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一般认为,教学的有效性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效果,即教学活动达成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指向的是一节课的教学质量;二是有效率,即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工作量;三是有效能,即教学活动的价值实现,特别体现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上。
评价教学是否有效,不是以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以学生学到什么、学得好不好为最重要的标准。它所关注的是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下,在适切的教学情境中能否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自己的探究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以学论教的思想,也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低效、无效或负效的主要标准。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且认知活动容易受兴趣左右,这一教学内容的特点与教学主体的特点之间的反差,是提高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必须跨过的坎。实践表明,营造高效课堂的策略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几方面的策略。
一、让学生好学、乐学的策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指出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学、好学、乐学。怎样才能使小学低年级学生乐学呢?
一般的策略是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比如自制鲜艳的演示教具,自编儿童喜欢的数学童话,小猪搬家、动物运动会、喜羊羊与灰太狼等。
但是,仅仅依赖这些外在的趣味性所引发的兴趣水平比较低,也不能持久,更能提升小学生兴趣水平的是让学生感悟数学的魅力。
例如教学加法时,演示加号的生成,一横添上一竖,表示“-”与“|”合并;教学减法时,先让学生猜猜减号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演示从“+”里拿走一竖表示去掉;教学乘法时,故意先让学生感受同数连加的麻烦,写出10个2连加的算式,学生完成了,再写100个2连加的算式,学生写着写着停下了,面露难色,看到时机成熟了,就引出乘法,使学生在初步了解乘法含义的同时,体会到了2×100是多么简洁。
就这样,几乎每一节课,都想方设法尽可能地揭示数学的灵性,让学生天天体会数学可爱、数学好玩。
同时,每学一个新知识,都用低年级学生能理解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学习的进步。比如:学习加法,这是小朋友学会的第一种数学计算;学了减法,现在你们既能加进来,又能减回去;学了乘法,就更了不起了,知道了同数连加的简便方法;学了除法,加减乘除四种运算都会了,已经是一个小小数学家了。
总之,让学生乐学的策略,就是将外部添加的趣味性与数学自身的魅力,以及不断积累的学习自信,三者融合在一起,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自然而然地提升学生的兴趣水平与学习境界。
二、让学生手脑并用的策略
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之所以要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有过精辟的诠释:“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操作活动就是把学生手的动作和脑的思维结合起来,以活动促思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实践告诉我们,手脑并用不仅能有效激活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动手操作还能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然而,要使操作活动收到启迪思维的实效,还需要精心设计适当的操作用品(即学具)与操作记录单,使之能够展现数学的实质性内涵。
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分苹果”(《10的加减法》)一课时,起初导入效果不错。
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苹果吗?苹果营养丰富,我建议同学们每天都吃一个大苹果。看!这是10个苹果。齐读要求: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每堆有几个?老师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苹果分成两堆,边分边记录(把表格填完整)。
可是学生没有一个动手分小棒,他们有的在表格里直接填数,有的边数手指头边做加法,再填表格。尽管我及时补充提醒,老师发现有的同学很快填好了表格,能不能再用小棒分一分,看你填对了吗?还是没人响应采用操作进行验证。虽然这节课学生也学会了10的加减法,但他们的思维单一,发展性效能并不理想。课后经过反思,找到了原因:一则小棒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分成两堆后几和几对比不够鲜明;二则表格中已经列出了一个数,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较小。于是我调整了设计,把学具改成正面红色、反面白色的双色圆片,把书上的表格改为:
我在巡视中惊喜地发现:多数学生自觉地边操作边记录,不同分法也浮出了水面,没分完整的、重复分的、按顺序分的等等。经过交流、比较,一致认为按照顺序分,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水到渠成地优化了分法。
显然,双色圆片比较新颖,激发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正反两面的颜色对比明显,凸显了依次操作的效果。每次分成几和几都由学生自己填写,有利于显示学生个体的不同思维水平。应该说,这一加工改造,更为有效地体现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分苹果”为载体,人人动手,更深刻地体会了加、减法的含义,发展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能力。
又如,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尝试了各种学具,发现以操作小棒为最佳。以计算15-7为例,学生看着1捆5根小棒,思考怎样从中拿走7根,极其自然地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算法:
算法一:先拿走5根,再从1梱里拿走2根,即15-5-2=8;
算法二:先从1捆里拿走7根,再加上5根,即10-7+5=8。
此外,我参考了人教版教材,给两种算法加以图示(箭头指向减数):
两种算法的区别,算法一是分拆减数,算法二是分拆被减数,一目了然。
总之,实施让学生手脑并用的策略,关键在于精心选择适宜的操作材料,精心设计操作实验的记录方式与表示方式,使其凸显所学数学知识的内涵。
三、让学生巧思活用的策略
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真正提高教学效能的课堂。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内容非常简单,怎样利用简单的内容发展学生的思维呢?习惯的做法是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人为规定其数学意义。这样的思维训练多了之后,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
鉴于此,我一方面坚持突出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说出个人的理解;另一方面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进适当的富有数学味的思维练习题。
例如,在计算练习中引进“蚕食算”。
有学生在解答上面第三题时,想到了直接用84-55=29,然后把29拆开,分别填入十位、个位。我问:你们是怎么想到的,学生回答:上下交换还是数位对齐的,左右交换就不对了;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上下交换都一样;还有学生联想到了小棒的捆与捆、根与根。我为这些学生的个性化回答而高兴,因为他们的表现证明突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努力是有效的。
又如,解决实际问题,先出示没有问号的图,让学生自由发挥。
我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两图的异同,但不强调小猴头的朝向决定加减的规定,允许学生口头编出符合图意的数学小故事(以左图为例)。
树上原来有6只小猴,又爬来了2只,现在有几只小猴?
树上原来有6只小猴,现在有8只小猴,后来爬来了几只?
树上爬来了2只小猴,现在有8只,原来有几只小猴?
然后,再出示下面两图让学生对比:
使他们明白,图上有了问号,就只能求出问号所表示的数。这样,既不影响学生测试评价时的成绩,又不至于束缚他们的思维。
一般地说,要让学生巧思活用,就必须重视表现形式与数学内涵的一致性,因势利导,自然收放,以求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