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宁
这几年,“PPT依赖症”一词的使用可谓越来越频繁。这一现象最开始引发大家的强烈关注是在2009年9月,《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文章《过分依赖PPT,课堂教学丢灵魂》。2010年10月,媒体更是纷纷报道了《教师患上PPT依赖症》的新闻。通过对学生的采访,列举了中小学课堂上的种种怪象:上课时电脑出现故障,PPT课件无法使用,只好改讲其他内容;理化实验课成了“看PPT课”,用现成的多媒体播放实验视频;使用PPT的课堂成了“拉洋片”,不断切换的幻灯片,像“速记员”一样的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和回味,屏幕就一闪而过;下课后,电脑前排起长队等着拷贝PPT的学生……有人干脆把这样的教学称为“精神污染”。
由于在教学中对PPT的依赖已经成为常态,以至于板书到成了稀罕物。去年年底,南京师范大学俞香顺老师漂亮的手写板书被网友拍成照片发到网上,并命名为“杨柳体”,还着实火了一把,并引发了网络上“手写板书和PPT,你捧谁?”的大PK。
面对严重的PPT依赖现象,有些学校开始“挥刀斩PPT”,提出了上课不许用PPT的要求,并美其名曰要上“素课”。在《中国青年报》所登文章对学生的采访中,也有个别学生愤怒地表示:“我们真想把学校里的多媒体教室砸了!”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教师上课用PPT,本意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多媒体的使用也确实在这方面发挥了作用,这无可厚非。但是,过分依赖PPT、滥用PPT,却造成了前面所说的种种弊端。可见,PPT依赖实质上是对PPT的过度使用。治疗“PPT依赖症”的处方并不是不用PPT,而是每位教师要想明白,PPT应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怎么使用。在我看来,我们不妨把问题归结为3个W。
第一个W是when,就是多媒体教学在何时是有效的?换句话说,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律来制作和使用PPT?我们必须考虑:什么时候需要采用图形、图像、动画?能用简单图形表达清楚的,就不必用复杂的图像来呈现。二维动画能演示清楚,就不必用视频。文字与图形如何更好地结合呈现?在课堂上,什么时候该停顿,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诸如此类的问题,将使我们避免把课堂变成“拉洋片”。
第二个W是who,就是多媒体教学对什么样的学生是有效的?对这个问题,心理学家曾做过多项研究。美国学者迈耶就认为,多媒体对先前知识较少的学生效果比较明显,对先前知识较多的学生效果不明显;对空间能力较高的学生效果明显,对空间能力较低的学生效果不明显等。我们传统的“备课”中就有“备学生”一说,现在的教学设计也强调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因此,在使用PPT教学之前,我们应该考虑清楚,我这节课所面对的学生适合用PPT吗?
第三个W是where,就是多媒体教学在哪里是有效的?换句话说,多媒体教学对什么内容最有效?这个问题恐怕要依不同学科具体回答了,比如说,在语文课上,大段的展示文字,PPT成了“课本搬家”、“黑板搬家”;数学课上,凡是立体的几何图形都用PPT展示,完全取代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有前面提到的理化实验课,用PPT视频代替学生的动手实验。诸如此类,显然就把PPT用错了地方。
其实,虽然我们说的是“PPT依赖症”,但推而广之,凡是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展开的教学都有着相似的教学规律。只有恰当的使用,才能发挥出它们的效力。过度依赖,只能对教学造成伤害,使教师自己“患”上种种“依赖症”。而要想治疗这种依赖症,不妨先想清楚上面的三个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