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凯祥
摘要:本文主要就情境创设、交流对话、文化熏陶、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探讨如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践行生活德育,深化学生情感体验,希望以此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达到体验感悟、牵引内化,强化践行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生活;德育;情境;体验;交流;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37-02
学生的品德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与感悟,《品德与社会》注重学生生活的价值,学生的生活对本课程的构建具有重要价值。在新课程指引下,教室的天地广阔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冲”进了课堂教学,学习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巧妙地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课堂资源,在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中,引导学生走进多彩多姿的生命世界,促进学生在行为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和升华,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或对情境、人物的情感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行为或观念。
一、情境创设,体验情感
《品德与社会》课程重在学生主体的活动及体验学习,重在学生认识、情感、行为的统一协调发展。教师要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同时在与同伴、老师的交流、讨论和对话中,分享经验和感受,丰富和提升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教授《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时,笔者把学生分为七个调查小组:清洁组、教师组、食品组、交通组、海洋组、建筑组、商厦组,帮助学生联系采访单位、人物,地点,组织学生到相关单位采访调查不同劳动者的工作情况,并作拍摄、照相、记录。学生通过实地采访、调查等活动,真正走进这些劳动者当中,体验他们的生活,感受他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进而产生敬佩之情。这是情感的共鸣,这种健康的情感又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使他们真正认识到:生活中不能没有他们,劳动者最光荣,他们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他们的情感体验得到了内化,教学的实效性得到了体现。
二、交流对话,强化践行
新课程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教材承载着的知识,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体验来获得。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是交往与探究,交往时活动的最基本形式是对话。学生必须参加到学习的对话中去,否则课程内容无法理解,这充分体现了活动、民主、自由的课程理念。教师在细节之处要强化对学生的关注,以自己的真实情感感染学生,通过交流对话带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构建新认识的过程。如今的家长非常关心孩子的学习环境,非常想了解他们在学校的表现,然而,孩子们在享受家长给予他们爱的同时,更多的却是认为这是家长应该做的。如何利用学校教育,比较妥当地扭转孩子们这种不正确的观念,无形中让孩子增加对家长的爱,体会家长为自己付出的那份艰辛,这又是《品德与社会》课程赋予教学生活化的教学追求。教授《我爱爸爸妈妈》一课时,笔者邀请家长一同进课堂,设计了“让孩子们展示自己秘密行动的结果——父母的一天(投影调查表)、母子一起动手制作小礼物、我想对爸爸妈妈说”等环节,让生活走进课堂。这堂课,让家长有了一次欣赏孩子上课的机会,搭建了一个家长与孩子互动沟通的“彩虹桥”。同时,老师又把课设计成一个个轻松、愉快的活动场景,让一年级的孩子们快乐学习。整堂课就像一场游戏,孩子们一点儿都不觉拘束。孩子们把源于他们自己的现实生活和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生活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对话,获取了新的经验与体验,这就是新课程下教育的魅力所在。德育认知、德育情感与德育行为完全统一起来。这对促进孩子建构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孩子的人格发育,是很重要又很有益的。
三、文化熏陶,升华情感
保护、传承、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对弘扬中华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都有着重要而积极的促进作用。《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立足生活,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展主题研究性学习,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领略传统文化艺术的风采和价值。郑成功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厦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串起了厦门、台湾太多的故事,太多的情缘。学生的生活中有许多郑成功元素:水操台、演武池、嘉兴寨、太平岩郑成功读书处、国姓井、延平郡王祠、演武亭、郑成功文化节……笔者在教授《走近郑成功》时,让学生搜集材料,由《演武池遗址》视频引出“收复台湾”这一历史事件,结合进攻路线图,师生交流了战争的大致过程。教师利用历史资料,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升华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情感。
四、整合资源,融入生活
课程不等于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激活教材中的知识点,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形成学生生活化的个性教材知识。只有这样构建出来的德育课,才是有效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地球上的资源日益减少,尤其是水资源严重缺乏,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是当务之急。作为祖国的下一代,他们今后的担子更重了,更需要认识这一问题。教学《家乡水的故事》时,我让学生作了大量调查(用两周时间),收集有关家乡人生产、生活用水是从哪里来的,哪些地方的水被污染了的文字资料及图片、照片,了解了九龙江、钟宅水库、汀溪水库的用途。经历了这一过程,学生就有了亲身体验。交流活动中,大家一边展示,一边议论,珍爱厦门水资源的情感被激发了,这时,再提出“如何节约用水”可谓水到渠成,同学们想出许多办法。可喜的是,有的同学还就如何整治筼筜湖、净化筼筜湖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家乡水的故事》这一活动的设计,让学生认识了水的发展、水的来源以及它与工农业生产、人们的生活的重大关系,学生在链接资源中增长了知识,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