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的应用

2012-04-29 03:01:59刘萍
现代语文 2012年4期
关键词:语言

刘萍

摘 要: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广泛地存在,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会进一步彰显公文的语体特点。本文简要地分析了模糊语言在公文中的存在原因、作用、表达方式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公文是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公务中形成的特定体式、特定作者,并在特定范围内使用的各种文书。公文的实用性很强,因此《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公文用词用字准确、规范。但是,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公文在表述时,使用了大量的模糊语言。如:

(1)最近一个时期,一些地方积极探索,又相继推出农村人口落户城镇的政策措施,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为防止在市内务工的农民工大规模返乡回流,市政府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鼓励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的扶持政策。

(3)各地和有关部门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管理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政策执行力度进一步加大……

什么叫模糊语言?伍铁平先生是这样给它定义的:外延不明确的概念叫模糊概念,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叫模糊语言。模糊语言以其独有的魅力在公文中应用相当广泛,并对公文的表述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模糊语言在公文中存在的原因

公文中之所以出现大量的模糊语言,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一)客观事物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不精确性

在实际工作中,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有些情况的出现往往是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有些情况本身就处于模糊状态。这些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是连续体,无法作出精确的切割,也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只有依靠模糊语言,才能准确地反映处于模糊状态的事物和现象。如:

(4)2月14日,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北关学校10名小学女生在校外租赁房屋内发生煤气中毒,造成其中3名学生经抢救无效死亡,7名学生送医院抢救,暂无生命危险,现予以通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一起小学生煤气中毒事件的通报》)

(5)到2015年,力争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下简称重点县)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8左右。(《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口计生委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做好人口计生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

学生的病情是时刻变化的,例(4)中用了模糊词语“暂”来表述,显得更为准确。例(5)中是一种情况预测、推断,使用“力争”“8‰以内”“1.8左右”等模糊词来描述不确定的内容。

(二)人对事物的认识存在着模糊性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既有清晰和精确的一面,也有模糊不清的一面,当无法对事物做出明晰、清楚的断言时,只能用模糊语言。如:

(6)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例(6)中的“认识”和“领导”本身存在着模糊性,无法做出明确的断言,只能用模糊词语“充分”和“切实加强”分别来修饰限定。

(三)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词具有模糊性

模糊语言是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大量词语都是模糊的,不能精确地确定其外延所指,如“早上”“中午”“晚上”这些词语的外延具有一定交叉性和延续性。又如“大”与“小”、“多”与“少”、“重”与“轻”、“高”与“低”、“远”与“近”之间的边界也是模糊的。如:

(7)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各类事故总量和重特大事故大幅度下降,事故伤亡人数大幅度减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年”活动的通知》)

例(7)中的“近年来”“深入”“大力”“积极”“明显”“大幅度”都属于模糊概念。

(四)公文特定语境需要使用模糊语言

公文活动中,对于一些涉及个人隐私或国害机密、丑恶现象等内容,如果用精确语言表述或具体描述,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或损害国家利益,这种情况下用模糊语言显得更恰当。如:

(8)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出席命名大会,宣读了军委主席江泽民签署的授予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科技练兵先锋飞行大队”荣誉称号的命令……

部队的番号属军事秘密,不能对外公开,所以例(8)中用“某团”这一模糊语言来表达。

二、模糊语言在公文中的表达方式

模糊语言在公文中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利用模糊词

模糊词是最基本的模糊义构成手段,词组、句子、语段的模糊性大都是由模糊词引起的。公文中的模糊语言主要是利用模糊词来表述,常见的有:一是表时间的,如“现在、过去、将来、最近、目前、当前、届时、近段时间、长期以来、月末、年终”等;二是表范围的,如“任何、个别、有些、某些、大多数、少数、有关、广大、一批、局部、一部分”等;三是表程度的,如“很、极、较大、严重、十分、非常、明显、比较、巨大”等;四是表频率的,如“经常、不断、往往、多次、一再、再三、反复”等;五是表趋向的,如“继续、持续、仍旧、深入、增强、提高、减少、加重、减轻、加强、强化”等。

(二)利用公文表达的专用语

公文在长期写作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专用的词语,如“研究执行”“认真贯彻执行”“经研究,同意”“妥否,请批复”“为盼”等。如:

(9)《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10)你们关于2011年度高等学校申请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教育部关于2011年度高等学校增设第二学士学位专业的批复》)

这些期望语,表示要求、愿望,而要求、愿望很难量化,均带有模糊性。

三、模糊语言在公文中的作用

(一)用模糊语言能使公文的表述简洁明了

模糊语言具有较强的概括力,能以最少的文字反映最大的信息量。在公文中,对于一些没有必要详细阐明的内容,可以通过模糊语言一笔带过,将文字集中在重点要说明的问题上,让读者更好地领会公文的实质和核心,并达到节约文字和行文精练的目的。如:

(11)三鹿牌婴幼儿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处置工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进一步做好婴幼儿奶粉事件处置工作的通知》)

例(11)中的“高度重视”“多次召开”“相关处置工作”,它们所包含的信息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如果将其组成成分一一列举的话,会使公文变得十分繁琐冗长。它们是用来概括市委、市政府对三鹿牌婴幼儿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重视,不是全文的核心所在,本文的重点是放在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通知精神进一步做好婴幼儿奶粉事件处置工作的措施上,这样便于引导读者更深刻地掌握文件的精神。

(二)用模糊语言能使公文的表述周密严谨

公文是要贯彻执行,语言要做到周到精密,不可有丝毫的马虎和疏漏,以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

(12)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挤占、挪用补贴资金,不得拖延兑付时间,严禁骗取补贴资金行为的发生,否则将追回或停止拨付补贴资金。(《北京市家电下乡补贴资金管理办法》)

(13)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有关基层组织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鼓励和支持其在宣传教育、预防干预、关怀救助等方面开展工作。(《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通知》)

例(12)中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任何理由”没有特指哪个单位和个人、哪种理由,而是泛指,却能把范围和情况全部囊括进去,周密严谨,无懈可击。例(13)中的“等”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的模糊语,但它在文中的运用,避免了难以一一列举或列举遗漏的问题。

(三)用模糊语言能使公文的表述灵活务实

公文是人们进行公务活动时的重要工具,关系着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贯彻以及日常具体工作的进行。我们知道,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部门的具体情况是千变万化、纷繁复杂的。为了保证公文的可行性,在坚持原则性的同时,语言又要有灵活性,这时候就需要模糊语言表情达意,因为模糊语言较之精确语更有灵活性。如:

(14)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试点具体实施办法,并报国务院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备案;要在充分调研、多方论证、周密测算的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试点实施方案,按要求选择试点地区,报国务院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国务院关于开展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例(14)中的“切实可行”是一个模糊词,不确指哪些试点实施方案,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切实有效”的试点实施方案,如果硬性加以规定,那会脱离客观实际,不利于公文的贯彻执行。

另外,公务活动本身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写作过程中借助模糊语言,能对涉及预测、推断的内容,进行灵活表达。如:

(15)利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畅通、高效、平安、绿色的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建成比较完备的现代化内河水运安全监管和救助体系,运输效率和节能减排能力显著提高,水运优势与潜力得到,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

例(15)中的“比较完备”“显著提高”“充分发挥”“显著增强”都是模糊词,是对十年后长江等内河水发展的一种预测,是不确定的推断。

四、把握模糊语言在公文中的正确应用

(一)不要错把模糊语言当语言模糊

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它在表述上是清楚的,只是有不确定的语义。而语言模糊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表述含糊不清,会给读者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和执行上的困惑。如:

(16)参加工作15年以上的职工一年可享受10天以下的带薪旅游假。

(17)与会人员接此通知后,请携带有关文件,于八月二日前来市政府招待所报到……(《××市会议通知》)

例(16)中有两处不明确:15年以上是否包括15年?10天以下是否把10天也包含在内?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因此有纠纷。例(17)中“八月二日前”很含糊,是“八月二日”那天“前来报到”呢,还是“八月二日前”来报到,两者解释都可以,这就让与会者难以把握。

(二)不要为求灵活,一味搞模糊

公文写作需要借助模糊语言来体现一定的灵活性,但是,留有余地的灵活不能导致过于灵活而成的空泛,过于“委婉”而让政策无法实行。如许多常用词语,如“尚待研究”“原则同意”“酌情处理”“事出有因”等,可能成为官僚主义作风的推托之辞,使问题一脱再脱,得不到解决,给工作带来麻烦,损害各级政府机关的形象,造成极坏影响。

因此,公文写作时应根据工作的需要,该明确表态的就要明确表态,避免模糊语言的消极作用。

(三)不要脱离语境,滥用模糊语言

公文中模糊语言的使用要综合考虑具体语境、作者的身份地位、行文关系及发文意图等各要素,这样才能使模糊语言的运用和谐恰当。滥用模糊语言会损害公文内容的表述,降低其实际的操作性,如“一般不能挪用公款”“大体符合制度规定”“有些盗版影碟必须严格查禁”“原则上不能超编”等语句就严重违背了发文的本意,有可能使收文机关在理解上产生歧义而给工作带来损失。

(四)公文写作应以精确语言为主,模糊语言为辅

准确、真实是公文的核心,在写作中应坚持精确语言为主,模糊语言为辅这一原则,即在不影响精确表达的前提下,才能有条件地科学使用模糊语言。只有这样,才能使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产生特殊效果。如:

(18)过去一年,我们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3%,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3%,城镇新增就业1168万人,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例(18)中第一句用“很大”这个模糊词简明概括2011年所取得的成绩。第二句则从四个方面、三个具体数据来铺陈。这两句前呼后应,丰约结合,相辅相成。

(本文为湖南省高校科学研究项目“模糊语言学语用功能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11C0729。)

参考文献:

[1]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龙厚雄.公文中模糊语言问题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1,(4).

[3]论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的使用误区[J].秘书之友,2004,(1).

[4]公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

(6).

猜你喜欢
语言
诗之新,以语言创造为基
中华诗词(2023年8期)2023-02-06 08:51:28
(n,k)-语言及左-(n,k)-语言的一些性质
语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日常语言与播音语言
新闻传播(2016年10期)2016-09-26 12:15:04
语言技能退化与语言濒危
我有我语言
论语言的“得体”
语文知识(2014年10期)2014-02-28 2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