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献给不愿被征服的人民

2012-04-29 00:44王世欣
世界文化 2012年4期
关键词:斯坦贝克沦陷区奥登

王世欣

今年是美国现代著名作家、196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1902—1968)诞辰110周年,在上个世纪40年代,他在中国的知名度曾经和海明威不相上下,除了他的代表作《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1939)之外,他的作品当时在中国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篇小说《月落》(The Moon is Down,1942),这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描述的是北欧一座小城被敌寇攻陷,人民奋起反抗的故事:在内奸考莱尔的帮助下,小城轻易地被敌军占领了,奥登市长的官邸也成了敌军的司令部。矿工亚历克斯因为反抗敌军军官而被捕,奥登市长拒绝审判他,反而称赞他的英勇行为,亚历克斯从容就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沦陷区的一些青年人开始逃亡英国。敌军军官汤德向亚历克斯的妻子莫莉求爱,被莫莉杀死。一些小型炸药被空投下来,人们纷纷捡走,不久就出现一些破坏性的爆炸。结尾处,奥登市长虽然被敌军拘捕,但是对未来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他对敌军上校兰塞说:“是生是死我不能选择,但是——我能够选择自己的行为。……人民是不愿意被征服的,先生,他们也不会被征服。”

1941年夏天,斯坦贝克开始写这部小说之前,曾经访问过北欧,但是没有到过欧洲的敌占区,他是通过那些从德国占领区逃到美国的流亡者口中了解到那里的情况的:敌占区的人民建立了许多地下组织,这些地下组织得到盟国的帮助,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斯坦贝克听了他们的故事非常感动,他说:“我佩服那些组织,他们不承认失败,尽管德国人在他们街上巡逻。”斯坦贝克希望自己能够将敌占国的抗敌经验写出来,于是就诞生了这部小说。这部小说出版之时,美国经历了珍珠港事件,已宣布参战,全国上下群情激昂,因此,据美国《读者文摘》所载,小说在纽约刚刚问世一个月,销售量就达50万册,后来,由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剧在美国百老汇首演,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还将它搬上银幕。此外,此书还被译成多种欧洲文字在德国占领区流传,受到了欧洲读者的称赞。1946年,斯坦贝克因为这部小说对自由运动所作的贡献而获得殊荣,挪威国王哈肯顿七世授予他“自由十字勋章”。

1943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国难当头,这本反法西斯题材的小说自然引起中国译者和剧作家们的极大关注,他们以笔为枪,积极地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来,仅1943年这一年中,“The Moon is Down”这部小说在中国就同时出现了五种不同的译本和一部改编的剧本。 这五个译本中,刘尊棋、秦戈船和赵家璧的译本后来又再版,影响比较大。

刘尊棋(1911—1993)是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翻译家。他在翻译这部小说时正负责美国新闻处中文部和中外出版社的工作,一方面翻译美国的报刊文章和电讯,为了让读者先睹为快,他对小说的内容多有删减,只译出了故事的梗概,属节译本,后来这个译本又于1946年4月由北平中外出版社再版。秦戈船 (1903—1990,即著名的翻译家、散文家和教育家钱歌川)在以上提到的译者中据说是最早看到斯坦贝克这本小说的,他的译本先是在《新中华》杂志上连载,后来又印成了单行本。谈到这个译本的译名,秦戈船说他原本想将“The Moon is Down”照字面译为“月落”的,但是这译名已有人用了,所以他就借用了唐朝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的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来做译名,颇有诗意,暗合小说所描写的处于黎明前的黑暗的敌占区人民同侵略者展开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同时也表达了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必胜信念。秦戈船的译本也属节译本,但是与刘尊棋的节译本相比更忠实于原著,在内容上较为完整,因此在当时得到了一定认可,在1943年初版后又分别于1944年、1946年再版。

赵家璧(1908—1997)的译本是全译本,在1943年版的中译本译者前言中,他回忆了这本书翻译的缘由:1942年,他在桂林的英国新闻处L.C.Smith先生那里看到了The Moon is Down这本书,由于这本书是美国每月读书会(Book of The Month Club)的推荐书目,而斯坦贝克又是他喜爱的美国近代作家之一,因此,他一口气将这本书读完,觉得这本书写的其实就是中国沦陷区的故事,抱定一种“迟缓,沉默,等待的复仇方法”的人民就是中国沦陷区的同胞,而那些晚上见了黑影便放枪的敌军就是横行在中国沦陷区中的日本兵。当时国内已出版的文艺作品中,以沦陷区人民的生活思想为题材的并不多,而赵家璧认为这本小说就作品本身而言也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所以虽然听说已有朋友根据美国的《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翻译了本书的节本,他还是根据原本把它全部译完了。赵家璧的译本从1947年至2009年间九次再版,到目前为止是再版次数最多的。

除此之外,抗战期间根据《月落》改编的剧本也有数种,经过中国译者和作家改编后的剧本不但在体裁上发生了变化,适于舞台演出,而且出于抗战现实的需要,同时考虑到读者和观众的期待视野和审美习惯,在内容上也往往更加民族化,更加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蕴,同时作为被侵占国的国民,中国的作者往往将满腔激愤融入剧中,使矛盾双方的冲突更加激烈、更加集中。以包起权改编的《残雪》为例,除参照原著的框架结构以外,剧本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抗日战争期间,地点是中国一个沦陷的小县城,剧中对立的双方是中国人民和日本侵略者,结尾处改动最大,原著的结尾是奥登市长被敌军拘捕,他一边背诵苏格拉底的《自辩篇》,一边和老朋友温特医生从容告别,温特医生表示:“债是一定要还的”;而《残雪》的结尾则是冯县长引用陆游的诗句,赞颂梅花傲雪的精神,沦陷区发生了暴动,日本兵和汉奸统统被歼灭,红日东升、残雪消融,全剧在雄壮嘹亮的抗日歌曲中落幕。此剧创作于1944年岁末,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如残雪,日渐消融,作者借此剧激励国人:“我们坚信,‘抗战必能胜利,但在胜利来临之前,我们必先克服这最后的艰危。所以,我们更要记取陆放翁的两句梅花诗:‘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亦自如!”

《月落》在中国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抗日战争期间,因为作家立意深远,探讨了有关暴政和自由的问题,具有普世意义,同时也是因为小说所具有的艺术魅力,因此这部作品的中译本和改编剧本在中国抗战结束后又多次再版,同名剧本亦有中译本,建国后,我国还出现了几种新的译本,收录在斯坦贝克的作品集和各类丛书中,据笔者统计,到目前为止,斯坦贝克的作品中,这部小说的中译本种类仅次于《愤怒的葡萄》。

猜你喜欢
斯坦贝克沦陷区奥登
奥登先生的时间标准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巨人之伤 格雷格·奥登 GREG ODEN
《愤怒的葡萄》:主题与人物形象的探析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红十字会
近半个世纪来国内外斯坦贝克生态批评研究现状述评
迷途知返
“振兴”的姿态与“新进”的意味——华北沦陷区长篇小说论
爱, 用沉默代替挣扎
通往伊甸之路——斯坦贝克女性描写所传达的主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