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个世纪来国内外斯坦贝克生态批评研究现状述评

2014-09-03 04:05
山花 2014年12期
关键词:斯坦贝克生态研究

20世纪70年代:研究的起步

20世纪50年代,斯坦贝克研究专家彼得·利斯卡在专著《约翰·斯坦贝克的广阔世界》[1]中赋予斯坦贝克作品一个生物学的维度,即作家是以生物学家的思维与眼光看待事物、描述人类的。从弗雷德里克·布拉彻和彼得·利斯卡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两位作者深刻的洞察力和见识的广博,对理解斯坦贝克的生态研究也很有价值,但遗憾的是,在生态学还不为大众广知的年代,他们的观点尚未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经过了20世纪60年代的空白期后,随着20世纪70年代生态批评在美国的兴起,从生态视角研究斯坦贝克迎来了第一次高峰。批评家罗伯特·本顿在1971年的文章《〈罐头厂街〉的生态特征》[2]中以一种生态科学的眼光详细解读了《罐头厂街》。作者认为从这本小说可以看出斯坦贝克具有超越时代的生态眼光,在他的作品中,随处都清晰可见作为生态学家的斯坦贝克,是他作品中的生态倾向为小说增添了色彩。

1973年俄勒冈大学英文系主任理查德·爱斯特罗出版了他的学术专著《约翰·斯坦贝克与爱德华·里基茨:一个小说家的塑造》[3]。虽然理查德·爱斯特罗在这部专著中夸大了里基茨对斯坦贝克的影响,但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里基茨的确在斯坦贝克生态思想的形成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该专著的出版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在之后的斯坦贝克研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为了给斯坦贝克爱好者打开全新的研究视域,理查德·爱斯特罗和俄勒冈大学海洋学教授、知名生态学家也是爱德华·里基茨的朋友乔尔·W·赫奇佩斯在俄勒冈大学海洋研究站的资助下,于1974年5月4日在俄勒冈新港海洋科学中心会堂召开了以“斯坦贝克与海洋”为主题的研讨会。这些与会者虽然来自各个不同的领域,但是他们都与斯坦贝克一样,有过居住生活在海边的共同经历。1975年俄勒冈大学出版了由理查德·爱斯特罗和乔尔·W·赫奇佩斯共同编辑的论文集《斯坦贝克与海洋》。

20世纪80-90年代:研究的拓展期

20世纪80年代,在斯坦贝克生态批评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是第一部斯坦贝克传记《斯坦贝克的作家生涯》[4]在他逝世16年后终于问世。在这部耗费15年时间撰写的、长达1000多面的传记中,作者杰克逊·本森不惜笔墨,极其详尽客观地介绍了斯坦贝克作为一个作家的成长历程。

在这本传记中,本森同时还给读者呈现了一个热爱自然并深受自然鼓舞的斯坦贝克,指出他一生都在听、闻、望和感受着这片大地,他对他生活其间的环境心存深深的依恋,是一个热爱所有生命而不是一个人类中心主义的作家。

这本传记出版后的第二年,杰克逊·本森撰写了另一篇论文《猎手海明威与农夫斯坦贝克》[5]。该文很有见地地开创了用比较的方法解读这两位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态度。论文指出,虽然斯坦贝克与海明威出生背景极其相似,文坛声誉也都经历过大起大落,但是他们性情迥异,尤其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截然相反。和海明威不同,斯坦贝克不是一个爱争好斗之人。他与自然的关系是建立在理解、合作而不是支配之上的。但自然在海明威眼中是一个挑战,一个男人证明男子汉气概的竞技场。斯坦贝克想到为了消遣炫耀而杀戮动物就憎恨,但海明威却是当时一位出了名的野生动物猎手,被专家宣称为世上最优秀的两名深海渔夫中的一个。所以本森认为,如果说海明威扮演的是猎鹿人,是白人猎手的角色,他告诉我们人类是重要的,必须学会主宰环境,那么斯坦贝克就是和自然万物具有亲缘关系的美国土著居民,是农夫,他告诉我们人类不过是广袤宇宙的一粒,要与大地及其生灵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随着生态批评进入高潮,斯坦贝克研究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91年由斯巴基·伊尼回记讲述、奥德里·林奇负责编辑的回忆录《和斯坦贝克在科特斯海的日子》[6]出版。虽然这只是一本回忆录,但有助于斯坦贝克研究者对这次科学考察与斯坦贝克本人有更全面的了解。

这一时期为斯坦贝克生态批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且具有积极意义的事件是,1992年5月,由圣何塞州立大学斯坦贝克研究中心和马萨诸塞大学楠塔基特野外研究站主办,在楠塔基特举行了为期3天的“斯坦贝克与环境”研讨会。1997年,亚拉巴马大学出版社出版了1992年会议的论文集《斯坦贝克与环境:跨学科研究》[7]。该书由应邀出席的斯坦贝克夫人伊莱恩·斯坦贝克作序,研讨会的3位组织者兼主编苏珊·F·比格尔、苏珊·希林劳和小韦斯利·N·蒂夫尼分别撰写引言,收入了在研讨会上交流的19 篇论文。从这次研讨会的与会者来自不同的知识背景这一事实就足以证实斯坦贝克的确具有跨越包括文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广博知识,也印证了斯坦贝克的魅力及其影响。

尽管与理查德·爱斯特罗一样,布赖恩·瑞尔斯贝克也片面强调了对斯坦贝克世界观形成的某一个方面,但他的专著为斯坦贝克的生态研究提供了又一个全新的视角,与理查德的专著一样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21世纪:研究的多元化、全球化

进入21世纪,随着生态批评向纵深发展,美国斯坦贝克的生态批评研究呈现了多元化、跨学科的特点。

2002年,比尔·吉尔伯特在《潮汐王子》[8]一文中指出斯坦贝克的伟大之处绝不仅在于他对社会现实强劲有力的描写,他还对我们如何看待和思考环境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不是因为斯坦贝克本人或其小说中的人物是绿色激进主义者,对诸如水质和空气等问题充满激情,而是早在生态学成为人们感兴趣的公共话题前,他就已经提出所有生命形式,包括人类自己,都是一个有机整体的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比尔认为,斯坦贝克最优秀的几部作品中一个非常明显的主题就是“我们都在一起”,他对“我们”的定义,是包括从海蛤蜊到海星的所有生命形式,这个观点预示着“生命之网”、“岩石权力”思想的到来。2003年,罗伯特·沃奇克在《斯坦贝克的整体论:科学、文学与环境法规》[9]中指出当今科学进步、全球贸易和信息交流前所未有地挑战着环境政策法规的制定。他认为忽略科学的法律在实践上是不可持续的,而忽略情感的法律在道德上是无法忍受的。深受生态学影响和文学熏陶的斯坦贝克在作品中采用一种融科学与文学于一体的整体论方法来描写和评价人类之间、社会机构之间、非人类世界之间的各种关系,罗伯特因此认为斯坦贝克的整体论思想能够在“理智法律”和“情感法律”之间架起桥梁,为今日各种环境法规的制定带来启发和希望。

2004年,利兰·伯森在《斯坦贝克的怪异生态:蒙特雷小说的甜蜜友情》[10]中通过蒙特雷三部曲《煎饼坪》《罐头厂街》和《甜蜜星期四》探讨了生态学与男性友情之间的关系,指出斯坦贝克的社会关系尤其是男性关系构成他生态观的一部分。2009年,凯瑟琳·玛格丽特·希克斯在《“这不是我们能不能,而是我们愿不愿意”:从〈愤怒的葡萄〉看约翰·斯坦贝克的土地伦理》[11]一文中,运用早期大地伦理学家奥尔多· 利奥波德和他的倡导者贝尔德·卡利科特的生态准则对《愤怒的葡萄》进行研究。论文展示了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在斯坦贝克这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指出在一个濒临生态危机的世界,斯坦贝克对环境破坏这一紧迫问题充满理智性的思考对现代环境伦理的研究具有无量的价值意义。

21世纪斯坦贝克生态研究最具特色的是呈现了全球化的趋势。2002年由美国阿拉巴马出版社出版的论文集《边界之外:再读斯坦贝克》和2008年由美国稻草人出版公司出版的论文集《约翰·斯坦贝克的全球维度》收入来自日本、泰国、印度、中国等各地的文章共40篇。除了《人鼠之间》外,《愤怒的葡萄》和《伊甸之东》也同时被改编成戏剧搬上了舞台。印度学者 P·Balaswamy在《和谐的交响乐:斯坦贝克在印度河谷》[12]一文中指出,根据一所大学所作的调查,在对20世纪美国小说研究选题中,相比于《喧哗与骚动》《了不起的盖茨比》《隐形人》《第22条军规》,学生们更喜欢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因为他发现斯坦贝克作品中关于人与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谐之调似乎能触动学生们的心灵深处,确切地说,他们对斯坦贝克的喜欢是本能的。

国内学界对斯坦贝克的生态研究始于2006年。胡天赋、谢江南、张道坤、付文中等学者和本文作者曾各自对《愤怒的葡萄》《菊花》《科特斯海》等少数几部作品展开生态批评研究,零星发表在学术刊物上。本文作者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在文章《〈道德经〉对斯坦贝克生态思想的影响及其对当代环境危机的启示》[13]和《〈道德经〉生态智慧与斯坦贝克非目的论思想之关系考察》[14]中运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考证了中国的《道德经》在美国的传播以及它与斯坦贝克的事实联系,剖析了《道德经》的生态智慧与斯坦贝克非目的论生态思想的契合以及它在小说创作中的具体表现,指出《道德经》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知足长乐的人生理念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智慧有力地参与了斯坦贝克生态思想的建构。

结 语

当前国内外学界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对斯坦贝克展开的研究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未来的斯坦贝克生态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总体来看,目前对斯坦贝克的生态研究还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虽然斯坦贝克的生态研究逐渐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但大部分研究或者是集中在斯坦贝克的某一单部作品上,缺乏对斯坦贝克本人和作品进行全面的审视和宏观的把握,或者只是宽泛地给斯坦贝克贴上诸如“生态思想之父”、“环保之父”等标签,因缺乏具体文本的详细解读而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其次,由于大部分人对斯坦贝克的认识已经固定在30年代的左翼作家,所以虽然他在生态环境方面的贡献已得到斯坦贝克研究者和爱好者的肯定,但并没有引起当代知名生态批评理论家足够的重视。美国生态批评家格伦·洛夫在《实用生态批评》中提及杰克·伦敦、西奥多·德莱塞、约翰·斯坦贝克等作家“都等待生态批评学者要么从成熟的进化论、生物学的视角,要么从绿化的马克思主义视角给予重释”[15]。美国哈佛大学英文系教授、著名生态批评家劳伦斯·布伊尔在《环境批评的未来》中所列出的“最终被这种探究纳入视野”[16]的作家中也包括约翰·斯坦贝克。美国文学与环境研究会的创立者和第一任会长斯科特·斯洛维克在《走出去思考》中提到全球气候变暖时认为《愤怒的葡萄》是“讲述人们如何在被干旱严重摧残的土地上苦苦挣扎的佳作”[17]。但遗憾的是,他们都只是简单地提到斯坦贝克,没有进一步展开分析。

斯坦贝克是一个多产作家,从生态批评视角开展斯坦贝克研究还有巨大的扩展空间。要改变人们对斯坦贝克是一名20世纪30年代无产阶级作家的刻板形象,进一步丰富斯坦贝克的形象,还有待国内外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1]Lisca,Peter.The Wide World of John Steinbeck[M].New Brunswick:Rutgers University Press,1958.

[2]Benton,Robert M.The Ecological Nature of Cannery Row[A].Astro,Richard and Tetsumaro Hayashi,eds.Steinbeck:The Man and His Work[C].Corvallis:0regon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71:131-139.

[3]Astro,Richard.John Steinbeck and Edward F.Ricketts:The Shaping of a Novelist [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73.

[4]Benson,Jackson J.The True Adventures of John Steinbeck,Writer[M].New York: Viking Press,1984.

[5]Benson,Jackson J.Hemingway the Hunter and Steinbeck the Farmer[A].Hayashi,Tetsumaro,ed.,Steinbeck's Literary Dimension:Series ii[C].Metuchen:Scarecrow Press,1991:45-64.

[6]Enea,Sparky,Lynch,Audry.With Steinbeck in the Sea of Cortez[M].Los0sos:Sand River Press,1991.

[7]Beegel,Susan F,Susan Shillinglaw and Wesley N.Tiffney,Jr,eds.Steinbeck and the Environment: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C].Tuscaloosa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1997.

[8]Gilbert,Bil,Prince of Tides[J].Smithsonian,2002,32(10):P95-98.

[9]Verchick,Robert.R.M.Steinbeck's Holism:Science,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al Law[J].Standford Environmental Law Journal,2003,22(1):3-54.

[10]Person,Leland.Steinbeck’s Queer Ecology:Sweet Comradeship in the Monterey Novels [J].Steinbeck Studies,2004,15(1):7-21.

[11]Hicks,Kathleen Margaret.It ain't kin we?It's will we?:John steinbeck's Land Ethic in The Grapes of Wrath [A].Michael J.Meyer,ed.,The Grapes of Wrath:A Re-consideration[C].New York:Amsterdam,2009:397-418.

[12]P.Balaswamy.Consonant Symphonies-John Steinbeck in the Indus Valley[A].Susan Shillinglaw and Kevin Hearle,eds.Beyond Boundaries, Rereading John Steinbeck[C].Tuscaloosa and London:The Univerisity of Alabama Press,2002:107-116.

[13]徐向英.《道德经》对斯坦贝克生态思想的影响及其对当代环境危机的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1(5).

[14]徐向英.《道德经》生态智慧与斯坦贝克“非目的论”生态思想之关系考察[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12(5)

[15]格伦·洛夫.实用生态批评——文学、生物学与环境[M].胡志红,王敬民,徐常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6]劳伦斯·布伊尔.环境批评的未来[M].刘蓓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7]斯科特·斯洛维克.走出去思考——入世、出世及生态批评的职责[M].韦清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斯坦贝克生态研究
萧条与破灭下的微光: 《人鼠之间》中的“希望” 书写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生态养生”娱晚年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通往伊甸之路——斯坦贝克女性描写所传达的主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