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成效的三个途径

2012-04-29 00:44朱建
化学教与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反思

朱建

摘要:文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课改的认识,就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前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后反思,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思考,旨在引导教师加强对课堂教学的探究、总结和反思,适应新形势下化学课改的需求。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前准备;优化;教学过程;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4-0046-02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21

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学,在教材结构发生变化,教学内容充实添新,教学形式丰富多样的情形下,对每一位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新形势下的学校教育,也迫切需要一大批年轻的教学骨干和教学能手脱颖而出,真正能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勇于承担起国家、社会寄予的期望与责任。因此,对于广大青年老师,自初涉讲台到走向成熟的教学历程里,一开始就应加强学习,牢固树立新课改理念,全身心投入工作实践,着力于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和探索,以适应时代赋予教师发展的需求。

一、提高课堂教学成效,需精化课前准备

通常课堂教学可按以下列步骤去思考和实践:

(1)认真阅读教材教参,熟知课程标准;

(2)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3)分析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

(4)理清重点、难点、疑点、亮点、拓展点;

(5)教学具体设计(考虑合理解决以上各点,考虑知识容量和密度及时间分配,考虑问题预设和有效生成,考虑讲授的方法技能,斟酌教学语言和板书设计等等);

(6)对教学实施后效果的全面反思(自我评价和学生反馈结合);

(7)弥补调整或改进完善。

在上述过程中可以看出,授课者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课前准备这一环节,因此,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是一堂课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前准备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组织,更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因此要做到成竹于胸,首先需要对知识结构体系和学生的特质和储备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然后去解决好“教师怎么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所以,新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的头几年,对教学环节的处理应非常重视,应时刻考虑学生实际,教案设计时力求做到主线明晰,结构完整,容量适中,难度适当,方法模式运用合理有效,师生互动和谐流畅,教学用语精练生动,板书设计简明合理,尽量将课堂教学内容结构化、问题化、模型化、并与生活生产多联系,这必将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现今,备课的信息来源很广,教师如何处理这些有用的信息,也是课前准备过程中需认真考虑的问题。思考不够深入,处理不得当,或不理解真实用意的照搬和模仿,很容易造成肤浅挖掘教材教法,非但课堂教学的成效打折扣,而且对自己的未来发展也不利。

再值的一谈的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初用新教材,老师们都有这样的困惑,教材好象缺少了“系统性”,变得杂乱无章,甚至连标题都没有章节了(只有专题几),但随着教学的实践和深入,才逐步理清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即教学内容为模块式呈现,螺旋式上升,着重于围绕某一特定的主题展开学习探究。必修模块涉及内容丰富且量大,几乎囊括高中化学全部内容,但對综合运用能力考纲要求相对较底(实际教学中让老师们很难把握),选修模块有一定的深度,在内容上是必修模块的继承和发展。在教材的编排中,还特别重视学生活动的设计,如“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整理与归纳”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把握了教材的特点,我们才能解决好教学内容组织和设计的合理性问题,才能解决好新课标给大家带来的暂时的教学矛盾和困惑。

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通过集体备课和大量资料的整合固然可以找出头绪来,但归根到底仍需教师个人加强研究。要清晰完整地理出新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意图,并与考纲要求实现对接并非易事。通常的应对策略是:对于考纲要求的重点内容应力求扎实巩固;考纲不要求的拓展性内容的选择应慎之又慎,取舍时要有充分的理由,授课时应作怎样的分解或化解。譬如,在《金属晶体》的教学中,虽然高考对晶胞密度、空间利用率的有关计算(教材也没有具体呈现)不作要求,但依据学生状况、学情,实际的处理是花了较多的时间去解决这个问题,考虑有三点,一是十分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原子的空间堆积方式。二是在计算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立体几何的知识,因而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借助数学模型和工具能解决化学问题。三是计算中用到了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均摊法求晶胞占有的原子个数等高考必备知识。因此这里的教学不在于学生能否有效掌握此类计算的完整过程,而在于让学生去体会模型的作用和学科之间知识的交叉运用,真正让学生去感受解决化学问题需要知识(甚至是多学科知识)的储备。当然,我们更多地应充分尊重教材、考纲。如“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轨道表示式”是个新增的知识课题,而且教学中存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依据高考的要求,不拓展不加深,完全按教材编排意图和教参考纲的要求去展开教学,同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避免了因加深难度而造成学生较重的课业负担。

因此,教学内容的组织和设计精当与否,需要教师多角度的挖掘教材,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加工。不能将教材内容照抄照搬,不能受教材和考纲的束缚,不能完全让高考牵着鼻子走。所有这些,只有通过平时刻意的训练和不断的积累才能攀升提高。

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需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组织得当的前提下,努力去优化教学过程,讲究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有效运用,促使课堂精彩生动,促进学生积极思辩,在有限的时间内努力提高教学成效。譬如,在教学中需要创设“启发”的情景,以激发学生认知的欲望。依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多利用实验进行启发;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启发;利用图表对比分析进行启发,利用直观模型、教具进行启发,利用化工生产的实例进行启发等等,往往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情景设计要凸显教材的重点、关键点,突破难点。问题提出必须科学、正确、清楚,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一般规律。再如,新教材几乎每节内容都安排学生“交流讨论”,目的解决重难点问题,我们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这里既不能“以讲代论”,更不能流于形式,通常我的做法是把大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小目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这样可以减免学生盲目思考,同时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了效率,教学的组织安排也显得紧凑。还有,对于简单安全的教师演示实验,在没必要安排学生去实验室的分组实验(二人一组)前提下,可以尝试着在教室内进行分组实验(四人一组),让学生全员参与。一方面省了不少准备仪器药品上的麻烦,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群体合作,完成了原本为教师做的实验,心理自然会产生愉悦感,因为非但实验合作成功了,而且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比老师在讲台上演示清楚多了。

优化教学过程,还应关注教学容量和密度的问题。一般来说,课堂教学应该有一定的知识容量和密度,但这不能作为评价课堂教学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按照现代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容量和密度,更应关注学生思维活动的容量和密度。片面追求知识容量而忽视思维强度或者片面追求思维强度而忽视知识容量都是不可取的。对于习题讲评课,这个矛盾显得尤为突出。我认为:除了习题的本身因素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教师的教学问题——即教学中只重视对教学结论的灌输而忽视教学过程。也就是说,在讲解这一问题时,往往没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为何要这样求解、为何不能那样求解(片面追求容量与结果,忽视认知的规律和过程)。正因为这样的教学,学生没有经历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认知活动过程,因此学生就难于获得相关的知识,也难于真正的理解和巩固。这样的教学显然违背新课程把“过程和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要求,违背了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的要求。我觉的,如果一节习题讲评课,仅仅解决了很少的几个问题(教师备课时需确认这几个问题本身的价值及重要性),但是通过分析评价发现,课堂中学生的思维活动量大,思维积极性高,解题能力得到培养,那么应该是一堂成功的课。顺便说一下,对每一位初涉讲台的新教师而言,自身的解题能力及学科思维品质的提高本身就是个需要面对的课题。

优化教学过程,多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活跃思维,还应重视语言的艺术性。因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苏霍姆林斯基)。一堂好课,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准确精练,通俗生动,解惑启发到位,比喻形象得体。例如,我在讲解共价键概念时,借助于班内同桌各提供一支笔来充当电子,创设在一个周期内共同使用这对笔“几率均等和不等”,“一方没有使用到”, “两支笔是全部由一位同学提供”的情景,有效解决了非极性键和极性键、极性键过渡到离子键以及配位键的概念教学,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努力实践和追求学科教学思想和情感培育的有机结合,借助于优良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知识面,去点燃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三、提高课堂教学成效,需强化教后反思

教师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和具备正确的反思角度对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显得很重要。平时我们经常做的教学反思有:课后思,考后思,还有作学生调查后的反思,听其他老师课后的反思,学生作业中易错点的反思、对解题结果的反思,对一套试卷或命题的反思等。所有这些,都是我们把握时机积极尝试教学反思的好习惯。但若要达成良好的反思效果来促进教与学,就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教师自身反思的角度和目标是否合理有效,完善改进后能否实践于今后的教学;二是在教学中能否有效培养和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反思。(因为学生在反思这个问题上普遍意识不强,认为是浪费时间)。

在反思一堂课的成败得失时,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是整体上反思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全面落实。

二是反思重點、难点的把握是否准确。

三是对教学技能的反思,包括课堂语言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板书的工整合理性,教具使用和实验的规范性等。

四是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如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不强,主体作用是否明显;学生是否有充分的动手、思考的时间;是否恰当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容量和效率等等。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和培养学生加强反思,提高学习效率:

一是对学习环节的反思。如预习、上课、复习、自学的效果等。

二是对解题过程、方法、结果的反思。

三是知识的新旧联系、纵横联系,知识的结构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反思。

四是对考试过程、水平发挥、心理素质、失误分析等反思。尤其是高考复习,学生有效的反思、总结,再作用于实践,往往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当然反思最好有记录,记录思维的轨迹,记录自己解决薄弱问题的设想,记录教学困惑和疑难,记录学生的新思路,新发现等等。总之,通过反思,促使教师主动地将与教育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纳入到自己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中来,慎重审视自己教育教学活动所依据的思想,并积极寻找新思维、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猜你喜欢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反思
对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思考
试论中英语言教学的异同
浅谈如何提高试卷讲评课的有效性
浅谈科技英语教学
浅谈高校乒乓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如何创设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