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台班子”如何撑起大戏台?

2012-04-29 06:49尹洪亮
农家书屋 2012年4期
关键词:影剧院秧歌队民间艺人

尹洪亮

2012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燕山影剧院里掌声和欢笑声此起彼伏,当主持人宣布第四届唐山民间艺人元宵晚会圆满结束时,嗓子已经沙哑得说不出话来的赵立君这才轻舒了一口气。自2009年到现在,赵立君已经连续自费筹办了4届唐山民间艺人元宵晚会。原汁原味的草根表演,精彩纷呈的传统民间技艺,给唐山老百姓带来了太多的欢笑和期待。

最艰难的一届晚会

唐山军分区招待所三楼十几平米的小房间,就是赵立君民晚的临时办公点,两张办公桌、一架电子琴和一张硬板床占据了三分之二的空间。“晚会是公益性,节省经费是我们这个班子的头等大事,每年就一次,没必要把办公环境搞得那么“靓”,能省一点是一点”。在赵立君看来,办晚会最操心的事,不是经费的问题,而是演出的场地问题。在四届晚会的筹办中,令赵立君最刻骨铭心的是2011年正月十五第三届晚会的筹办。

“整个唐山能做正规演出的剧院只有两个,平时还都被政府征用,不是交了钱就能随时进去演出的”,赵丽君回忆,那年为了演出场地,他开着车跑遍了唐山周边的影剧院。终于在正月十二,距离演出还有三天的时候,演出场地定在郊区的开平县影剧院。

在农村很多电影院已经名存实亡,以前还放放录像、打打台球,后来随着电脑的普及,这些影院干脆就空置了,开平县影剧院就是这样一幅破败的景象,除了管理员平时很少有人进,舞台、座位,落满灰尘;玻璃破了,风一个劲往里灌。“剧场常年闲置,疏于维护,线路已经老化,最大负荷不能超过10千瓦。为了保证正常演出,我只能按照9千瓦的上限来安装设备”,赵立君无奈地说,当时时间紧,天气冷,演出地点又偏,再加上雪后路滑,虽然票是发出去了,但赵立君和他的班子成员真的担心,到底能来多少观众?直到演出前一小时,赵丽君走到剧场入口处,他的心才释然。门口黑压压一片全是等票的人,有一个在开平做服装生意的南方人,喊着要花高价买票。更让赵立君哭笑不得的是,进去观看彩排的观众在清场的时候,居然躲进厕所里不出来,演出开始后,剧场的过道里一转眼已经站满了没票的观众。

“草台班子”里的全才

“唢呐王子”王佳伟是赵立君班子里最年轻的,也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全能选手”,还是唯一一位参加过四届民晚的演员。这个才20岁出头的农家娃在谈到办民晚的感受时,说的最多的是“太不容易”。2009年,只有16岁的王佳伟还在唐山艺校学习唢呐,“那个时候,很矛盾,不知道毕业以后干啥,回老家种地,还是跟着爷爷随秧歌队走家穿巷地演出?”王佳伟的爷爷是唐山玉田县小定福庄有名的唢呐手,也是小定福庄村秧歌队的领头人,每年农闲时节,秧歌队无偿地为周边的老百姓演出。小佳伟清楚地记得村民们围成一圈看演出的情景,锣鼓一响,爷爷的唢呐就吹起来了,平时蔫不拉几的爷爷此时像换了个人似的,满面红光,脑袋随着音乐的节拍有节奏的晃动着。受爷爷的感染和熏陶,王佳伟从小就喜欢上了唢呐。“我在艺校学习时最大的梦想就是能登上有升降台的专业舞台,可是这只是梦想,不知道怎么去实现”。在他最迷茫的时候,赵丽君发现了他,让他登上了民晚的舞台。王佳伟清楚地记得第一次登上舞台的情景:红色的肚兜兜、红色的绸缎裤,典型的民间艺人装束,一曲活泼、热烈的《喜庆》,让一千多名观众记住了这个来自玉田的小伙子。爱才的赵立君相中了王佳伟的才气,把他留在身边,还找门路让他学习了音响、舞台设计、影视制作。如今作为舞台总监的王佳伟已经成为赵立君最得力的帮手,“赵老师就跟我父亲一样,是他给了我展示自己的舞台,我从心里感激他。”年轻的王佳伟心里还有一个秘密:“希望有一天能登上央视毕老师支持的《星光大道》。”

坚守初衷终不悔

赵立君对晚会节目要求非常严格。即便是公益演出,也要办得有水平、有特色、让老百姓满意。“从第一届开始到现在,每一届报名的艺人都达到两百多,因为演出时间有限,我们只能选择很少一部分人参演,很多艺人为了能上这台晚会,送礼的塞钱的都有,赵老师都拒绝了”。“班子”成员之一的“长笛王”韩国锋说。韩国锋是昌黎人,高大结实,标准的北方农家孩子,擅长的乐器是竹笛。在第三届民晚上,他以一支2米长的竹笛打破了国内笛子的纪录。在韩国锋的记忆里,为了能找到最好的节目,挖掘到民间绝活艺人,他和赵立君深入到唐山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周边的秦皇岛、昌黎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2009年春节前的一个傍晚,赵立君开车去录制节目样片,因为长时间奔忙,劳累过度,发生了车祸,韩国锋接到消息时,心都抖起来,所幸苍天有眼,车子虽然损坏严重,但人无大碍。

“很多人问我,把自己辛苦赚来的钱白白地投到一场场无利可图的晚会上,图什么?”赵立君说:“唐山的泥塑、蔚县的剪纸、冀东皮影等等都是国家的艺术瑰宝,随着老一辈人的离去,这些技艺真变成了‘记忆,慢慢都失传了,尤其对年轻人来说,这些东西离他们越来越遥远。眼睁睁看着老祖宗留下的这些文化精髓渐渐消亡,真是着急啊,想来想去,就有了当年办民晚的念头。”

但是连赵立君也没有想到民晚居然连着办了4年,仔细想想,这种动力更多的可能还有来自晚会背后无数的感动:2009年第一届晚会彩排现场,秧歌队的大妈们在没有任何采暖设备的剧场里排练,零下的温度,穿着薄缎的演出服,却没有任何抱怨。唐山丰南年过花甲的马振华得知民晚剧组缺少人手,第一时间报名争当志愿者,已经义务服务了三届;2010年春节前,在唐山群众艺术馆审查节目时,一位民间艺人从钱包里拿出了一张珍藏了一年的晚会入场券……想起这些,赵立君免不了动情,“太不容易了,我也50多岁的人了,每次晚会结束,我都怀疑地问自己,这是我办的吗?看到这些民间艺人,看到他们眼里那种期待,真觉得自己就像过河的卒子,无路可退,只能往前走。”。

猜你喜欢
影剧院秧歌队民间艺人
民间艺人
影剧院的防火问题探讨
影剧院非票房业务拓展及运营的思考
活宝姥姥
影剧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民间艺人巴拉吉尼玛及作品研究
论民间艺人的保护与传承
秧歌来啦
秧歌来啦
借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