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美兰
摘要物理实验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创新渗透着实验的每一个环节:从设计思想到演示手段和技巧,从设备组装到自制教具和实验步骤。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教师就必须进行实验创新。
关键词实验创新教学难点
实验创新应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标,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为目的。下面是几个利用创新实验,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实例。
1创新物理实验,形成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物理规律和公式的理论基础。力臂的概念和作图是《杠杆》教学中的是难点。学生常常将支点到力的作用点之间的距离当成力臂。常见教法:列举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比如开门:支点和力的作用点不变,改变拉力方向,从拉力的变化进行分析说明。一位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自制的杆秤,将列举事例变成了实验教学。
师:请同学们用测力计代替秤砣,感受用杆秤称量物体质量的过程。
生:分组实验,体验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平衡。
师:(投影)在秤盘中放上木块,分别在A、B两点用测力计向下拉(图1所示),测力计的示数相同吗?它们之间有何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测量A、B两点的拉力并展示测量结果。
生1:测力计的示数不相同。我们测得A点拉力是1.5N,B点的拉力是2.2N,B点的拉力比A点大。
生2:我们测得A点拉力是1.8N,B点的拉力是2.5N,所以测力计的示数不相同。B点的拉力大,A点拉力小。
师:若把测力计的拉力看作动力,从刚才的实验看,动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3:我认为与动力到支点的远近有关。
生4:动力的大小与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大,动力越小。
师:很好。(投影)动力的大小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有关。
师:(投影)保持测力计的位置不变(作用于B点),改变拉力的方向(如图2所示),测力计的读数变化了吗?这说明什么?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生:测力计的示数变小了。
师: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改变了吗?这一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距离没有改变,这说明动力的大小还和力的方向有关。
(投影)杠杆平衡时,动力的大小与动力的方向有关。
师:动力的大小既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有关,又与力的方向有关,为了把这两个因素都体现出来,物理学家找到一个物理量,那就是从支点到力的方向上的一段距离,我们称之为力臂。
板书: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师:你能作图找出力臂吗?
学生练习力臂作图。
这一个简单的创新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建立了力臂的概念,而且纠正了学生的常见错误。
2创新实验,建立物理规律
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结构体系的枢纽,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中心任务。功的原理是《功》一节的教学难点之一。常用教法:列举生活实例或演示实验,经过分析、讲解得出结论。一位教师设计了如下学生实验,轻松突破难点。
师: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功的概念、公式和基本计算。下面进行个活动。
(投影):练习测量并计算动力所做的功(图3所示)
(1)用杠杆提升物体。(2)用动滑轮提升物体。
提示:观察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并做记录,同时记录拉力的大小。
说明:(钩码质量:0.2kg,实验中可将钩码提升0.1m,坐标纸上每格长度为0.05m)
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测量并展示实验结果。
生1:我们用杠杆提升物体,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是0.2m,测力计的示数是1.1N,动力做的功是0.22J。
生2:我们也是用杠杆提升物体,物体挂在离支点三分之一处,钩码上升0.1m,动力作用点上升0.3m,拉力是0.8N,动力做的功是0.24J。
生3:我们用动滑轮提升物体,动力作用点移动的距离是0.2m,测力计的示数是1.1N,动力做的功是0.22J。
师:(投影)使用简单机械做功多,还是直接用手提升物体做功多?
学生迅速进行计算和比较。
生4:直接用手提升物体做的功是0.2J,所以使用简单机械做功多,直接用手提升物体做功少。
师:使用简单机械做功比直接用手提升物体做功多,我们就说使用机械不能省功。
板书: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通过这一分组实验,学生不仅顺利得出了功的原理,而且加强了功的计算练习。
3创新物理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磁场是《磁体与磁场》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常见教法:反复演示形象的物理实验。先实验演示“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分析讲解磁场的方向,再用铁屑演示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下面是一位教师对实验的创新处理:
师:物理学规定,磁场的方向就是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活动。
(投影):用小磁针探究“条形磁体的磁场”
要求:(1)按图示位置(图4所示)叠放好透明胶片和条形磁体。(2)选择6至8个你感兴趣的点,观察并描绘小磁针在磁场中各点的指向。
学生两人一组,分组实验。
教师投影展示搜集到的几组胶片,让学生进行评价。
师:仔细观察,这几个小组描的点位置一样吗?
生1:有的一样,有的不一样。
师:如果我们把胶片叠加起来会怎样呢?
(投影):5张胶片叠加,10张胶片叠加。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2:叠加的胶片越多,描的点越多,就越能准确地表现出磁场。
师:很好。大家能不能找到比小磁针更好的方法来展示磁场呢?
生3:用铁屑代替小磁针来做实验。
师:为什么选铁屑呢?
生3:铁屑细小,受磁体的作用很容易被磁化。
师:请大家尝试用铁屑来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投影)实验注意事项。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这一分组实验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更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契机。
实验创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只有对原有实验的不足和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深入思考,大胆改进,才能丰富我们的课堂,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