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
小学科学实验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基础、重要内容、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验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一套好的实验材料,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科学实验的作用,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效率。所以,在进行课堂实验教育前,选择和优化实验材料,对小学科学课堂的成败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选择材料,明确实验
小学科学课本的编者,为需要开设的每一个实验都选择了较好的实验材料。但是如果每个实验都严格地按课本中提供的实验材料,来给学生做实验,可能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让学生对一些概念模糊化,从而达不到实验的预期效果。如果合理地对实验材料作一下改进和优化,就会避免错误的产生,提高课堂效率。如五年级下册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一课中,笔者为学生提供的材料和课本中呈现的一样有:胡萝卜、泡沫塑料、石头、蜡烛、空瓶子和回形针。在课堂试验中,学生对泡沫塑料等材料操作地都很顺利,完成了实验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是在研究胡萝卜的沉浮是,却出现了分歧:有的小组的胡萝卜是浮的;有的小组的胡萝卜是沉的;有的小组的胡萝卜甚至是一半沉一半浮的。(由于水槽尺寸的原因,大一些的胡萝卜被切成了两段,小的则整个作为研究)课堂出现了这样一个教学事故,于是笔者只能解释说:“可能是因为胡萝卜空心的原因。请同学们回家后也好好的再去研究研究,可以再做一些实验,也可以去找一找资料,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就这样,这堂课在实验结论的分歧,学生的困惑和教师的搪塞中过去了。课后,笔者去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胡萝卜的沉浮结果不统一是由于空心或者两端的密度不同。如果改用茭白代替胡萝卜,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统一了实验结论,使学生对沉浮的概念就更加明确了。
二、选择材料,明晰实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起一个辅助作用。所以教师在设计实验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包括实验操作的难易度、实验观察的难易度等,所以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使实验效果更明晰、直观,让学生更容易地接受。四年级上册《各种各样的花》一课中,课本中要求观察植物的雄蕊和雌蕊。如果教师再使用上一节课中的油菜花作为观察对象,来研究雄蕊和雌蕊,那就不那么恰当了。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油菜花实在是太小了。虽然课本中介绍了可以使用放大镜来辅助观察,让学生看得更清楚,发现得更多,但是放大镜的使用毕竟不方便,远没有肉眼灵活,况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也是极其有限的(实验室学生用的放大镜,放大倍数为5倍)。那么该怎么办?使用更好的放大镜吗?何不转换一下思维,使用其它的花来观察雄蕊和雌蕊呢,比如百合花。百合花比油菜花要大得多,雄蕊和雌蕊自然也要大得多,学生可用用肉眼方便地观察,且效果明显比放大镜要好,从而使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观察到雄蕊和雌蕊的各种特征。
三、选择材料,简化实验
实验材料的复杂程度决定了实验操作的难易度。小学生身心等各方面发育还不完全。若实验操作较为复杂,不但实验容易失败或出现一些课堂事故,而且他们会较多的经历投入到实验的操作上,从而忽视了对实验本身的观察。所以要对实验材料进行选择和优化,使实验操作简单,过程简化,效果明显。如在五年级上册《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课,观察模拟的雨水落在悬崖上的实验中,需要学生在上面喷水,还需要一个学生在下面接水,学生操作比较繁琐,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造成课堂意外,而整个实验中,学生会把大部分的精力用于操作上,而降低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所以,可以对实验才材料稍作改进。用一个铁架台的铁圈上,放一个带孔的塑料杯,作为降水,脸盆直接放在小凳子上,作为接水,这样,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就只需要在杯子中加水就可以了。学生的精力都集中在了实验现象上,实验的效果也就更好了。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而小学科学课堂中,实验正担负着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教育时,就必须做到选择和优化实验材料,利用材料开控制实验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实验的乐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探究中,使学生能在科学素养上有充分地发展。
(责任编辑 贺蕾蕾)
浅析新课标下的农村初中物理教学
穆贵强
遵义县沙湾镇中学,贵州 遵义 563115
新课程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所以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等新型的学习方式。这就是新课程条件下的教学新面貌。希望教师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平等、互动的,有利于他们在学习目标引导下自主学习、交流的环境;为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而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困难提供必要的启发式帮助,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为学生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习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争论甚至各执己见的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新教材突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充分体现学科渗透教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打击学生动脑的积极性。学生不仅通过相互合作、讨论获得了问题的答案,更可喜的是学生竟不自觉地将生活与物理结合起来。本人结合我校物理教学的实际,按新课标理念,就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现实”的物理教学、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环节等几个方面作出了一些大胆的尝试。让农村初中学生找回“自我”,找到“信心”。使他们懂得怎样去学,最终学会学习物理。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的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实的农村初中物理教育中师生关系的不尽人意,也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农村初中物理教学的现状的产生,这是素质教育的大忌。改革新型师生关系是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也是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运用新课程理念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对事物和现象不断解释和理解的过程,是对既有的知识体系不断进行再创造再加工以获得新的意义、新的理解的过程。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要求老师评价语言多样化,能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教师在评价时多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不伤学生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
二、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教师在使用新课标的过程中,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利用物理学科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作出明确规定,除书本知识之外,还有另一类知识,就是日常生活的知识,而这种知识对于实践中的人来讲才是最为根本的知识。《物理新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物理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这就是说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与技能形成以及巩固过程,经历教学思维的发展过程,经历应用物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形成积极的物理情感与态度。
物理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包含着人们丰富的创造性发挥。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就是掌握前人的经验,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因此物理教师要在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创设情景让学生体验和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某些物理定律的发现过程,经历物理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这样既符合了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了物理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服务于生产、生活。因此在学习新的物理知识时,尽可能以一些实际例子导入新课,尽量与现实原型进行联系。例如,茶壶可作为连通器的现实原型、使用筷子时可作为杠杆的现实原型等等。通过联系现实原型,有利于农村学生理解物理知识的实际内容,认识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从而唤起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渴求。通过对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的应用,体会到学好物理的重要作用,加深对物理的认识。让学生找到学习物理的信心。
三、优化物理课堂教学环节,注重物理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环节与课堂教学的效益密切相关,优化教学就是使其每一个环节尽量合理化、科学化。就新课的导入为例谈谈可采取以下的方法和措施:(1)由生活中的错误经验导入新课;(2)由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导入新课;(3)由演示实验导入新课;(4)由提出疑问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只要广大教师积极探索,认真去想,认真去实践,就会产生好的效果。
要运用课堂教学结构、环节的新理论、新技术。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即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要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探索、发现、想象创造的时间和空间,使其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独立完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二是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性。即确定课堂教学每一环节要符合学生认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对于农村初中物理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通过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农村的初中学生找回“自我”。通过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找到学习信心。通过优化物理教学环节,注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怎样去学,最终让学生由“要我学”物理到“我要学”物理。
(责任编辑 若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