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威,孙光闻,刘厚诚,陈日远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华南农业大学农科实践课程的开展现状,强调了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可通过实践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观点。
关键词:实践课程;科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66-0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农科高等教育历来重视实践教学,但在此过程中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科研试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基本实践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开展严谨而又简单可行的科研试验,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高校实践课程的开展现状
改革开放来,农科高等教育始终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根据这一理念进行教学改革和理论探索,研究并实践了一大批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成果和教改措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造能力(李友勇等,2003)。目前,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多采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先讲基本理论与原理,再在教学实验室和田间演示本课程所涉及到的农艺操作技术和相关实验技能的“规范化”操作流程,最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按部就班地完成对整个实践课程的学习(董桂春等,2010)。我校的农学、园艺、林学等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大多也是采用这种常规的教学模式。采用该模式开展实践教学,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独自完成专业的实践操作,能尽快地掌握实践技能,起到了应有的效果。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少提出问题,大多是循规蹈矩地完成教师提前设定的任务。这对于刚刚接触专业知识学习的低年级本科生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富有成效的;但对于进行过一些课程实践的高年级本科生来说,只是通过模仿教师的操作流程完成相关的实践过程,其思考问题的自主性不高、实践技巧探究不够,缺乏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性明显不足。
二、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哈佛大学校长Neil Rudenstein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杨克巍等,2006)。我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部在“新世纪教改工程”中提出了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宗旨,即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钟秉林,2000)。因此高等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同时,必须积极培养并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优秀人才。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应注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校大学生具有科研创新的可行性,关键是建立大学生创新教育模式和科研创新运行机制(华正伟,2002)。北华大学林学专业创立了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其中的亮点是加强科研实践,注重科研素质和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了本科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张启昌等,2009)。这就证明,在高校教育和实践教学中,给本科学生创造条件让其参与科研试验,不仅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具有现实可行性。
三、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探索
为进一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我校制定了《华南农业大学关于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决定》,从在校生中选拔优秀学生进行独立的科技创新活动。但是科技创新活动选拔的标准较高,能够参与的学生人数很少,只占在校生总数的2%左右。因此有必要探索一条新的途径,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整体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各高等学校都在下大力气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的转化,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龚振平等,2009)。
在高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使学生在能力、素质、创新精神等各方面得到锻炼与提高。在农科学生必修的实践课程中,开展适宜难度的科研试验,是一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并可为实现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提供保障。因此在实践课程中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而其运行机制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传统实践课程只教授学生具体的实践技能,告诉了学生“怎么做”,很少给学生机会问“为什么”,严重束缚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中,在学生掌握基本实践技能的基础上,由指导教师设立若干严谨而又难度适宜的科研试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全体学生独立完成,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和综合素质,并为其后续毕业论文开展和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全过程完成科研试验,让学生学会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根据实践课程的性质和内容,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选定5~6个具有一定科研价值、难度适宜、实践性强的科研课题,将全班同学分成5~6个小组,每一小组选定一个课题,推选出一位组长负责,独立开展实践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和相互讨论解决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基本科研素质。指导老师在必要时进行指导,保证试验的顺利完成。在实施过程中,只要加强选题把关和实践指导,让学生参与科研试验,是切实可行的,能够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董桂春,张彪,陈宗祥,等.“农学专业实践”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118-119,177.
[2]龚振平,马春梅,杨亮.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7):139,260.
[3]华正伟.关于大学生科研创新的调查研究[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4):75-77.
[4]李友勇,刘明久.高等农科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3,(6):19-20.
[5]杨克巍,张少丁,李孟军,等.课堂教学中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探讨[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3):55-59.
[6]张启昌,刘盛,孙广仁.林学专业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实习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6):1-5.
[7]钟秉林.认真实施“新世纪教改工程”推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教改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0,(8):6-8.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201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JG10055)
作者简介:宋世威(1979-),男,山东临沂人,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