打转”,脱离不了“林内”、“农内”传统产业;有的农户宁愿苦干也要苦熬,怕失地、怕失业、怕饿饭,不支持,不配合,小家子气,小肚鸡肠;有的农户贪图虚荣,一旦增收,便举债修房造屋,结果房屋、增收项目双双流产,烂尾楼、空房户大量出现,缺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和勇气。

17 监测监管难,增收底线难保证

监测是农户万元增收的基础。据调查,增收基础不牢,增收源头失真的现象客观存在。有的乡镇没有按自然户顺序抽取调查户,而是择中收入大户为调查对象;有的乡镇监测管理员、调查员责任心不强,入户调查率不高,数据质量差,记账台账不规范;有乡镇的既没有记账台账,也没有入户记录,监测数据任凭管理员调控;有的乡镇领导政绩观念错位,主观干预统计数据,增收指标领导说了算。检查验收的增收基础资料,难以反映客观真实的增收效果。

2 “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建设难题的成因分析“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在建设实践中存在上述问题,既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也有体制和机制的因素。

21 思想观念落后,科学意识淡薄是主观原因

一是教育欠账较大。据调查,“两翼”地区在校接受教育一般为5~7年,与“一圈”地区相比少3~5年。文化结构比严重失调,科学与反科学的力量差距悬殊。二是陈风陋习盛行。民族风俗较多,宗族势力较强,腐朽思想浓厚是“两翼”地区民间的一大特点。如婚丧嫁娶讲排场,结婚挑兜兜走琅琅,守灵做道场游鬼城,少则2~3天,多则5~7天。三是发展方式粗放。一产业发展传统粗放,主要依赖于劳动力投入、自然生产和分散的家庭经营;二三产业发展原始落后,苕粉、桐油等小作坊多,科技企业少,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小煤窑、小水电、小水泥等中小企业多,龙头企业少。四是收入来源单一。据调查,农户家庭总收入10000元/年以下的占49%。其中,外出务工收入占73%,种养殖等农业收入占15%,土地流转、房屋出租收入占12%。五是消费结构简单。据调查,农户生活性支出占8271%,生产性支出占1729%。51%的农户贷款和90%以上的外出务工收入用于建房,与小康社会的消费结构比存在天壤之别。

22 基础条件太差,主观欲望不强是客观原因

一是出行难。目前,三级乡镇道路基本普及,但村社道路崎岖坎坷,“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包糟”现象还相当突出,车辆等交通运输工具发挥不了作用,农户出行仍靠两条腿,看似近在咫尺,爬坡上坎,弯弯曲曲,行程一般需要1~2个小时。二是饮水难。由于管护等原因,人饮工程年久失修,塌方、漏水、干枯等现象严重,绝大多数山坪塘、水库、渠堰等变成了“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的摆设,人畜饮水多为溶洞水、田间水,卫生条件极差,有机化现象突出。三是用电难。由于地理等环境因素影响,电力成本高,线路落差大,变压里程远,电量消耗大,电亚不足,电动机、电视机等生产加工与生活用电往往不能同时使用,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3 基本因素贫乏,增收动力不足是现实原因

一是无增收项目。据统计,烤烟、魔芋、蚕桑、辣椒、金银花以及牛、羊、鸡、猪、兔十大种养殖项目,是“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的主要产业,起点低、规模小,成本高、收益小。二是无增收劳力。据调查,平均每3口人家就有1~2人在外打工,90%以上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全家外出的占12%,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十分缺乏。三是无增收技术。目前,在农村务农的老弱病残者居多,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弱,难以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四是无增收资金。“两翼”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0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50元。要让这些刚越过温饱线的农户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规模化经营,实在是无能为力。五是无增收场地。虽然“两翼”地区幅员面积大,但实际可利用土地尤其是耕地十分稀缺。况且生态环境脆弱,地质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在高速公路和人口密集的地方可利用地更少。

24 人才流失严重,中坚力量缺乏是体制原因

一是村社干部流失。由于现行村社干部管理体制严重缺失,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很多治村能人辞去村社干部职务,纷纷外出务工赚钱或经商办企业,弱化了农户万元增收致富领头羊的作用。二是实用人才流失。当前,实用人才在个体生产、自主经营向行业协会、学会等团体联盟的同时,逐步从农村涌向城镇,新工作、新环境、新技术逐渐取代了农村实用技术。三是人才结构失调。现行农村经纪人、建筑安装和加工业方面等实用人才多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水陆交通便利的乡镇、街道,年龄、工种等结构极不合理。如生产能手35岁以下的占3811%,45岁以上的占4565%。

25 要素市场滞后,配置作用乏力是机制原因

一是买卖难。当前,“两翼”集贸市场多,专业市场少,零售商品多,仓储物质少,原料产品多,加工产品少。其结果是87%的农户与龙头企业有联系,但975%的农产品销往本地市场。农户想买的产品买不到,想卖的农产品卖不出去,买进的产品成本高,卖出的产品价钱低。二是融资难。一方面,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嫌贫爱富现象,农村金融网点少,农村资金城市返流问题严重,信贷政策缺失,贷款权限小,程序复杂,门槛高,进一步限制了农户贷款。另一方面,社会游资、企业闲资、个人散资资源浪费突出,资金供需矛盾与市场配置作用尚未接轨。三是信息难。电视是村民“看世界”的主渠道,而“两翼”20%左右的农户没有电视机,985%以上的农户既没有电脑也不会使用,对农副产品能否卖个好价钱茫然于“跟着感觉走”,阻碍了万元增收工程项目的落实。

3 破解重庆“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建设难题的对策建议“两翼”集中了全市50%以上的农村人口、80%的贫困人口,17个区县就有1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1个市级贫困县。因此,破解“两翼”农户万元增收难题,关键是把握工程建设的特殊性,遵循科学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创新思维,跳出“三农”助增收,整合资源带增收,持续发展促增收。

31 创新增收基础,破解消极难题

一是摸底数。发挥重庆农产品交易网站作用,建立资源共享的农产品信息交换平台,及时收集发布农产品产地、规模、产量、价格、销售等信息。严格执行国家统计法规,建立农户万元增收统计数据监测体系,落实监管责任,客观真实反映工作成效,防止“大跃进”、“浮夸风”再次泛滥,切实解决增收增量底线不实等问题。二是稳基数。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发展非农产业,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油安全。优化人力资源,转变就业创业观念,培育发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营造农户增收致富氛围。指导农户有序流转土地,组建农业专业化队伍,大力培养职业农民,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切实解决增收主导产业方向弱化等问题。三是强基础。加快推进交通建设、水电保障、开发造地等重点基础工程建设,畅通田间道路,健全农田林网,配套灌排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力度,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切实解决先天不足、后天乏力等问题。四是添活力。用良种支持农民干,保障生产发展用种需要。用舆论引导农民干,坚定农户万元增收目标的信心。用规划指引农民干,增强农民的主观能动性。用政策激励农民干,激发农民的创业热情。用典型带领农民干,培养农民的增收信心,切实解决增收主体不积极、不主动等问题。

32 创新增收渠道,解决收入来源

一是增减同做。农户万元增收既要通过发展产业,做好加法增收,也要采取综合措施,做好减法增收。借助户籍制度改革,让部分农民转为城市居民,缩小分母,增加人均耕地和资源占有量,实现“减人”增收。提供科技服务等措施,挖掘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增加一批加工园、示范园、花卉园、观光园,减少一批家庭作坊、传统种植、原始养殖、荒山荒坡、废墟宅基等,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减支”增收。通过农业保险投保,降低农业农村风险,减少农民支出,实现“避险”增收,切实解决增收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二是内外并重。在做好“农内”文章的同时,大做“农外”文章。建立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和企业营销服务机构,加大农户产销对接工作。强化产业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经纪人+农户+加工企业”等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实力。大力发展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增加非农收入。创新就业模式,构筑劳务网络与劳务经纪人平台,建立富余劳动力台账,推进农村劳动力秩序化、组织化、规模化转移就业,切实解决增收途径不畅等问题。三是长短结合。发展农业和非农产业项目,既要发展长线品种,解决农民可持续增收,也要发展“短平快”项目,使农户立竿见影。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大力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桑园、小茶园、小药园和小养殖园等特色项目,做到家家有项目,户户能增收,切实解决增收思路不清晰等问题。四是突出转变。转变思想观念,变黑山羊等种养殖业副业为主业,大力发展以金银花、山羊为主导品牌的特色种养产业。转变生产方式,变一家一户分散作业为规模化的集约式生产,切实解决投资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转变科技服务机制,变科技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技术指导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自主引导服务,化解农业科技服务风险。转变市场培育意识,变自产自销、自购自养为合作社会员制、公司寄养制,公司订单制,切实解决农户增收无资金、无劳力、无技术、无市场等问题。

33 创新增收举措,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把握着力点。农户万元增收的着力点,产业是根本,改革是动力,科技是支撑。因此,通过抓产业促增收,积极培育土鸡、山羊、肉兔、肉牛,黄连、乌桕、金银花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精细加工等非农产业。通过抓龙头促增收,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国内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到“两翼”建立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增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实力。通过落实政策促增收,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在标准不变的前提下,按土地确权后的实际耕种面积给农民补贴。通过抓科技促增收,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种子种苗工程建设,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到“两翼”建立“产学研”示范基地,切实解决增收机制缺乏等问题。二是突出新增点。“两翼”农户万元增收的新增点就是持续发展林业和林下经济。深化“三权”改革促增收。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业所有权、房屋所有权流通体系建设,确保农户“用益物权”的财产性增收。抓农村金融改革促增收。建立农业保险长效机制,推进农业险种政府“贴现”保险改革,提高农业产业抵御风险能力。抓农村服务体系改革促增收。大力发展农村土地流转等中介组织,积极为农村土地承包与流转的法制化管理创造条件,切实解决“两翼”农户“守着金山讨饭吃”等问题。三是抓住关键点。农户万元增收的关键点就是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确保农产品卖得出、卖得远、卖得好、卖得久。为此,各区县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把握增收产业提质增速关键点,培育一批诸如石柱的辣椒、长毛兔、黄连,秀山的土鸡、金银花等特色农业产业,抢占大市场,实现特色促销增收。包装一批诸如梁平的鸭子、竹子、柚子等知名品牌,实行品牌营销增收。引导一批诸如酉阳引进的南方集团、石柱引进的小天鹅等大型超市、商贸、餐饮企业建立订单生产基地,实现企业购销增收。扶持一批诸如黔江生猪交易中心、浙江桐乡工业园,建立区域性农产品集散地批发市场,实现集约推销增收,切实解决农村“卖难”和城市“买贵”以及农户增产不增收等问题。

34 创新统筹策略,弥补资源短缺

一是创新农村金融。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大力支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落实金融部门减免新增农户贷款营业税等优惠政策。督促银行创新信贷产品、增加农地农房等有效抵押品、降低门槛和利率,切实解决空虚户、贫困户、劳弱户贷款难问题。二是开展帮扶接对。组织区县、乡镇单位和干部,扎实开展以村企合作、村社合作、村银合作、新型农民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接对活动,为打造企业农业、合作农业、大户农业、品牌农业、市场农业出点子、做样子、引路子,切实解决增收有愿望,劳动能力弱的老弱、病残等农户增收难、增收慢等问题。三是强化风险防范。依托“两翼”农产品数据平台,建立销售、疫病预警机制,定期不定期发布生产销售情况。鼓励市、县、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大宗农产品风险基金。大力开展农业保险,建立健全农业保险长效机制,降低农业投资风险,提高农业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切实解决农户增收保障差等问题。

35 创新领导模式,防止增收反弹

一是改革用人导向。加强和改进基层村社干部领导方式,建立健全乡镇公务员从村社基层干部中遴选的长效机制。支持和鼓励乡镇事业干部到村社任职,稳步推进村社干部脱产制度,分期分批解决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身体健康,作风优良的年轻村社干部政治待遇。放大“能人治村,增收致富”的示范效应,引导动员专业大户、企业老板担任村社干部,切实解决增收动力不足等问题。二是追加资金投入。整合交通、水利、扶贫、国土以及三峡库区产业等建设资金,每年从城镇化、工业化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增加市级农户增收专项资金。调整财政支持方向,积极向农产品加工、流通、品牌、科研等涉农项目倾斜。提高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补助标准,降低乃至取消对山区区(县)财政的配套比例要求。设立农户增收帮扶救助基金,重点帮扶特色农业产业和风险农业产业,如娃娃鱼养殖等产业,切实解决增收产业资金短缺等问题。三是创新督导方式。工作方式上,把督导对象直接锁定到户,要求增收目标到户,项目规划到户,帮扶指导到户,政策扶持到户,示范带动到户;产业发展上,对耕地、林地、水域等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全方位开辟增收领域和空间;市场培育上,实行农工商整体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考核奖惩上,目标在增量,责任到农户,对工作不落实、扶持不到位、覆盖不全面的要定期通报并限期整改,切实解决增收不持久,领导不持续等问题。

参考文献:

马正其敝厍臁傲揭怼迸┗万元增收的思路与举措[J].新重庆,2010(6)

猜你喜欢
两翼对策研究重庆市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蜜蜂杂志(2022年5期)2022-07-20 09:54:06
重庆市光海养蜂场
蜜蜂杂志(2022年3期)2022-05-23 05:11:42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春 景
河北水利(2021年4期)2021-01-06 19:09:28
铸造辉煌
——重庆市大足区老年大学校歌
卫康 “一体两翼”促发展
输变电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职业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钻孔桩施工的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