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秋琼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语文学习离不开读,而小学阅读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阅读教学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学生的读书和思维。
【关键词】置疑;激趣;潜移默化;精析;积淀;尽其所能
小学语文教学在继承的基础上着力创新,不仅语文课堂“面貌一新”,而且课外学习也“异彩纷呈”。“优良传统”不能丢,“花样翻新”不能少,学生在忙忙碌碌的学习中,阅读能力是否得到大幅提高,语文素养是否得到全面发展?教学之余,我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了一些反思,并进行了一些尝试。
思考及尝试之一:打破课前预习的传统
我发现许多同仁和我一样,都有布置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而且要求甚高,内容倒不尽一致。虽然教学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教师们主要是在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上绞尽脑汁,力求创新。那么,课前预习到底有没有必要呢?引发我思考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三个:
一是我布置的预习任务绝大多数学生不认真完成。上一学年我教三年级,学年伊始我就重点给学生介绍预习方法。我对学生提出的预习要求不高,读课文两至三遍,把课文读通顺;找出课文中生字并自学生字(会读、会写、会组词)。可是,绝大多数学生预习都绕开读课文一环节而直奔“主题”——翻开课文后面的生字表,在课文中圈出相应的生字,给生字注上音组上词。他们根本不去读课文,这样的预习有效果吗?
二是许多教师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新课时总喜欢设计一些新颖别致的导入语,公开课上更是如此。因此,我就常常想:你既然让学生预习了,学生早就知道你今天要讲哪一课,你的导入语再有感染力和召唤力,也激发不起学生多大的兴趣了,教师的激趣导入就成画蛇添足之举。
三是在平时上课,甚或是公开课、竞赛课上,教师导入新课后都会设计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可我们教师往往在大多数学生读完课文后就会赶紧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哪有充足的时间想办法解决不认识的字?而且我们知道在上课前,特别是公开课前,学生早就把课文读熟了,根本没有不认识的字了。问题是既然学生课前都预习了课文,那么设计这一环节,目的何在?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我上学期就尝试着改变传统做法,取消课前预习。我认为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时激发学生阅读专业人才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效果,还可以避免一些教学环节在课堂上“走过场”。此外,不布置学生课前预习,就可以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做些其它有价值的作业,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服务。
思考及尝试之二:改变课课讲读的习惯
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每学期刚开学,我们老师就要制定好学期教学计划,安排好教学进度,然后按部就班地执教。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教材有十二个主题单元,教学任务相当繁重,我就不得不在赶教学进度上“疲于奔命”,失去了以往教学时的从容不迫。我每篇课文都力求“精耕细作”,可因时间问题,每篇课文讲不精析不,学习质量自然大打折扣。
痛定思痛,难道学生学习语文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内容吗?答案不言而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理念的阐述中有一条:“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会听、说、读、写,逐步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自主地学习语文,积淀语文素养。因此,教材中的课文我就尝试着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去讲,有的课文精讲,有的课文略讲,有的课文不讲,由学生自学。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尝试,我发现我们班学生的语文水平并不比同年级其他班差,期末考试的平均分、优秀率还比其他几个班高。可以说明,有选择性地讲读课文,即有精讲与略讲,一方面保证了精讲篇目有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讲读中实现与文本的深层交流,与作者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就不再是浅尝辄止。虽然没有“课课俱到”、“面面俱到”,但学生能学一课精一课。另一方面,我们又可以每周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因为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大有益处的。
思考及尝试之三:扎实朗读背诵的训练
在我的印象中,古代和近代读书人学习文学就两个字:读、背,于是就有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诸如此类的警句。可就这么单调枯燥的学习方式造就了大批千古流芳的文学天才,如屈原、陶渊明、杜甫、陆游、鲁迅、茅盾、朱自清等等,真是数不胜数。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提倡开历史倒车,要学习私塾先生的教学方式,只是告诫自己,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背诵,阅读课堂要以读为重点。但是,综观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我们不仅热衷于教学形式的翻新,而且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更是贪多求全。一堂课,既要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批判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开放探究,还要追求多学科的整合等等。这样的课堂明显淡化了朗读训练,同时也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必将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明确地告诉我们,文本应是课堂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课特别是阅读课,情感的源头在文本之中,对学生最具诱惑力的应该是语言文字,文本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学生阅读的深入与否。因此,阅读教学时我以读的训练为重点,给足学生读的时间,教给学生读的方法,注重读的质量,让学生“读得进”,“记得住”,扎扎实实地落实阅读教学的本体任务。
以上是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的几点反思以及教学尝试,不当或不科学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及时批评指教!
参考文献:
[1]董柯.阅读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策略谈[J].吉林教育.2010年02期
[2]林芳.“趣”谈语文教学[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0年01期
[3]张祖潮.小学阅读教学之我见[N].鹤壁日报.2011年
[4]杨进红.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