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的主要平台。本文以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例,阐述了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特点和建设过程及建设、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内涵;高分子材料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202-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行的是“双证制”,即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学生掌握技能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提高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的主要平台。本文结合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化学工程系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分别从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特点和建设过程及建设、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于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专业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变的重要基础与保证,是现阶段我国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与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那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是什么?笔者认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在校内建设的具有一定生产功能的实训基地。按照工厂化、车间式进行布局,参照企业员工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监控、绩效考核等管理模式建设,实训过程与岗位工作任务一致,可以让学生体验真实的生产环境、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感受真实的企业文化,从而实现教、学、做的高度统一,把学校的日常实训融入企业产业链,使教学与生产、学生与企业“近距离”接触。这就是生产性实训的内涵。
二、我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特点和建设过程
1.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创新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以校企合作机制为基础,以“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实现双赢”为原则,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积极性。如我院在进行高分子材料生产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时,主要按以下几个步骤实施:①教学团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和该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中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并根据专业改革、课程改革的需要,经调研形成初步设计方案,系部初审,学院统筹安排;②公开招标,确定合作企业;③教学团队与合作企业共同进行实训装置方案的设计,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使装置既贴近企业生产实际并与真实的工艺流程相符,又能满足学生培训的需要,进行多轮修改后形成最终建设方案;④教师、学生全程参与设备的选型、制作、安装、调试等,校企共同编写实训指导书。
2.充分使用设备促进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提升。设备的充分使用可使生产性实训基地整体功能得以提升,是充分发挥资源效率的重要举措。我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设备有挤出造粒机、挤出吹膜制袋机、注塑机,它们的功能是在挤出造粒机上将回收的塑料制品进行破碎造粒,然后在挤出吹膜制袋机上吹膜制成垃圾袋供学院的后勤部门使用,另外在注塑机上通过注射成型制备衣架和漱口杯供我院广大师生使用。由此可见该实训基地的功能不仅是供学生实训实验,其功能也得到了提升。通过塑料的回收利用达到了废物利用的目的,对环境保护具有一定的意义。通过给学院后勤部门提供垃圾袋,达到了节约学院运行成本的目的;通过制备衣架和漱口杯给广大师生使用,扩大了该专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该专业的学生通过产品的制造,对该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有了进一步认识,并对专业的发展方向有了更强的信心。
3.科学管理促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不断完善。设备建设只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基础,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继续,也是实现其服务功能的载体,只有建立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才能促进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不断完善。我院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主要是校企共同管理,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在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系部主导,实施专业教研室与实训基地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团队,邀请共建的企业专家共同商讨实训的具体内容,以及怎样指导实训,是否满足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职业能力的需求,为何这样组织实训,有无更有效的途径、方法来替代等等,从而形成一个全面的、科学的、有效的实训方案。与此同时,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负责实训基地的技术服务与功能开发。在生产产品的同时,还能为社会进行技术服务和培训。如本实训基地可以进行“塑料注塑工”中、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的鉴定工作,并能为扬州市周边地区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职工培训和技术服务等。通过科学的管理模式,我们还将开发出实训基地新的功能,使其功能不断完善。
4.依托工学结合项目提升专业团队素质,为生产性实训基地功能发挥创造条件。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的实施,基地可作为教师开展“产学研”活动的平台,与企业定期进行交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其业务水平。这样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和实践教学水平,有利于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丰富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参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基地的功能,按照企业的规范和要求,组织学生进行产品的生产,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了解了企业的规范化管理的具体内容,初步接触到了“企业文化”,为将来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建设、运行中也有几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首先,我们要正确处理常规教学与生产性实训教学的关系。目前我系将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活动中,与传统的教学课程一起实施,容易使学生在时间或精力安排上产生一定的矛盾冲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系部与企业协商、协调安排生产性实训教学任务,同时帮助学生做好学习和实习的工作,达到学习实习两不误,效果良好。其次,应充分开发和发挥生产性基地的功能,建设区域共享型的实训中心,例如,在学院、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下,努力把该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为扬州市或苏中地区高职教师培训基地、扬州市人才培养培训中心和技能鉴定中心,使得生产性基地向多功能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文件.
[2]王武林.高职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123-124.
[3]吴涛.高职校内生产型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0,(33):162-163.
作者简介:孙岳玲(1980-),女,籍贯江苏扬州,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高分子材料改性、加工及成型,工作单位所在地:江苏省扬州市。