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理工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探索

2012-04-29 00:44万青王大本李天生
科教导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高校

万青 王大本 李天生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握着高校学生的发展方向,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理工类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结构和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其培养方式也不同于文科。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也应结合理工科学生的特点,制定加强理工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措施,这对提高理工科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人格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 理工科学生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cience Students

WAN Qing, WANG Daben, LI Tiansheng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Tianjin 300401)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rasps the direction of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ies. China's universi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have their own disciplinary structure and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the culture is different from the liberal arts. Theref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nstruc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develop measure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thi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cognitive leve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to enhance the personality qualities.

Key words college; scienc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nstruction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为了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8年7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召开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根据理工科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学科建设措施,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有助于实现科技强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

1 加强理工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必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课程通过不同的侧重点,提高理工科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理工科学生的人格素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旨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助于理工科学生树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科技创新和人文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中国近代史纲要”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揭示出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必然性。党的发展历史、国家的繁荣充分反映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显示了民族精神,有助于理工科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有助于理工科学生自觉将科技创新的物质生活与人格的理想境界统一起来,真正将献身祖国与实现自我价值统一起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有助于培养理工科学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武装自己,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精神。

2 高校理工科学生特点及其成因

2.1 重理轻文,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

高校对理工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不重视课堂教学效果,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理工科学生个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浅薄,不愿甚至抵触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原因为:一是国家的文理分科的教育模式使高校教学管理者和学生逐渐形成定式思维,教学管理普遍轻视针对理工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工科学生潜意识排斥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二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国家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某种程度上给高校和学生造成误解,学校片面培养工科实用性人才,学生片面重视本学科的专业成绩。

2.2 理工科学生具有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

(1)理工科学生善于运用抽象思维,忽视形象思维能力。理工科学生所学的专业经常接触概念、数字、符号等,学习内容大多是技术应用领域内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的增强,思维相对严密、理性、系统,条理清晰,逻辑性强。而长期的理论与技术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不到重视。

(2)理工科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较强。理工类学生学习知识技术时要求准确无误,在设计、实验时要求精益求精,在实践及运用于生产的实际过程中要求独立创新,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3)理工科学生的思维突破性突显,但思维广度有待扩展。理工类学科的课程学习任务较为繁重,拓展性、研究型的问题预设较多,学生的突破性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不全面,学生思维的广度不够,因此,缺乏统筹全局的能力,重新组织、综合原有信息,把握全局的能力有待增强。

3 加强理工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措施

3.1 加强理工科学生人文教育

理工科学生潜意识中的重理轻文的观念长期制约着高校理工科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的发展。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文教育入手。李岚清同志曾强调指出:“在高等学校提倡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是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和美育方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人文学科的学习,对学生有教化作用,对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3.2 制定个性化教学的授课方案

基于以上理工科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文理分科的现状,建议对文科学生和理工科学生实行方式不同的授课计划。由于理工科学生的思维具有逻辑性、独立性和突破性的特点,对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以系统性讲授为主,多引导学生将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理工科学生多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任务,课堂教学也应多采用案例教学法,建议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按体系设置成模块,每一模块的介绍都相应地联系学生的专业,以学生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每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加强实践教学课程建设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还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原则,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在设置政治选修和相关讲座的基础上,还要开设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指导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社会调查、政策宣讲、社会服务等活动。此外,理工科学生多有本专业课外实践活动、大学生“节能减排”、“挑战杯”竞赛活动、学生走出校园进入企事业单位实习活动等,要注重在学生的专业社会实践过程中开展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帮助学生以实际问题的研究为中心,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专业性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政治素质、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

3.4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水平

针对理工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得到学生的共鸣,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科学知识。首先要确立教师的学习工作化和工作学习化的观念,把学习贯穿在工作之中,不仅要与时俱进地深入钻研思想政治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注重扩展理工类学科的相关知识,多了解理工科学生的专业特点,并尽可能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理工科专业相结合,更好的形成师生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

[2] 姚念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法探析[J].中共青年研究,2007.3.

[3] 赵光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6.

[4] 金林祥.教育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5] 钟明荣、孔峥臻.高校理工类专业课教学中的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浅析[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5.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