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亚
说到历史课,刚进高中的学生总有这几种心态:副课,简单,背书。其实在这几年高中新课程改革中,历史学科的变化非常大。高考要算比例要达等级。试题思维含量、能力要求年年上升。课时紧内容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单是会死背书的学生是学不好历史的。我也常常反思自己:我这样上课学生能接受吗?能考好吗?能喜欢吗?不断的教学实践让人成熟,我想选取三个不成熟教学活动出来,反思自己的课堂瑕疵,对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只是我的舞台
2007年,我带的两个班中有一个普通班,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动力严重不足。相较与重点班,学生上课基本上没有反响,所以上课基本上就是我的“一言堂”。有一天,我讲着讲着,看见后面有几个男生趴在桌子上。我发火了,说:“怕苦就不要上高中!你们这样还要不要上大学?基础差,态度要好,要刻苦。勤能补拙……”“老师,你讲得好闷呀,一听你讲课我就想睡觉”某某同学突然从后面冒出了这么一句。全班哄堂大笑,我哑然……
回想起这一段,我还是忘记不了当时的心情:尴尬,生气,委屈。我以为,我讲了就算是尽职了。学生能否听懂或者是否在听,都是他自己的事情。“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他不听拉倒,反正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高中生也有一定的思想了,应该对自己负责。现在才幡然醒悟并羞愧:课堂语言的单一、沉闷和乏味,这就是无效教学!
反思:有效教学要建立在有效的讲述上
1.讲解内容一定要因材施教,精心取舍。内容如果太难、太深,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吃力不讨好”。反之,历史教学内容太简单,学生易乏味,少思想。这样的教学也是无效的。
2.讲解的语言要求精炼、准确、科学,形象。刻板的语言本来就不能反映鲜活的历史,生动、幽默的语言更加分。
3.讲解时要注意“留白”,多给学生机会。对许多学生通过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即使教师能够讲得很精彩,也一定要把机会留给学生。
二、千呼万唤不出来
在讲授必修二《欧洲一体化进程时》时,我先展示了欧共体的旗帜的图案,我先问:“这是什么组织的旗帜”教室里小有议论。我又问:“反映出什么特点”课堂一下子安静了。我目光期待,学生大多埋下头去。我只好让班里的“历史种子选手”来回答,他说出了第一个问题组织名称,但特点却吱吱呜呜说不出来。一时气氛很尴尬。反思这一幕,我犯了几大错误,直接导致了学生该讲时不讲。最大错误,问题抛出来时过于简单、生硬、抽象,问“有什么特点”,学生可以从表面的颜色、图案来思考,不一定能够由表及里去思考问题。学生思维跳不到那么高,也跳不了那么快。其次,设问没有分层,缺乏梯度,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设问反而浪费时间。第三,我的急躁和对个别学生的偏爱,扼杀了课堂探讨时应该有的轻松、自由、和谐的气氛,使好学生不敢说,而中低层次的学生不去想。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上,只有老师的讲是远远不够的,这样会变成“满堂灌”。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开展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不能没有“问”这一环节。老师通过问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学生通过问来反映疑难杂症,得到释疑解答。但是,问什么,怎么问,如何对待答的结果,却需要老师仔细揣摩。一旦处理不好,不仅不能完成教学任务,还会令学生在问题的轰炸中失去信心,无效学习。
三、再好的方法也会腻味
自从高二第二学期开始,我在文科班的历史教学转为复习备考。根据考纲的要求,文科历史要复习必修三本书和选修两本书,时间紧,内容多,能力要求高。因此,为了提高上课效率,,我充分利用自编教学案上课时,一般思路:先梳理主干知识让学生填空;同时,每个考点加一两道高考例题,讲评例题让学生熟悉高考的命题思路和角度。最后配以10道左右的选择题让学生练习。第二天再校正纠错。一开始这种方式学生还是蛮喜欢、蛮配合的,上课积极性也很高。自我感觉也很实在,很有效。但两三个月过去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我发现很多学生慢慢懈怠了,还出现了抄学案、抄答案现象。我就去问课代表,课代表说:“现在几门主课作业特别多,来不及写。”
我陷入了反思:这一做法的优点是能调动学生自己主动学,而且强调了知识点的落实。让学生有收获有学习的满足感。但这一做法也有不足,所以后面效果大不如前。客观上,高中学生的学业压力确实非常大,语数外作业应接不暇,能给历史学课的时间有限。很多学生有心无力,主观上,方式千篇一律,没什么新意。让学生形成了类似于“审美疲劳”的“课堂疲劳”,这将直接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总之,做一个好的历史教师要用心,要不断更新教学方式,更要善于和学生交流,才能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才能上一节学生喜欢教学有效的好课。
(责任编辑 若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