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竹器:从人大代表的竹篮讲起

2012-04-29 00:44胡明刚
农家书屋 2012年4期
关键词:畚箕陈飞竹器

胡明刚

在新近有关两会的电视报道中,一位名叫陈飞的农民代表,笑容可掬地全力推广他的乡村竹篮,给人一种非常亲切与淳朴的感觉。

陈飞来自浙江永嘉沙头镇珠岸村,作为人大代表,他已参加了五年的两会。每年参会,他都会带来一些乡村竹篮,在会上分发,提倡大家用竹篮买菜,从而宣传环保理念。这些竹篮做工比较拙朴,款式也很传统,就是农民日常盛放洋芋番薯竹笋的那种。这次来开两会,陈飞准备了3000个乡村竹篮,通过铁路托运到了北京。此外,陈飞带来的一些用竹简编制的公文包,更是吸引了各路记者的眼球。用竹简来做公文包、电脑包,使文化品位和环保理念的结合更加和谐了。前不久,陈飞还将自己制作的50多个乡村竹篮,带到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赠送给了与会的各国代表。

陈飞所推广的乡村竹篮,山里的农民都会做。砍来一株竹子,去除枝条,噼里啪啦,对半劈开,批成薄篾片,选取合适长度,先做篮底,六根篾片相互交叉,起一个六角花,然后从六个方向添加篾片,再一一交合,如此反复,到合适的面积后,用圆篾丝圈起,再交叉,收紧,横着添加一圈圈薄篾片,使之成为一个碗形,然后复添篾片复交叉,到一定高度,再用圆篾丝圈起相连为边,收紧篮口后,以圆篾丝穿入篮口两侧的各两个孔眼,反复缠绕,成为提手。农民上山挖笋,下地挖薯,装菜挑担,使用这种竹篮子非常方便。

南方有的竹篮子很精细,篾片破得细而薄,有的竹篾丝就如棉丝一般,编制也很是讲究,因此,许多竹篮子都是工艺礼品。江南女子总是提着精美的腰形、圆形或元宝形的竹篮子下河洗衣服或是去走亲戚,而这些小小的竹篮子,也充分体现了南方乡村的韵味和价值。

农家自制的竹器

餐具和炊具 南方乡村,竹林连绵,家用器物大都以竹木为原料。将竹筒截开稍加修整,就是孩子摔不破的碗;将竹筒破成细条,削光滑了,就是筷子;将一段一头有节的竹筒,在侧面开个孔,挂在墙上,就是筷筒;将细竹筒一端破开,去掉篾黄,劈成细丝,就是刷锅碗的炊帚;将竹条用篾丝绕起,就成为一个蒸架;将篾丝随便一编,就成了一个笊篱;而选一个两头有节的竹筒,在适当的位置截开,适当的修口,长的一头当罐身,短的一头当罐盖,套进去严丝合缝,用来装食物或茶叶,也很是不错。

畚箕和扫帚 江南农家常用的竹器还有竹畚箕,做竹畚箕的方法是:先用柔软的杉树条弯成U形,两端用绳子套住,使其不变形,将毛竹破开,劈成篾片,畚箕是经常使用的器物,而篾黄(竹子的内层组织)较脆,不耐用,所以必须要用篾青(竹子的青色外皮)。制作时先用粗篾片在U形杉树条的底部交叉编制畚箕的“屁股”,然后再以伸出的篾片为纬,用细篾片绕着U形树条编织,逐渐收口,为了避免畚箕口的篾片脱落,还要将纬篾破开,敲入一头带钩的竹签,最后取一根山间万年藤,插入U形树条的两侧,穿过篾片,拧转环绕,形成畚箕的提手。南方竹畚箕有大有小,小畚箕一般用于挖土,也可以在收获时盛提薯块花生蔬菜等物,大畚箕则用于担草担厩肥。如果将竹枝去除叶子,捆成小把,取大拇指粗一米长的竹梢一段,削去竹枝,只在最后一节留出半尺长的竹枝,然后用长篾片一边紧绕,一边逐步添加去了叶的小把竹枝,边添加边收束,再将竹篾末端敲进楔子,敝帚一把就做成,与畚箕成了一对恩爱夫妻。

竹笠 竹笠也是江南农家常用的竹器。竹笠可以挡雨遮阳,也可以扇风纳凉。毛竹被破成细篾片,就可做成竹笠,先起一个尖顶,在下面套上模型,依照模型进行编制,逐渐伸展成一个圆形帽檐,最后收边。帽顶和帽檐都有两层,做法一样,做好后先在外层里侧填充上棕片或大箬叶,再安上里层的帽顶帽檐,用篾片固定好,就可以使用了。有些竹笠则直接用篾片编制,以细竹条圈边,但防雨效果稍逊。

制作竹器的匠人

篾匠 南方雨水多,空气水分大,农家收获的谷物容易产生霉变,要经常晾晒。一般情况下,村里都有专门的空地,称为簟场,专门用来晾晒谷物,而要晾晒谷物,大簟必不可少,不过,大多人家自己都做不了大簟,要请专门的篾匠师傅上门来做。篾匠是一个很古老的职业,所需工具不多,几把篾刀,一个牵钻,一个围腰,一根长长的竹尺,就可以随时随地制作器物,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各种工序非常熟稔。与其他竹器相比较,竹簟的制作还是比较粗疏的。制大簟用的篾片很长,是用整棵毛竹破成,挑篾交叉的时候,以竹尺把混乱的篾片理顺溜。竹簟两侧,用麻线修边,两端用长竹片固定。不用时,可以像画轴一样卷起来。除了晾晒谷物,竹簟还有一个用处:在搭建简易临时窝棚时,可以当屋顶,也可以当墙壁。

农家装米麦颗粒的时候,要用米箩(板箩)。米箩对竹篾的要求就高了,制作米箩时,篾匠将两把匕首一样的刀子往木墩上一插,就形成了“剑门”,篾片必须通过“剑门”拉过去,才有一样的宽度,篾片两面,用刮刀细细地刮过,十分光滑,严丝合缝,这样编织出来的板箩不漏米粒麦粒,连面粉都漏不出来。

做竹凉席的要求比米箩还要高,全部要用竹皮青篾,破得更细,更薄,刮磨得更光滑,尽管制法与打簟相同,但做一床竹凉席需要两三天时间。此外,篾匠还做米筛、畚斗、竹箱子等,样样都拿得出手。

忽然想起一个民间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看见一个篾匠在干活,就上前拿起一块破开的竹片,指着青的一面,问这是什么,篾匠大概知道文字狱的厉害,就说,这叫竹皮。乾隆皇帝把竹片翻过来,指着黄的一面问,这是什么,篾匠说,这是竹肉。如果按照江南人的说法,这是篾青,这是篾黄,就要被曲解成“灭清”“灭黄”,肯定是要被杀头的。乾隆皇帝本来想找个茬拿江南人开刀,但篾匠却聪明地避开了。一个普通的篾匠都有这样的大智慧,江南人的聪明实在令人佩服。

扼椅匠 篾匠用的材料大都是冬竹,一片竹子能破六层到八层篾,薄篾片如刀一样锋利,篾匠的双手总是被篾片割出道道的伤口,苦不堪言。而扼椅匠似乎就没有这么多的痛苦,但需要细心。扼椅匠不用破篾,因为他们一般用的都是小竹子,当然老冬竹更好,不易被虫蛀。扼,也就是把竹子弯曲。以扼竹椅为例,先将竹条一一插入凿好孔的竹架子中作为竹椅子的坐板,再将用来做椅子脚的竹子算准尺寸后在适当的位置进行凿孔,用来插枨或坐板。凿孔时,要轻轻地敲打凿子,不能把竹子凿裂,椅脚与椅板转角的地方,是最关键的,算准大小,凿去一面的竹皮,形成一个凹口后,在另一面将竹黄挖去,然后将其放在火上烤,待烤出竹油时,细细弯曲成相应的角度,再用冷水一激使之定型,最后将需要的竹材部件插入。竹椅成型后,还要在连接处用手牵钻钻孔并插入竹销钉,使之坚实。

除了竹椅,扼椅匠还会做竹桌和竹茶几,根据顾主的需要,还可以做竹橱、竹床等诸多竹家具。这些竹家具与竹楼竹屋相结合,呈现出一种极为和谐的山野味。

盘笼匠 除了篾匠和扼椅匠,还有一种匠人是专门制作竹蒸笼的。制作竹蒸笼时,首先要将竹材破成5厘米宽的竹片,刨得非常光滑,然后用几个竹片盘成比锅的口径略小的外圆圈,在上面钻30多个孔,再用不锈钢丝固定。接下来,以木条为横档,以青篾编织成蒸架,与外圈固定后,再把盘好的内圈放进外圈里面,以便套叠。整个制作完成后,会有六七个或八九个蒸笼套叠成一组。笼盖则是用竹篾编成穹窿形,再与外圈紧固在一起,放置于整组蒸笼的最上端。用竹蒸笼蒸出的食品,带着一股毛竹的清香味道。

可以说,在南方乡村,农家的生活离不开各种竹器。这些竹器,取天然植物资源为我所用,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猜你喜欢
畚箕陈飞竹器
阿司匹林,天天在吃,但你可能从一开始就没吃对
温暖的输液瓶子
灌篮高手的那年夏天
畚箕跑进垃圾桶里去了
南山赋
地域性设计文化的不懈探索
——读张宗登博士《潇湘竹韵:湖南民间竹器的设计文化研究》
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小郁竹器工艺发展分析
城市清洁工
中国竹器史研究之二:汉代竹器
ENERGY-SAVING MATCHING STRATEGY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PUMPING SYSTEM FOR TRUCK-MOUNTED CONCRETE PU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